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部电影处女作
2009-09-10 16:11:32 来源:时光网
《第九区》剧照今年夏天最成功的影片之一《第九区》,作为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执导的长片处女作,3000万的投资目前在北美地区的票房过亿已经毫无悬念,口碑也是好得惊人,就连续集的拍摄计划也已经有了眉目。借此机会,《TimeOut》杂志评选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部电影处女作,入选的大多数影片皆为知名导演的成名作,其风格和影响力已经初见端倪。
50.《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69)
导演:丹尼斯·霍珀不管好与坏,它都是一个时代的声音
无论从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佳作。1969年,《逍遥骑士》横空出世,一部充满了惶惑、否定、叛逆和悲剧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逍遥骑士》不仅是60年代美国垮掉运动的经典符号之一,更是开创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分水岭。
这部电影在荣誉和票房上都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然而,如果没有丹尼斯·霍珀这看似生涩可笑的第一次尝试,也许我们就永远也看不到罗伯·拉菲尔森的《五支歌》还有哈尔·阿什贝《最后的细节》。而对于本片导演兼主演丹尼斯·霍珀来说,《逍遥骑士》亦可谓他一生中电影成就的最高峰。 49.《谋害老妈》Throw Momma from the Train (1987)导演:丹尼·德维托 一部极为残忍的小电影,完美地传承了希区柯克的作风。希区柯克名作《火车怪客》的黑色喜剧版,由丹尼·德维托自导自演,该片作为新人初执导筒的作品,与希胖的原作在紧张悬疑的气氛上各有千秋。随后《错对冤家》(1989)及《霍法》(1992)两部作品更加展现其执导才华。
48.《半熟少年》Kids (1995)
导演:拉里·克拉克几乎等同于美国青少年的真实写照,就让这些下流的东西遭到禁止吧!
这是一部触目惊心的电影,摄影师出身的拉里·克拉克在本片中除了表现一群沉溺于性,毒品和酒精的纽约下层青年的生活外,更刻画出在绝症面前人性的流露以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另一个人生命的毁灭。中年影迷们看完本片,更能明白他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世界,或者说,他们的孩子将有可能变得如此危险。这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曾获当年金棕榈提名并获当年独立精神奖最佳新人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编剧哈莫尼·科林在创作这个剧本时只有18岁,两年后他独立制作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同题材的实验电影《奇异小子》,从此扬名天下,成为美国独立电影和艺术界的一抹异色。
47.《节日》Jour de Fete (1949)
导演:雅克·塔蒂深受人民喜爱的法国小丑开始展现他在电影方面的天赋。
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的处女作,与他后来的几部力作一样,几乎不用对白,只有各种自然的声响,加上凭演员的出色肢体动作和表演出彩。影片一如导演后来的作品,拿与周边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作为主角,用意在于抨击物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协调,对文明的进步和制度化的生活是否能给人类带来便利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在雅克·塔蒂执导过的所有影片中,这部处女作可以说是他最为轻松明朗也是最通俗易懂的一部喜剧片,而他企图将电影的语言转化成另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的意图也是历历在目。
46.《情到深处》Say Anything... (1989)
导演:卡梅伦·克罗卡梅伦给处于青春期懵懂少年一份睿智幽默、感动人心的献礼。
“我把我的心给了她,可她只给了我一支笔。”尽管没有跳出爱情片的俗套,卡梅伦·克罗的电影处女作《情到深处》依然是美国80年代青少年恋曲的集大成者:酷酷的长外套、校园摇滚还有听着震耳欲聋音乐的纯纯少年。直到今天,在伍仕贤执导的《独自等待》里,夏雨去李冰冰的住所找她并高举录音机这一段正是在向这部电影致敬。
45.《凶暴的男人》Violent Cop (1989)
导演:北野武以暴制暴是我的行事风格。本片是北野武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最初计划由深作欣二作导演,北野主演,但由于档期不和,便由北野握起了导筒,北野导演从此一鸣惊人。影片的故事围绕一个正直刚硬的警察展开,随着故事的发展,警察内部与罪犯勾结的内幕被揭示出来,从而执法与犯罪的关系、正义的定义、人生的价值追求、生与死的抉择取舍等问题一一被挖掘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在本片中,北野的个人风格已经初露端倪,他将暴力与死亡这两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片入选1989年电影旬报评出的年度十佳榜。
