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经典比竞赛更精彩 13部大师片细读重温

2010-05-12 09:45:29 来源:时光网

影片修复工作是一个耗时耗工还投资巨大的活儿,但是一旦修复完毕,造福的不仅仅是那些可以进入电影资料馆欣赏胶片的幸运儿,还有大量在DVD机前翘首以盼的铁杆影迷。修复版影片不仅能提供更清晰的画质和更优秀的音轨,更重要的是,在修复的过程中经常能找到一些遗失的片段、添加上被删改掉的情节、还原影片当年拍摄的比例——可以这么说,修复版影片是最接近当年“原版”模样的影片。

戛纳于2004年为电影节专门设置了一个经典单元。在这个单元里,主办方会专门放映一些经过修复的经典影片。从成立以来,该单元放映了《奇遇》、《红菱艳》、《狂人皮埃罗》、《没有面孔的眼睛》、《一一》等名片佳作。而在今年的片单中也不乏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雷内·克莱芒、让·雷诺阿、路易斯·布努埃尔、沃尔克·施隆多夫和卢奇诺·维斯康蒂等众多大师的名作。特别策划本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入选今年戛纳经典单元的13部影片的精彩之处。

2010戛纳经典 13部大师片细读重温

《非洲女王号》(1951)导演:约翰·休斯顿主演:亨弗莱·鲍嘉、凯瑟琳·赫本

和早已成为经典与传奇的《卡萨布兰卡》相比,这部影片应该算不上是亨弗莱·鲍嘉最出名的电影,但这却是他事业的巅峰之作。因为究其一生,亨弗莱·鲍嘉也只是凭借着在这部电影中既不冷酷也不冷峻的表演风格拿下了1952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当然,亨弗莱·鲍嘉获得首肯的表现亦与和他配戏的凯瑟琳·赫本的高水准发挥有关,不过赫本却只拿下了一个奥斯卡的提名。

本片是一部讲述“性别战争”的典型影片,两个性格迥异的男人和女人在机缘巧合之下不得不呆在一条名为“非洲女王号”的货船之中,随后便是这两个人斗嘴、抵牾、理解和支持的爱情故事。虽然在今天看来剧情有些老套,但是鲍嘉与赫本在电影里针尖对麦芒式的表演还是会让人大开眼界。

2009年,派拉蒙和ITV公司使用4K的解析度数码修复了本片,并且在2010年的3月发行了新修复的DVD和蓝光碟。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的修复版硬碟中,派拉蒙公司拿出了压箱底的存货:做进去了一条原始的单声道音轨。想要欣赏原汁原味“原版电影”的影迷,这次的修复版是不容错过的。

《铁路战斗队》(1946)导演:雷内·克莱芒主演:查尔斯·博耶、吉恩·道兰德

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芒实在不算一位高产的导演,不过在他有限的这些作品里,却不乏精品和杰作。这部拍摄于1946年的《铁路战斗队》是雷内·克莱芒的长片处女作,此前,他只和雅克·塔蒂合作拍摄过一部名为《小心左边》的短片。如果非要给《铁路战斗队》这部影片下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性用语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应该是“法国版的《铁道游击队》”。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被德军占领期间的法国,诺曼底登陆之后。为了保证英美联军能消灭德国纳粹,铁路战斗队开始在铁路上“搞破坏”。故事紧紧围绕着为德军输送物资的“阿弗尔克号”列车展开,塑造了一群有勇有谋的普通法国人的形象。

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并不是克莱芒对战争场面的渲染,而是他使用了大量的纪录片语汇来拍摄这部故事片。和现在流行的“伪纪录片”不同,克莱芒并没有把影片“伪装”成纪录片,只是使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而已。当年,克莱芒也因为本片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跳河的人》(1932)导演:让·雷诺阿主演:米切尔·西芒、雅克·贝克

《跳河的人》是著名导演让·雷诺阿中早期的代表作,其主题是雷诺阿最擅长也是最喜爱的道德问题。让·雷诺阿在这部影片中展示出的道德观念是繁杂的,既表现出了上层社会中富人的自我改造心态,也表现出下层的流氓无产者自暴自弃的人生观,更有为了贪图安稳而不守妇道的女人。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四角恋爱关系,在让·雷诺阿的流畅的镜头中显得精巧与奇妙无比。

