[Mtime独家]解码迪伦--《我不在那儿》主创幕后谈

2007-11-27 14:11:18 来源:时光网

导演托德·海因斯(左)和夏洛特·甘斯布在拍摄现场(更多图片)

Mtime独家编译 转载注明出处

在蒙特利尔马赛美术馆后面的一条小巷里,克里斯汀·贝尔(Christian Bale)倚靠在墙上,墙上贴着一张很有艺术味的海报--一张专辑的封面。莱杰(Heath Ledger)和甘斯布 (Sharlotte Gainsbourg )正坐在对面的矮墙上抽烟。摩尔(Julianne Moore)从一辆面包车上走了下来。她头上戴了褐色的假发--又长又直的中分发型,像极了六十年代的琼·贝茨。 六个演员都是在拍摄一部由托德·海因斯改编、执导的影片《我不在那儿》。但是,每一个演员都在影片中做自我的表演。本片讲述了鲍勃·迪伦的成长、出名、达到顶峰又淡泊名利的故事。这是一部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的"传记电影"。影片中的故事来自迪伦的真实生活。但是,影片中又没有一个人叫鲍勃。Marcus Carl Franklin饰演的Woody(更多图片)新人富兰克林(Marcus Carl Franklin)扮演的角色名叫乌迪(Woody),这是幼年迪伦。他的演唱风格受现代民谣之父乌迪·古瑟(Woody Guthrie)的影响。威士萧(Ben Wishaw)扮演的是亚瑟(Arthur)--一位少年诗人。贝尔(Christian Bale)扮演了一个叫杰克(Jack)的乡村歌手。摩尔(Julianne Moore)饰艾利斯(Alice),她是一个被杰克爱过但又分手的女歌手。希斯·莱杰饰演的罗比(右)和夏洛特·甘斯布饰演的克莱尔(更多图片)希斯·莱杰饰罗比(Robbie),他是位电影演员,是他使得杰克这个人物更丰满。罗比娶了克莱尔为妻,她是一位法国画家,她身上有迪伦第一任妻子沙拉·劳顿(Sara Lownds)的身影(1965-1977)--她与迪伦共有四个孩子,包括后来也成为歌手的雅格布·迪伦。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饰裘迪(Jude),这个角色无论是形象还是经历都与迪伦最为相似。裘迪把电声融入了乡村音乐风格之中,同时他也与迪伦一样,他对人们的追捧与诋毁保持着既冷静又冷漠的姿态。最后出场的是理查德·基尔(Richard Gere),他扮演的角色叫贝利(Billy),是一个渐渐老去的失意者,为逃避闹市而躲进一隅独享田园的宁静。理查·基尔饰演的贝利(Billy) (更多图片)"在拍摄时,一想到我能够用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方式拍传记电影,就觉很爽!"莱杰感叹道,"在传统的传记片中,无论演员多出色,主人公的形象都会有所欠缺,尤其是那些内在的精神活动。所以,我觉得本片是努力让演员充分表现他所理解的迪伦,而不是把他装在迪伦的壳子里。我们要崩紧每一根弦,动用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来展示迪伦的六个生活阶段"。莱杰是在他当时的女友米歇尔(Michelle Williams)被聘出演可可(Coco)一角色之后才同意进入摄制组的。裘迪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说:"我能做点什么呢?我加入剧组的主要原因是去照顾女儿玛蒂尔德。" 他们的孩子那时只有十一个月。"咿呀学语还不停地指挥别人,好象大家伙都得听她似的。"莱杰说。同时他也承认:"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真的有点发憷。一到片场就找不到北。"他叹息道:"我做演员不过一年多一点,在这样一部任由演员发挥的片子里,我就更没有谱了。不过,海因斯毕竟经验老道。仅仅拍了十二天,他就让我找到了感觉,不再手足无措了。当卢浮宫美术馆走廊的灯光亮起,迪伦的Visions of Johanna响起时,罗贝沿着"蒙娜利莎"的绘画走来--整个画面压抑、昏暗。海因斯的镜头移动缓慢,少用旁白而用光线来营造电影的影调,他也是这样处理对白的。镜头中若有迪伦的音乐做衬托,他就用歌词直接诠释,毫不添加其它内容。这样的场景几乎就是在拍摄音乐。"即使有几处有人物的对白,但我们依然能感觉到音乐。"甘布斯这样评价。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裘迪(Jude)(更多图片)影片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以迪伦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为中心的,因此也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手法。导演解释说:"尽力用不同的电影语言来描述迪伦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是至关重要的。"乌迪的戏份主要影射了五十年代末期的左派影片,如:《约翰·多伊》(Meet John Doe)和《孤寂之路》(Lonesome Roads)。阿瑟的戏被拍成静态的黑白片。艾丽斯的部分是以贝茨采访马丁·斯科西斯拍摄迪伦记录片《无处为家》(No Direction Home)为背景的。摩尔说过,"她在采访的时候都吓得浑身哆嗦,实际上迪伦在利用她。