44.《两对鸳鸯一张床》Bob & Carol & Ted & Alice (1969)
导演:保罗·马祖斯基这里有自由性爱、诗人卫道士和嬉皮士的梦想……
如果说哈尔·阿什贝是新美国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电影诗人,那么保罗·马祖斯基的命运同样如此。50至60年代作为演员在大银幕上历练自己,马祖斯基在这部充满了叛逆精神的导演处女作中以愤世嫉俗的眼光审视着当代文化中的冲突。
纵使这是一部喜剧大俗片,观众依旧还是能感受到影片关于当时自由性爱运动的严肃探讨。片中四位略带羞涩的主人公、“同床共眠”的倡导者所带来的精彩表演也很好地平衡了现实世界与讽刺艺术。这既是保罗·马祖斯基执导的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电影。
43.《西莉娅》Celia (1989)
导演:安·特纳特纳荒诞的世界只是孩子们的废墟之地。
通常而言,会有众多导演愿意在他们的处女作中利用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作为素材。然而可以说在挖掘孩提时代方面没有谁能够比安·特纳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强,在他的这部独立执导的影片中,其主旨可以归结为反怀旧情结:一场冷酷无情的成人仪式,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42.《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2000)
导演:大卫·戈登·格林创造了《菠萝快车》的那个男人。美国南部北卡罗莱那州的穷孩子遭遇生活巨变,在纷繁、困惑与理想之间接受成长。25岁的业余导演大卫·戈登·格林自编自导自制的《乔治·华盛顿》采用缓慢优美的表现手法,将未成年期的狂乱与惊喜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这些年来独立制作的影片中,它可谓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一部。该片当年在影坛激起千层浪,引起影评界一片惊艳之声。此后四年里大卫·戈登·格林每年几乎都有一部新作问世,都坚持亲自编剧执导,由于其影片主演一般仅为二线实力派明星,因此在票房和知名度上都相对不高,但评论口碑却一直颇为引人瞩目。直至2008年与塞斯·罗根合作的犯罪喜剧片《菠萝快车》才真正为人熟知。
41.《雇佣的手》The Hired Hand (1971)
导演:彼得·方达对新西部片的悄然违抗和公然忽视。
彼得·方达在1971年交出的这部导演处女作为后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荒野浪子》(1973)和《不可饶恕》(1992)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只能说这是一部微型的杰作。虽然方达在片中也有演出,但显然他并不是最主要的角色。该片的摄影师维尔莫斯·齐格蒙德同样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40.《独自站立》Seul contre tous (1998)
导演:加斯帕·诺一个马肉铺的屠夫将全法国黑色的心脏一刀一刀切碎。
对于这位导演,人们或许会有这样的总体印象:打他从子宫里出来以后就注定会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在加斯帕·诺这部产自于1998年的处女作里,已经将他令人不安的、容易愤怒的鲜明特征展露无遗,导演对于焦虑、人生虚无的恐惧以及压抑的了然让这部电影自始至终笼罩在令人窒息的氛围里。“看这部电影需要有心里准备,神经脆弱的最好别看,再好的主题需要经历人性炼狱的过程总是让人比较难以接受的。”
如果还有需要说明的话,请参考加斯帕·诺在时隔四年之后推出的《不可撤消》。
39.《报信的人》Repo Man (1984)
导演:阿力克斯·考克斯激进分子为茫然一代DIY的一部科幻片。
这部迎合美国知识分子口味的影片一上市,即蠃得了美国公众的一致好评。导演本人阿力克斯·考克斯亦藉此一举成名。该片讲述由斯坦顿饰演的洛杉矶青年奥图,他在失去工作之后,协助一个思想极为顽固的老头卖旧汽车,从而引发一连串情节离奇的事件。此片以其新颖独特的手法生动勾画出洛杉矶不同类型文化的人物形象,节奏明快,影像鲜明,深具时代艺术电影色彩。即使在我们这份“50大”的榜单中也很少有哪部电影能像本片那样有如此多的独特创意、标志性的时刻以及出彩的人物对白,最深刻的厌世情结、反资本主义、反宗教朋克科幻公路动作犯罪喜剧惊悚片。
38.《烈女传》Pepi, Luci, 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ón(1980)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回到阿莫多瓦还是朋克青年的时代。
根据自己为一本科幻杂志编写的同名色情小说,阿莫多瓦编导了第一部登堂入室的喜剧片《烈女传》。影片开拍于1978年,由于资金短缺前后用了2年时间才完成,可2万英镑的16mm电影足以看见阿莫多瓦日后大师的风格。《烈女传》是一部性感的讽刺剧,影片给了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片中出现了众多阿莫多瓦御用演员的面孔。这部片子充斥着太多的性和暴力,画面质感很差,如果单从电影本身的拍摄手法来看,有很多的不足。然而影片所关注的被解放了的女性、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过分华丽的服饰以及鲜艳的色彩等等导演的风格特征,可见诸于其后期经典作品诸如《我的秘密花园》《关于我的母亲》以及《回归》等。