《跳河的人》曾经被翻拍过两次,一部是美国版的《贝弗利山奇遇记》,另一部是德帕迪约版本的《布杜的故事》。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失败的,其中很大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主演无法和当年米切尔·西芒版本的布杜相提并论。米切尔塑造的布杜插科打诨、格格不入、混头混脑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雅克·塔蒂的于洛叔叔的雏形。

本片曾经发行过CC版的DVD,该版本已经对影片进行了数码修复。此次将在戛纳放映的版本是由法国Pathé公司修复的版本,包含了一个当年删减掉的长约2分钟的场景。可能在不久之后,CC公司又将洗牌本片。

《挚爱》(1969)导演:皮埃尔·埃泰

主演:皮埃尔·埃泰、尼可·卡芳《挚爱》是法国导演皮埃尔·埃泰拍摄于1969年的一部喜剧片,并入选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埃泰是法国著名的滑稽剧演员、喜剧演员和电影制作人。在1960年代,他拍摄了一系列具有浓重法兰西风味的喜剧片和滑稽戏,长片和短片都有。他还曾在1963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短片奖。

《挚爱》的故事很简单:由导演本人扮演的皮埃尔和弗洛伦斯喜结连理,弗洛伦斯是当地一个小企业家的千金。15年后,皮埃尔成了大老板,但是中产阶级的婚姻生活却让他百无聊赖。就在这时,他招聘来了一个年轻的、漂亮的秘书,于是皮埃尔便开始了自己意淫的生活……

虽然在娱乐界的声望不小,但是皮埃尔·埃泰却和影片发行商之间惹上了官司和司法矛盾,这也就致使埃泰的影片无法大规模发行和放映。虽然《挚爱》参与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但是它也没有能在法国进行大规模的公映。此次在戛纳放映的本片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影片拷贝由法国Studio 37公司、Technicolor 电影文化基金会及法国电影甘基金修复。

《小小的幸福》(1946)导演:马塞尔·莱尔比艾

主演:达尼尔·达黎欧、弗兰索斯·皮埃尔

本片是法国电影和电视界的元老人物马塞尔·莱尔比艾的后期作品,马塞尔·莱尔比艾从1918年开始拍摄电影,直到1953年为止,一共拍摄了14部默片和30部有声电影。从1952年开始,马塞尔·莱尔比艾把自己的兴趣转向了电视界,并逐渐停止了电影的拍摄。到1969年为止,他一共制作并主持了200多部电视文化节目。而且他还一手创建了“法国高级电影研究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

《小小的幸福》是一部传统的法国世俗剧,影片讲述了玛汀娜和丹尼斯这对恋人在遭受感情危机后的故事,而“插足”他们爱情的是一个年纪颇大的小说家马丁。当然,事情不会那么容易就过去。莱尔比艾在这其中用“爱情事故”折射出了年轻人和年长者对爱情、对生活的不同感触。

影片并不是马塞尔·莱尔比艾的代表作,也没有在国际上获得过什么重要奖项,但片中流畅的摄影、人物炙热的感情却是最能体现莱尔比艾风格的。这次放映的拷贝由法国国家电影档案馆及Studio Canal修复。

《蜘蛛女之吻》(1985)导演:海科特·巴班克主演:威廉·赫特、劳尔·朱力亚

1985年,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已经渐进尾声,独立电影运动方兴未艾;1985年,罗伯特·雷德福创办了圣丹斯电影节;1985年,并不出名的巴西导演海科特·巴班克拍摄了《蜘蛛女之吻》。在这部电影获得舆论大赞、好评并拿下奥斯卡和戛纳的影帝之后,可以说整个世界电影的面貌被改变了。更多更优秀的独立电影和电影人冒出来,而独立电影这个片种也获得了相应的重视和地位。

《蜘蛛女之吻》,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独立电影:边缘人生活的题材、低成本、小制片厂出品,充满魔幻和异想天开的故事情节。本没有人看好的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却获得了好评,甚至连一向苛刻的毒舌罗杰·艾伯特也对本片赞不绝口。影片最终拿下了1700万美元的票房,为岛屿(Island)公司赚了个盆满钵溢。