但他总是能够吸引别人而自己却不动声色。他就站在社会的边缘。人们总认为他是好样的。其实,他也很自私,而且野心勃勃。"布兰切特的戏份也是黑白的。这部分戏把迪伦在六十年代经历的一切表现的淋漓至尽。迪伦在那个时期不但遭受媒体攻击而且还被"为什么不再做反战歌曲"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海因斯觉得:"这些都与马塞洛·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在《八又二分之一》里扮演的导演受到的攻击如同一辙。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在银幕上看到的事情画上了等号。"海因斯对此感受颇深,"这,正是我在听迪伦六十年代的Blonde on blonde时感受到的一切。"说到比利的故事,海因斯话锋一转,"这是六十年代的嬉皮士的故事。当时主流受到了叛逆文化的影响。"这些蓄着长发的小子扮演着另类的角色,而且对传统英雄人物不屑一顾。由于借鉴了康拉德·赫尔(Conrad Hall)在《虎豹小子》(Butch Cassidy & the Sundance Kid)和《寂恋春楼》(McCade & Mrs. Miller)的摄影技巧。这些精美而且奇妙无比的长镜头立刻就吸引了所有的观众。海因斯坦承,今年九月拍摄的罗比(Robbie)部分的灵感来自戈达尔。海因斯说,"他能从容不迫地在动作之间作最恰当的跳切,而且仍是那样流畅连贯。他能把复杂的故事叙述得清晰完整而且游刃有余。他拍摄的那些女人纠缠于政治边缘的故事,也正是迪伦在那个年代的遭遇。"这些特点在剧本里并没有表现出来,"我在初读剧本时而已是一头雾水,只有反反复复读很多遍才能吃透角色的需要。"甘布斯说,"所以,我真希望能找一点时间和导演谈一番,把我的疑惑彻底问个清楚。可是,开机时间在即,直到我来片场才见到导演,而且第二天我就有激情戏。好在导演把握得很准,给了我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他合作很愉快,但我却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体会了。"她笑道。"真想重新再来一遍,也许效果会更好。"在片场,每位演员都拿他那部分的台词和一张相关的迪伦歌曲的CD碟片。"所以,几个月来我一直在听《Sara》、《Lay Lady Lay》、《I'm Not There》、《Corinna Corinna》这些忧伤的歌曲。音乐的力量真是神奇的,非常有助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我喜欢在拍戏听各种音乐,可是这次却不一样,满脑袋都是迪伦,别的东西都听不进去了。"克里斯汀·贝尔饰演的杰克 (更多图片)莱杰找到了一堆迪伦的音乐,他从没听过这些。接着就开始琢磨罗比的口音。"我是澳洲人,所以一开始就注音改变自己的语音。"他说:"声音的塑造只是一个开始,然后就是去揣测和体会人物的内心并演绎灵魂,至于服装和假胡须,就是小菜一碟了。"他颇感触地说:"只有凯特,她的形象、气质和嗓音各方面都象鲍勃,而我在她的表演面前就相形见绌了。大伙儿都想着法子让他掏钱请客呢。"本片拍完,莱杰满脑子都塞满了爵士乐。"妙不可言!你能感觉到导演在创新电影的拍摄方法。"莱杰说:"剧组天天工作20个小时都没有人埋怨一声。收工后,还要聚在一起喝上一杯,看一看这天的成就。大家都说,费里尼涅盘了。我们干得都十分投入--倒不是为了钱--而是出于信赖。这部电影似乎是一次价格不菲的练习,我们努力做到尽善尽美。我打心底里希望以后还能和海因斯合作,他对工作的投入让人敬佩。即使早晨三、四点开工我们也毫无怨言。天黑了,美术馆里也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准备收工了。可海因斯还是不慌不忙拍一个派对的花絮。满地的空瓶、遗留的皮鞋、卷发套还有假胡须--他就像拍电影一样一丝不苟。" 导演托德·海因斯 (更多图片)"我觉得传记片就应该这样拍。"导演说,"一个人会时常回头看看自己年轻的时候,和现在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部片子的成功不仅起到先锋的作用,而且还鼓励人们这样做传记片。迪伦才是这部戏的核心,"海因斯继续说:"人们总是想给迪伦做一个总结,在这样的情形下,迪伦本人就努力去改变,否认自己以前的音乐和成就。所以,他才能不断地取得更大的成就。"影片摄制结束,海因斯把剧组人员聚在博物馆的台阶上合影,似乎是想炫耀一下。可是来往的路人竟没有认出这些电影明星。一个执着的摄影师爬上梯子,打开聚光灯;剧组人员挥动着牌子,上面写着GOVERNMENT、PAVEMENT--这些词语都出自迪伦的MV。有三个人分别举着 I'M,NOT,THERE的牌子。周围一片嘘声和口哨,还有人举着手机在拍照。 渐渐地行人围了过来。贝尔和莱杰头戴着随风漂动的Jewfro牌假发,摩尔还没有卸妆--她扮演的是肤色黝黑的女人;甘布斯身穿廉价的羊皮架克……这样的造型让路人难辩虚实。结果一个过路的人幽默地说:"哦,这是鲍勃·迪伦的电影嘛!演员呢,都走了吗?"

云起君翻译Mtime独家编译 转载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我不在那儿》预告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