注:原片为黑白片37.《人咬狗》Man Bites Dog (1992)
导演:贝诺特·波尔沃尔德 Rémy Belvaux André Bonzel
老妈瞧啊,我正在被电视干掉!在这部伪纪录片中导演贝诺特·波尔沃尔德同时也是男一号,讲述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生活:在杀手贝诺特的资助下,一个摄制小组开始拍摄他的活动,贝诺特在片中暗杀各种平民,也会向你展示抛尸灭迹的方法,还介绍他的家庭、爱情……至今贝诺特·波尔沃尔德都算得上是欧洲最被低估的喜剧演员之一。影片是一个令人亮眼的暴力笑话,旨在讽刺电视对暴力的宣扬和展示。处理成“伪纪录片”的风格,融幽默和哗众取宠于一身。
36.《摇滚万岁》This Is Spinal Tap (1984)
导演:罗伯·莱纳最出色的伪摇滚纪录片。罗伯·莱纳虚构了一个叫Spinal Tap的英国摇滚乐队,为我们展示了这支乐队从“噪音爵士乐”到“迷幻乐”再到“硬摇滚”的发展过程。电影重点展现了Spinal Tap在美国的首次巡演,以及它最终导致了一连串的侮辱性的混乱结果。影片已经进化成了一项全球化的产业:包括有T恤衫、小雕像、音乐CD以及各种各样特别版的DVD。无论怎样做,都不能掩盖住这部伪摇滚记录片的伟大和经典。
35.《小餐馆》Diner (1982)
导演:巴瑞·莱文森50年代怀旧情结大爆发的一个晚高潮。
每天晚上让五个年轻人围坐在餐馆里满腹牢骚地谈论各自的感情和生活,这样的电影听起来着实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然而在巴瑞·莱文森自编自导的《小餐馆》中,这种问题反而变得有趣生动起来,成为同类题材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将素材和情节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使片中的各种事物环环相扣。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夜景,片中人物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性和体育方面。
五个各具特色的人物也被巴瑞·莱文森处理地得心应手,在滑稽欢快的喜剧效果中有饱含着感伤的人情味。这里很有必要提及片中几位年轻演员的名字:米基·洛克、凯文·贝肯还有斯蒂夫·古根伯格,将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就是表演的品质保证。
34.《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1960)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新浪潮,你好!1959年的巴黎,新浪潮的暗流已渐渐涌出水面。这一年,《电影手册》的撰稿人让-吕克·戈达尔拍出了他的首部故事长片《筋疲力尽》。这部影片一公映,立即遭到了舆论各界的猛烈抨击,评论家被戈达尔无视传统的跳接技术气得七窍生烟,也对贯穿全片的嘲弄生活和虚无主义色彩深感恐慌。戈达尔就像他塑造出的主人公米歇尔一样,根本不把什么规范、准则放在眼里。
33.《锦城春色》On the Town (1949)
导演:斯坦利·多南 吉恩·凯利纽约风情画,都市众生相。斯坦利·多南、吉恩·凯利两人联合执导的《锦城春色》作为一部描述纽约城市风情的电影,具有一种很奇妙的特点。本片在摄影风格上、场面调度上以及故事情节上都明显区别于三十年代的歌舞片和故事片。故事情节完整,叙事流畅。摄影上明显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使得影片与同时代其他歌舞片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将片场直接搬到了纽约的大街上实景拍摄。
本片与其他故事影片的不同之处则在于整部影片以歌舞贯穿,剧情温馨感人的同时,亦嘲讽了都市人的众生相。这样一种比较写实的电影中,出现歌舞并不奇怪,因为本片的导演中和演员中有一位天皇级的歌舞巨星吉恩·凯利,他保证了本片歌舞的美妙性、有趣性和生动性。
32.《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 (1996)
导演:韦斯·安德森一脱线即可冲天。从一鸣惊人的处女作《脱线冲天炮》到2004年的《水中生活》,独立电影怪才韦斯·安德森的创作事业经历了大起到大落的尴尬境遇。尽管其个人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被指出作品的质量在不断下降,但并不影响安德森在欣赏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影迷们心中的地位。这部影片的另一大贡献是让世人认识了以卢克·威尔逊和欧文·威尔逊(《马利和我》)为代表的威尔逊三兄弟,并一直和韦斯·安德森长期合作。
31.《目标》Targets (1968)
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处女作中的精彩之作。根据他人的指点,电影公司的老板罗杰·格尔曼拿着波利斯·卡洛夫一些未完成的胶片片段找到了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这位狂热的编剧、评论家于是将这些半成品用作背景素材,打磨出了这样一部古怪到底、绝对异质的惊悚故事片。有人将本片评价为“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处女作”。