2008年年底,城市之光家庭娱乐公司(City Light Home Entertainment)发行了本片的DVD和蓝光版本,这是城市之光的打头阵产品,也是独立电影界的一件“大事”。可是这个“修复”版本的清晰度却差强人意。其实,城市之光所做的工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复,而只是一个“储藏工作”。这次将在戛纳放映的《蜘蛛女之吻》是影片25周年的修复“纪念版”。放映当天,影片主创人员都会悉数到场。而且在戛纳电影节之后,该片将会在法国重新上映。相信各大DVD发行商都不会放过这个版本的《蜘蛛女之吻》。

《豹》(1963)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主演:克劳迪娅·卡汀娜、阿兰·德龙

《豹》是大师维斯康蒂的代表作,也是史诗巨片的代表作,该片曾获得1963年戛纳金棕榈奖。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作为贵族后裔的维斯康蒂绝对是“以手写我心”,他把自己的心境、遭遇和对历史以及时代过往的反思统统注入在萨里纳王子身上。在影片最后,维斯康蒂奢侈地用了一个钟头的豪华舞会来制造视觉上的震撼和萨里纳王子孤寂、落寞的情绪反衬。阿兰·德龙和克劳迪娅·卡汀娜在影片中的表演亦成为了影史经典。

该片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曾经被剪辑成了一个161分钟的版本,但是该片在1963年首映的时候长度达到了205分钟。这次将在戛纳放映的版本长达185分钟,片长与当年公映的版本并无二致。影片的修复工作得到了众多电影基金会、电影公司和修复室的帮助。著名的Colorwork和Immagine Ritrovata将以4K的清晰度修复影片。

CC曾经给《豹》出过一个3张DVD的版本,CC公司在这套DVD里集成了著名影评人彼得·考伊的评论音轨以及纪录片和采访视频等等。但是,在蓝光时代,3张DVD的配置,显然是不够的。今年7月份,CC将发行蓝光版本的《豹》。两个版本在封面内容和布局上并没有区别,不过BD版本的封面亮度更高、色彩更细腻,细节更丰富——CC的暗示很明显——新修复的正片在清晰度上应该会带来惊喜。

《精神病患者》(1960)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主演:安东尼·博金斯、珍妮特·利、维拉·迈尔斯

顶着“史上最伟大淋浴戏”的光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这次又粉墨登场了。不过戛纳将放映的《精神病患者》没有在视频上做过多的纠缠,仅仅只是修复了音轨。相信经过修复的伯纳德·赫尔曼的配乐加上珍妮特·利的尖叫,这场著名的淋浴戏在50年后依然能惊悚整个世界。

《精神病患者》是希区柯克的代表作之一,当年上映后,多数影评的重点都放在了那个令人震撼的场景上:珍妮特·利在浴室中沐浴,随后被精神病人乱刀砍死的片段。整个片段由70多个平均时长不超过3秒的镜头组成,在希区柯克有条不紊的讲述和剪辑中,这个小小的“凶杀”场景成为了影史上最恐怖的场景之一。和现在动用大量血浆的美式恐怖片相比,希区柯克只用了一点点血浆、有限的裸露镜头、一个黑影和一把刀就创造出了精彩绝伦的景象。这种场面设计和剪辑功力,是现在好莱坞导演难以企及的。

《精神病患者》在美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据说整个1960年代,美国的女性都不敢进浴室洗澡。虽然这个传言有些危言耸听,但是这足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来希区柯克的“淋浴戏”有多么恐怖。

《坎大哈》(1983)导演:莫利奈·森

主演:莎巴娜·阿兹米、纳萨鲁丁·沙

《坎大哈》是印度殿堂级电影大师莫利奈·森拍摄于1983年的作品,是大师中期影片的代表作。莫利奈·森的中期影片不像他早期影片那样注重阶级问题,转而开始自觉地反思中产阶级的生活和心理——尤其是中产阶级的政治倾向和爱情观念问题。这段时间,是莫利奈·森的艺术高峰期,作品也屡屡获得戛纳、柏林等电影节的重要奖项。

本片的故事非常简单,说的是三个来到遗址景区游览的年轻人碰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母亲和她未出嫁的女儿。老母亲天天翘首盼望姑娘远方的表兄能来迎娶自己的女儿。可是她不知道,这个男人已经在加尔各答结婚生子了。为了让老母亲安宁,年轻人中的一个假装非常喜爱她的女儿,要和她结婚。随后,老母亲便安详地离去了。旅游的时间结束,驴友又要回到日常的生活中,只留下姑娘一个人呆在遗址景区。