30.《大地之歌》Pather Panchali (1955)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沉默是金。有些导演的荣誉几乎可以说完全就是建立在自己的处女作之上。作为印度最富盛名的电影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职业生涯都是无比荣耀的。然而回顾他的第一部作品,该片可谓是单枪匹马将印度电影带出了国门,轰动了世界,并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地之歌》并不像大多数腾空出世的作品那样:雷伊并没有像为他带来创作灵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或者是随后的法国新浪潮那样试图去改变传统电影中的任何东西。他只是简单地想要讲述一个印度普通家庭的故事:正是这样一部电影恰好为迫切想要展现他们自己家园最真实境况的全球独立电影人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29.《艾丽丝》Neco z Alenky (1988)
导演:杨·史云梅耶黑色喜剧版的《艾丽丝》。蒂姆·波顿眼下面临的压力可真不小,在他即将推出新版的“艾丽丝”之前,刘易斯·卡洛尔的这部原著小说已经有太多次被搬上了大银幕,不仅限于迪斯尼于1951年推出的正常版,在捷克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生平创作的第一部长片里,已经用停格动画的形式展现了这个古灵精怪、充满妄想的女孩最为诡异的特质。
实际上史云梅耶选择《艾丽丝》作为自己的处女作,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早在1983年他就曾经制作过一部名叫《地下室的怪物》的动画短片,而后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三倍的音轨,一些会移动的大块牛排和一只突然闯进我们噩梦中的白兔子。
28.《杀羊人》Killer of Sheep (1977)
导演:查尔斯·伯内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学生作业。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毕业作品,它的总预算只有微薄的1万美元。影片自拍成以来一直不被人关注,然而这并不妨碍这部处女作成为一部大放异彩的杰作。这部由查尔斯·伯内特身兼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的影片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通过在底层挣扎的主人公冒着风险试图改变生活困境而未能成功的遭遇,宣扬了在严酷的社会现实中,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宿命论思想。影片没有什么情节,其中穿插了由著名歌星演唱的十多首流行歌曲,而黑白胶片的使用则使人物的阴郁心情和贫民窟的阴暗效果更加突出。《杀羊人》不仅为重要一批的非裔美国导演如斯派克·李以及约翰·辛格顿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对大卫·戈登·格林的《乔治·华盛顿》和哈莫尼·科林的《奇异小子》等等这些诗意现实主义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27.《鬼玩人》The Evil Dead (1981)
导演:山姆·雷米简陋凑合出的电影画面却处处充满了创新和机智。
在这部资金受限、物质匮乏的影片里,没有受过任何电影方面专业训练的山姆·雷米,拍摄时完全凭着感觉行事。影片的剧情本身十分苍白,而山姆·雷米的真正着力点在于气氛的营造和此起彼伏的惊悚桥段设置。全片充斥着大量的黑色幽默,山姆·雷米极好地维持着悬念和噩梦般的情绪,而近乎炫耀般喷射出的鲜血所形成的特殊效果和图解式的暴力场面已成为现代恐怖片的标志。
26.《疯狂的麦克斯》Mad Max (1979)
导演:乔治·米勒未来世界的警察时刻,还有疯狂的梅尔·吉布森。
美国人民貌似对这部电影不大感兴趣,续集片在美国的名字叫《The Road Warrior》也容易误导观众让人无法查证它的前作。然而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迷都对它十分着迷。从表面上看不过是一部暴力和飙车场面充斥并有个英俊男主角的精彩动作片。起初没有人料到这部小成本澳大利亚电影会如此成功,以至成为描绘世纪末另类英雄人物的典范作品。
本片之所以能够跻身一流影片之列,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营造了一个荒凉的暴力世界,并充满雄性的疯狂侵略性。乔治·米勒绝对是一个风格独特的导演。而在片中,也让观众领略到了年轻时期的梅尔·吉布森如一头愤怒的公牛那样浴血奋战。
25.《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 (1962)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趣味游戏》和《航越地平线》的波兰先行版。
故事总是这样发生的,美好的一天你和自己的心上人开游艇去度假,途中有个陌生人也上船了,然后这个人在你们俩之间出了问题。在波兰斯基的这个故事里,二人行也变成了三人行,三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男人、妻子、陌生人三人在一场逞强与猜忌的游戏中进行着虚荣心式的比拼。本片展现出这位波兰电影大师对于戏剧场景的高度把握,细腻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和好胜,开放式的结尾也让人沉思,甚至有人认为波兰斯基以后再也没有超越该片所达到的高度。