这部影片曾经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拿下最佳影片大奖,这次放映的版本是由印度国家电影档案馆提供的胶片,Reliance MediaWorks所修复。据悉,现年已经87岁的莫利奈·森将出席影片的放映式。

《三一七小队》(1965)导演:皮埃尔·肖恩多夫主演:雅克·贝汉、布鲁诺·克雷默

1954年,在中国军队的支援下,越共获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迫使法国政府在日内瓦和谈中承认越南独立。并以北纬17度作为分界线,将越南划分成南越和北越。法国在越南的势力逐渐减弱,并在后一年退出了越南的政治舞台。而这部《三一七小队》的事件背景恰巧就在1954年。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参杂着血腥和暴力的故事,一支番号为317的部队被孤零零地困在敌军后方,部队最高的首领是毫无经验又理想主义的中尉,他的副手是从二战战场上回来的老兵。为了能和大部队会和,这支走失的小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影片拍摄于1965年,当时冷战气氛浓厚,这么一部政治立场“右倾”的影片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最后影片的编剧兼导演皮埃尔·肖恩多夫拿下了最佳剧本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原著小说也出自皮埃尔·肖恩多夫之手。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皮埃尔·肖恩多夫和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康斯坦丁诺斯·加夫拉斯均将出席电影的放映式。

《铁皮鼓》(1979)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主演:马里奥·阿多夫、安吉拉·温科勒、大卫·本奈特

由于作者君特·格拉斯不愿意把这部诺贝尔奖小说随随便便搬上银幕,所以直到小说出版的20年后,施隆多夫才将这部文学瑰宝搬上银幕。影片公映的同年,这部德国电影便在戛纳电影节上折桂,拿下了金棕榈奖。

因为施隆多夫多多少少地保留了一些小说中的性描写,这部影片上映后的命运非常多舛,并引起了强烈的争议。直到1990年代的美国,在一些州和城市,拥有这部影片的DVD和录像带还是“违法行为”。《铁皮鼓》以史诗般的恢弘格局展现了德国战时小市民的众生相,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影片。虽然说影片中充满了“恶趣味”的描写,但是这些“下三路”的片段并没有让人难过和不适,而是带上了一层荒诞的反讽效果。尽管评论界对原著小说褒贬不一,但是对这部电影,评论还是一致称赞的。影片被认为是一部击中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电影,是“当代德国电影的突破”,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纳粹主义电影之一。

此次在戛纳放映的《铁皮鼓》是标准的“导演剪辑版”,德国的Kinowelt公司按照施隆多夫本人提供的影片版本进行了精心的修复。想必这个版本能像当年一样撼动戛纳。

《特莉丝塔娜》(1970)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主演:凯瑟琳·德纳芙、费尔南多·雷依

按照罗杰·艾伯特的说法,《特莉丝塔娜》不是布努埃尔最好的作品,但却是他最容易理解的作品。的确,在《特莉丝塔娜》里,布努埃尔没有玩弄太多的超现实主义元素、也没有展示那些令人在目眩神迷的同时感到疑惑和不解的镜头。不过,这种相对“朴实”的风格却没有得到其他影评人的赞赏,《综艺》当年就撰文称该片是“无趣且灰暗的”。

说到《特莉丝塔娜》影片本身,还是颇具看点的:老少恋,轻微的虐恋文化,布努埃尔一以贯之的对资产阶级的嘲讽和谩骂——当然,还有“冷面美人”凯瑟琳·德纳芙的出色表演。其实布努埃尔不玩弄超现实和故弄玄虚的时候,还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尤其是影片里一段“欲说还休梦已阑”的床戏,更是将他的调皮可爱与冷酷严肃衬托到了极致。

影片在戛纳的放映式当属经典修复单元的最高级别,除了众多当代西班牙演员将出席放映式外,西班牙的文化部部长也在受邀之列。而当晚介绍这部影片的主持人,则是西班牙另一位著名大导:佩德罗·阿莫多瓦。

《西塞罗的运动》(1989)导演:雅克·达维拉

主演:托涅·马歇尔、贾克·鲍那非

《西塞罗的运动》是法国电影导演雅克·达维拉的最后一部电影,在本片拍完后一年,雅克·达维拉便与世长辞了。

将在戛纳放映的修复版影片由图卢兹电影资料馆推出,并得到了法国电影甘基金支持。在放映结束后,影片将首度被DVD化。DVD将由法国Carlotta公司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