24.《黄金时代》 (1930)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布努埃尔与达利为超现实主义的结合产物。
你也可以说1929年的《一条安达鲁狗》才是路易斯·布努埃尔的第一部电影,虽然它只有16分钟的时长。的确如此,片中眼球被剃刀划过的画面已经永远地印刻在了电影史上,成为黑白电影经典的一幕。一年之后,布努埃尔再次与达利携手合作完成了这部63分钟的《黄金时代》,同样还是将超现实主义带入到大银幕上。
在他的故事长片处女作中,其主题仍然是前一部电影的美学延伸。影片描写了一个男人与一个侯爵的女儿之间疯狂的爱情,遭到现实中警察、上流社会等多方面的磨难,尤其是教会的“棒打鸳鸯”,对现存体制和上流社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同时还对性、压抑、死亡等命题作了反思。贯穿全片多是违反一般常规的视觉形象,而自由的程度也大得惊人。
23.《影子》Shadows (1959)
导演:约翰·卡索维茨一个美国英雄的诞生。对少数人群体的关怀,是约翰·卡萨维兹的《影子》的中心主题。本片片名之所以叫做《影子》,就是指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是像影子一样,没有办法面对炽烈的阳光。这个影子在某种以上也指的是种族问题。种族问题就像一道阴影横在许多人的心中。本片的导演约翰·卡萨维兹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独立电影导演、编剧兼演员,被认为是一名天才和梦想家,其一生留下许多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大多是由他独资拍摄,因此也拥有一般好莱坞电影无法得到的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
22.《江湖异人传》The Great McGinty (1940)
导演:普莱斯顿·斯特奇斯改变片场制度游戏规则的最大玩家。
相对而言1970年代以前的影片在这份榜单中表现匮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片场制度。在1960年代独立电影兴盛之前,电影导演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去服从上级的命令,在执起导筒之前还要与摄影师、剪辑师和助理导演等多方面合作。大多数导演的命运都是如此,除了这些特例:奥逊·威尔斯、约翰·休斯顿、尼古拉斯·雷能够在他们初次拍片时就能一鸣惊人。
说到这里,改变这种游戏规则的最大玩家当属编剧出身的普莱斯顿·斯特奇斯,在其导演处女作《江湖异人传》问世之前,还没有哪部好莱坞电影的演职员表上导演和编剧可以是同一个人。这一则弥足珍贵的先例见证了导演风格上的完全成熟,也证明了这是一部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并知道如何去实现且丝毫也不用犹豫的作品。
21.《落水狗》Reservoir Dogs (1992)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难道说只有最好没有更好?撇开他那部富有争议的新作《无耻混蛋》暂且不说,在他之前完成的七部作品里创意方面的江河日下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因为他给自己电影事业的起点定得太高了:《落水狗》至今都是无与伦比的。从这部最早的作品中,我们已经不难看出昆汀独特的黑色动作喜剧电影风格,影片中的暴力事件、黑帮人物、机智幽默的对话、七十年代音乐以及巧妙的叙事结构等等都是昆汀热中的题材和惯用的手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落水狗》竟然全部由男演员出演,这种强烈的男性色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命运之门》Primer (2004)
导演什恩·卡鲁斯化零用小钱为大用处。本片获得了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类评委会大奖,讲述的是四位合作者出于兴趣发明了一台查错仪器,却意外地发现这台仪器拥有强大的商业价值,最终四人相互争斗的局面。《命运之门》是导演什恩·卡鲁斯首次执导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剧情长片,该片由他自己投资,并身兼编剧、导演、主演、剪辑、录音、配乐等数职,体现出独立电影的DIY精神。另外,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该片不足7000美元的超低制作成本。
19.《天堂之门》Gates of Heaven (1980)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给梦想一片栖息之地。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与当时还完全是菜鸟的埃罗尔·莫里斯打了个赌,如果莫里斯去拍一部关于宠物公墓的电影,那么他就去吃鞋子。正是在大师的激励和看好之下,埃罗尔·莫里斯把自己临时升级为电影导演,拍出了这样一部叫做《天堂之门》的纪录片。尔后,赫尔佐格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并有短片《赫尔佐格吃他的鞋》(1980)为证。
影片《天堂之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叙述者所讲述的他们对宠物的爱。爱是一切事由的根源,也是影片要表达的态度。埃罗尔·莫里斯如今已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纪录片大腕,直接电影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英国《卫报》列出的世界最佳的40位导演名单中排在第7位,拥有着理性的头脑、画家的眼睛和对美国人生活中黑暗荒谬的一面的敏锐嗅觉。多部作品如《细蓝线》、《时间简史》、《又快又贱又失控》以及《战争之雾》都成为纪录片史的经典之作。
18.《橡皮头》Eraserhead (1977)
导演:大卫·林奇他直接把摄影机架在了自己的潜意识里。
这是大卫·林奇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但影片已经显示出林奇以后影片中可以作为标示的各种元素和特征。影片讲述了在一个不知名的时空中的一名年轻人堕落到婚姻和家庭的过程:拜访女友的家庭、被迫结婚、生出不受欢迎的畸型儿、妻子离家出走、最后受折磨的父亲肢解了自己的骨肉。这已经显示了林奇以梦的形式组接蒙太奇的方式。
影片是对人类现实的隐喻,证明了林奇是最能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梦的因素的电影导演。影片的美工非常出色,尤其是那个怪胎的模型,就连一贯以拍摄特技模型擅长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都一直对这个模型赞叹不已。
17.《水牛城》66Buffalo 66 (1998)
导演:文森特·加洛特立独行有了一番属于自我的天地。
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文森特·加洛都是一个多才多艺又特立独行的人。1998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半自传体电影《水牛城66》。这是他执导的首部电影,片中屡见灵光乍现之处并且能明显看出导演本人对新浪潮电影情有独钟,以及所受到约翰·卡索维茨的影响之深,这亦成为影片被部分评论家诟病的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文森特·加洛本人也是一名杰出的音乐人,曾在著名电子厂牌Warp!旗下发表多张专辑,也参与了本片的配乐创作。这是一部简洁明快,摄影、编剧和表演都堪称完美的电影,通过片中所讲述的略微有些疯狂的主人公,这个渴望被爱的男人,或许这才是我们所认识的最本质的文森特·加洛本人。
16.《暗淡时刻》Bleak Moments (1971)
导演:迈克·李从此迈克·李定义了自己的风格并且从未背离。
即使是黑夜也无法遮住迈克·李初执导筒之作的光芒。1967年肯·罗奇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可怜的母牛》,几年之后迈克·李的首部作品《暗淡时刻》也问世了。这两位在国际影坛上获奖无数的英国导演,享负盛名,恰巧的是两人都是在为底层人民说话。影片讲述的是女秘书及她身边的智障姊妹,以及两个突然进入她呆板生活的男性的电影,以简单但真诚的故事及人物描写,为迈克李·带来瑞士珞珈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大奖。
15.《蓝领阶级》Blue Collar (1978)
导演:保罗·施拉德献给普通人的一首小情歌。施拉德的第一次成功是来自为西德尼·波拉克的《高手》编写的剧本,随后是1976年的经典之作《出租车司机》,1978年施拉德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蓝领阶级》。但相对而言,他的杰作基本都出自剧本,其中包括布莱恩·德·帕尔玛的《迷情记》、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基督最后的诱惑》和《穿梭阴阳界》等。虽然施拉德执导的作品大多名不见经传,但仍屡次获柏林金熊奖、戛纳金棕榈和独立精神奖提名,在十多部影片中,跨越了多个类型,其中包括工人阶级的剧情片、新西部片、浪漫惊悚片、奇幻片、传记片、政治文献纪录片和情色片等。
14.《空前绝后满天飞》Airplane! (1980)
导演:大卫·扎克 Jim AbrahamsJerry Zucker
一种次类型片诞生了……不管是更好的还是更坏的。
继《活死人之夜》之后又一部孕育了新的次类型片的电影,1970年代好莱坞灾难片泛滥成灾,其必然结果就是出现一部令人叫绝的讽刺片。影片接二连三地嘲讽当时的走红电影,颇有一点为《惊声尖笑》打先锋的味道。要充分欣赏本片,必须熟悉那个年代的灾难片。片头的飞机穿云层是嘲笑《大白鲨》,看出来了吧?1982年推出续集,将场景搬到太空船上,将搞笑上升到遥远的苍穹。
13.《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 (1974)
导演:托比·霍珀你的耳朵听见了电锯的噪音吗?这部电影的生命力有多强?直到2009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见全新的电锯转动起来的声音,被人戏称为“电视锯”。话说1970年代初,时任奥斯汀大学教授和纪录片摄影师的托比·霍珀萌生了拍摄本片的想法,据说在恐怖片中使用链锯的灵感源于他的购物经历,置身于人山人海的商场中,霍珀突发奇想希望用链锯突出重围。
本片在很多国家遭禁或者推迟上映,即便获准上映也经过了重新剪辑。托比·霍珀的这部处女作已经成为了影史上最经典的恐怖片之一,还对日后的类型片产生了重大影响,雷德利·斯科特拍摄《异形》的灵感就直接源于本片。尽管经典恐怖片的名声在外,实际上本片血淋淋的镜头却并不多见。只不过当你看见一个曾当过屠夫的老疯子津津有味地吮吸着从一个惊声尖叫的女孩手指间喷涌而出的献血时,除了吓得头皮发麻那也还只能是手脚冰凉。
12.《迷雾追魂》Play Misty for Me (1971)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东木先生光辉荣耀的导演事业正式开始了。
凭借一张布满皱纹的面孔和在影迷心中的崇高地位,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他的名字只要出现在大银幕上就是品质的保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长片处女作是发生于1971年的《迷雾追魂》,他还在片中领衔出演了一位深夜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他与女友的关系陷入低潮时,偶然跟一名崇拜他的女听众有了一夜情,不料对方却自此对他纠缠不休,后来更发展成因妒生恨的谋杀关系。全片气氛掌握得相当出色,部分场面能吓人一跳。在摄影机前的伊斯特伍德有可能会放纵自己的情绪,而作为导演的他又能表现得极为冷静,成熟稳重、充满自信的导演风格,竟然也能与他同时作为好莱坞大牌动作明星的身份相得益彰。
11.《寄生虫》Accattone! (1961)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帕索里尼已经展示出作为一个电影大师的睿智与深度。
一个社会的寄生虫,靠拉皮条度日,想改变现状又不肯为之努力的一个青年男子。这是帕索里尼的第一部故事片,跟他后来的多数作品一样,由他自编自导甚至改编自他自己的小说,同样充斥着大量的性与政治。影片将镜头对准所谓的“次无产阶级”,这些人不愿挣微不足道的工钱,宁愿从事小偷、卖淫等活动。帕索里尼把他在底层厮混的所见所闻全部都移植到了他的这部电影处女作里,大量的市井语言和无信仰、无方向的一群社会边缘人的日常生活,真实到不带一丝矫饰。
10.《迷幻演出》Performance (1970)
导演:尼古拉斯·罗伊格 唐纳德·卡梅尔
迷幻盛事的影像果实。本片为画家唐纳德·卡梅尔与摄影师尼古拉斯·罗伊格联合导演的处女作,华纳公司对影片中充斥的性、暴力和对生命的种种疑问十分担忧,因此拖延了两年才发行此片。出于两位导演共同的兴趣,本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场向博尔赫斯的致敬——他所关心的平行世界的交错、多重身份的迷惑等等,也是影片主创人员着力表现的主题。此片之后十年中,罗伊格的导演之路走得相当顺畅。而本片中负责演员指导和现场指挥的导演卡梅尔就比较低调,作品很少。1996年卡梅尔饮弹自尽,没有立即死去,他告诉妻子:“我还没看到博尔赫斯。”——因为《迷幻演出》中有以第一人称视角拍子弹穿过米克·贾格尔大脑的镜头,最后打碎了博尔赫斯的照片。
9.《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 (1941)
导演:约翰·休斯顿电影巨人迈出的第一步。难以想象以叛逆和古怪而著称的伟大导演约翰·休斯顿,在拍摄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会表现得和任何一个初试锋芒的年轻人那样青涩,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马耳他之鹰》堪称为黑色电影的经典代表作。影片改编自侦探小说大师达希尔·哈米特的同名小说,将神秘的美女、难解的怪人和这桩谋杀案连在一起,需要主角抽丝剥茧,解开那一层层谜团。影片节奏紧凑,对白机智,细节精致,表演无懈可击。这是休斯顿首次执导筒,也是亨弗莱·鲍嘉的成名作,他凭借片中的私家侦探角色山姆·斯佩德成为好莱坞的首席硬汉。
8.《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
导演:乔治·A·罗梅罗小片片闹出了大革命。很少有哪部大银幕处女作的问世既能够创造又能完整定义某一种次类型片,乔治·A·罗梅罗和他的《活死人之夜》顺利实现了这一点。虽然这只是一部成本很低的恐怖片,倘若按现代标准来看既不太血腥也不太恐怖,然而它依旧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现代恐怖片的开山之作。影片不但重新定义了类型片,还映射和讽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从此奠定了导演在美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大师地位。自此以后出现的所有丧尸电影基本上都是遵循本片的规律来讲述的,比如说:受某些不明原因让僵尸起死回生,僵尸喜欢啃食人肉,被僵尸咬了之后也会因为感染变成僵尸,僵尸永远不会死亡,如果要让僵尸停止活动,只要把脑袋打烂或是点火将他燃烧等等。
7.《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假如上学也OUT了……新浪潮运动开始的1959年期间有24位法国导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唯有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是其中的顶尖之作。与戈达尔不同的是,特吕弗更关注于描绘人生经历和受到压抑的童年情绪,并形成其独特的电影语言。这部具有极强自传性质的“处男作”也是他后来一系列以安东尼·达诺这个角色为剧情中心的开端之作。从1959年到1979年,特吕弗一共拍摄了五部这样的电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堪称“新浪潮面孔”的让-皮埃尔·利奥德的人生成长历程。此后特吕弗拍摄了更趋于商业的电影,因而遭到了戈达尔的猛烈抨击,两人原本深厚的友谊彻底碎裂。
6.《夜逃鸳鸯》They Live by Night (1948)
导演:尼古拉斯·雷祖师爷爷开讲黑色电影中的爱情悲剧。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古典好莱坞导演群中,尼古拉斯·雷的名字确实是如雷贯耳的。他的三部黑色电影:《夜逃鸳鸯》(1949)、《孤独地方》(1950)及《危险边缘》(1951)是研究这种类型电影的必看之作。法国的戈达尔也曾经说过:“电影就是尼古拉斯·雷。”尽管黑色电影占据了雷导的大部部分作品,而在他的处女作《夜逃鸳鸯》中浪漫悲伤的爱情故事才是主题。
5.《血迷宫》Blood Simple (1984)
导演:乔尔·科恩 伊桑·科恩这俩兄弟真残忍。据说我国某知名导演要把它翻拍成华语版的《血迷宫》,无法预料拿来之后本土化路线会走成啥模样,这里还是将原著温习一遍。科恩兄弟的这部处女作,在1984年花了80万美元2个月就竣工,故事围绕着四个人、一把枪与三颗子弹确切的说还有一个打火机展开,虽然手法上没有后来的传世之作那样娴熟,如《冰血暴》《老无所依》,但还是显现出了惊人的技术运用。这是向传统黑色片致敬的作品,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笔触和峰回路转的情节设置。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经过黑色处理形成了典型的科恩风格,即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比传统黑色更夸张的手法。
4.《驳船亚特兰大号》L'Atalante (1934)
导演:让·维果宿命天才的传世杰作。他一生只拍过四部影片,1934年的《驳船亚特兰大号》是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片,29岁的让·维果带着这部遗作离开了人世(另一部代表作《操行零分》是41分钟的短片)。但他在影史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许多电影导演,这部《驳船亚特兰大号》更被誉为是诗意现实主义杰出的经典作品。任何一个看过本片的人都不会质疑它的伟大之处。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到甚至有些俗套的爱情故事,但在导演富有诗意的镜头语言下使得它在电影史上是如此的特别,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如同慢慢沉浸在深不可测的温柔之躯里,祥和的黑色之水,热烈的同时还有点儿小危险。
3.《疯狂假期》Badlands (1973)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很完整很过分。在这份榜单上的所有导演成就中,泰伦斯·马力克或许算得上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不是像约翰·休斯顿或普莱斯顿·斯特奇斯那样的片场打工仔,也不是靠短片就能扬名立万的让·维果。他甚至没有像演员出身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把自己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工作室。他也没有像奥逊·威尔斯那样背后有一个重量级的大公司当靠山。他只是一个认真的好学生,毕生对电影充满了激情,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想法然后固执己见地一一去实现。尽管如此《疯狂假期》还是一部完整得有些过分的处女作品,比大多数导演甚至是在他们的巅峰时期的创作还要更加复杂和精彩。这是一部独立制作、3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故事描述了一名少女与一名青年垃圾工人相爱,他们因为犯了一件谋杀案而往各地逃亡,最后被警方捉回受审。影片展露了导演出色的技巧,成为美国新电影中一部至关重要的经典作品。
2.《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1941)
导演:奥逊·威尔斯令人嫉妒的同情的威尔斯的一生。欧美人民从来不吝啬将所有电影排行榜最风光的名次留给这部电影,甚至可以说在伟大和佳片这类的评选中不给冠军或no.1的头衔给它,上帝也会愤怒的。假如“凯恩”拿一等奖拿到手已经软了的话,那么在《timeout》这儿拿个亚军也是可以有的。这部划时代影片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以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在拍摄技术上的创新也是不断为后人称颂,学习和效仿。美国公民凯恩永垂不朽的一生也证明了天才导演奥逊·威尔斯无论他要选择何种媒介来讲述故事同样也可以永垂不朽的。
1.《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5)
导演:查尔斯·劳顿悲剧式的天才人物,历史上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如果说一个导演一生只能有一部处女作,那么在这份50大的榜单中只能是《猎人之夜》登上冠军的宝座。在电影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电影导演的作品中,可以说查尔斯·劳顿的作品是最接近完美无瑕和不可企及的。虽然这只是演技派明星查尔斯·劳顿一生中执导的唯一一部电影,电影上映好口碑和票房的双重失利令他恼羞成怒,索性发誓一辈子都不再拍电影了。然而时过境迁,它已经被誉为美国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猎人之夜》无疑是一部使人脊背发凉、过目难忘的电影,属于诗意的作家电影和好莱坞悬念片匪夷所思的结合产物。影片中那个指关节上纹着“爱”与“恨”字样的邪恶传道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