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深度分析韩国艺人自杀风潮
2010-07-06 12:57:36 来源:时光网
苏志燮手捧朴龙河遗像泪别好友6月30日凌晨5点,韩星朴龙河在自家公寓中自杀身亡。这条重磅新闻再一次令韩国社会各界震惊。原本对于明星自杀这类新闻已经略显麻木的媒体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同时,社会舆论也再一次关注起“明星”这些头顶光环的特殊群体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离开聚光灯照射下的灿烂人生?本文将同您一起探索艺人光芒背后的辛酸人生。
2010年3月,已故女星崔真实的弟弟崔真英在首尔江南论岘洞的家中上吊自杀身亡,算是正式拉开了今年韩国演艺界“杯具”的序幕。随后的5月25日,曾经执导过《青春》、《因为爱你,所以没关系》的郭志均导演在大田家中自杀;而在朴龙河离去仅两天的时间里,接连发生了韩国乐队Lazybone的成员卢振宇跳汉江自杀未遂、SBS大河史剧《土地》的制作人李某在首尔江南新沙洞的公寓浴室中上吊身亡等悲剧事件。
韩国的娱乐圈生病了,从2005年李恩珠的香消玉陨开始,短短的几年间可谓是掀起了一股自杀“潮流”,就在2008年10月崔真实上吊之后,短短20个月的时间,就有10位艺人自杀……如今的韩国媒体在总结、评论时,往往会纠结于以下的几个原因:抑郁、来自事业或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及社会舆论压力等等。那么,让我们一起认真的了解下,这些亚健康的生活状态是如何将明星们逼上绝路的。
*** 延伸话题 ***就在笔者编发此篇稿件之际,我国内地男演员贾宏声于7月5日下午在北京坠楼身亡,终年43岁。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事件已排除刑事案件嫌疑,贾宏声的朋友也称其近期状态良好无征兆,但也有知情者称他在生前患有精神分裂疾病。
尽管这里分析的众多自杀事件发生在与我们一海相隔的韩国,但是正如“富士康事件”一般,这并非简单的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上升到整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人类个体心灵之间脱节的问题。当前的我们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许这些不幸某天就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生命是如此可贵,让我们用温暖去包围身边的每一个人,告诉他们“当你绝望的时候,还有我”。
下页:韩国艺人自杀风潮六大致命因素剖析 经典案件逐个回放
自杀前深受抑郁症折磨的李恩珠致命因素一:抑郁症人的成长过程中,要伴随着很多的不如意,不顺心,然后才会把心理锻炼得愈加坚强、强壮。韩国的艺人往往缺乏这一层面的锻炼,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年幼时出道,开始被大众捧在聚光灯和花环之中,一切繁华与名誉对他们来讲,来得太过容易。
很多粉丝们可能要说,歌手们大多数都在公司里度过多年辛苦训练的练习生生涯熬出头的——这虽然是韩国艺人们实力的保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大部分从10多岁起就被关在公司的练习室中没日没夜的接受培训,他们没有见识过外界社会环境的尔虞我诈,没有受过社会这个大课堂的锤炼,以致他们出道以后,那个一直10多岁的心态突然一下子要面对各种压力,面对各种挑战——心理上的成长早已跟不上外界变化的步伐。
那么部分的艺人在压力之下变得圆滑世故,另一部分的艺人则被困在自我建筑起的心灵围城之中,表面做戏,内心无法认同周遭事物,而这中“认同感”的缺失,导致了他们长期处于失望、低落的心情当中,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艺人由于各种原因需要长期依靠安眠药来解决睡眠问题。他们时刻处于人气起伏的“不安感”之中。
经典案件回放
自杀时还未满24岁的于承妍案件回放:2005年2月22日,因出演《火鸟》、《红字》等作品而受到大众喜爱的女星李恩珠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据传,在拍摄了电影《红字》之后,由于大胆的破格表演而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同时自己本人也陷入懊恼和纠结之中,此后的半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抑郁的精神状态之中。
在警方调查时,李恩珠的医生曾经如是说:“(2005年)1月24日的时候,曾为她做过睡眠状态检查,然后2月3号向其通报了结果,并且曾经劝导她再来医院做一次精密的脑电波检查,但她并没有接受。此后预约了2月17日再次进行治疗,结果没有来……”,通过医生的话可以判断,李恩珠去世前已经被忧郁症折磨得不轻。
同时2009年出道的新人演员于承妍也在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放弃了一切,在位于首尔蚕室的半地下室家中自杀。自杀原因众说纷纭,有认为是因和男友V.O.S成员金庆禄分手而受到打击,也有认为是因在成名之后接连试镜多次未中而心有不甘——总之,最后警方归结的元凶还是杀人不见血的“抑郁症”。
抑郁症曾经一度被人们认为是“高级病”,却对日渐发达的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致命因素二——经济压力
致命因素二:经济压力即便我们说,艺人大部分要面对众多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压力与困惑,但是归结自杀原因,包括普通人在内的,除了骗取保险金之外,大部分还是因为心里钻了牛角尖、想不开,拥有抑郁特征。在近几年自杀的韩国艺人当中,有相当的一部分也是被经济、事业等方面的压力逼上了绝路。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艺人明星怎么会缺钱。您还别说,艺人明星要么是真大款,要是缺起钱来,那可比普通穷人要辛苦多了。艺人这个职业,可绝对不是国企铁饭碗,有编制的,艺人是一个被人选择的职业。歌手需要有老板出钱,愿意为你发片,出了唱片还要看大众买不买帐,销量好不好;而演员们也是要等待导演或剧本找上门来,即使主动去要求出演,也有可能无法通过试镜而失去出演的机会。所以说,当歌手没有唱片出,演员没有剧本演的时候,基本上就相当于我们普通人的“失业者”。他们属于“多劳多得”,没有一个可以持续依靠的保障,那么大部分人就会在这种“失而复得”或“得而复失”的循环之中“患得患失”、失去“安全感”。
同时,不可避免的是,即使你没有了工作,作为明星的你也依然要把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这就让很多的明星犯了难。据一位业界工作人员表示“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小名气的明星,在出了名之后让他们去乘坐大众交通,或者自己一个人在快餐店里吃饭都是一件困难事。”换而言之,即使是一年半载没有收入,他们也一样要坐好车,去大众吃不起的餐厅吃饭。这在业内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品味维持费”,也就是对于明星来讲,你如果不这样做,你在媒体或大众眼中就是落魄的,就是过气的。再加上很多人的整个家庭生活可能都要靠明星自己去负担,那么很多明星处于长时间的“空白期”或“充电期”,这种经济方面的负担无疑是致命的。
经典案件回放
郑多彬也草草结束了自己26岁的生命
案件回放:2007年2月10日上午7点50分,年轻的演员郑多彬在位于首尔三成洞的男友家中上吊自杀。在男友向警方做出的供述中说道:“早上3点半的时候一起喝了很多酒,然后一起回到家里休息。早上起床以后就发现她不见了踪影,找了一圈以后才看到,她用一条毛巾在浴室里面寻了短见。”由于并非死在自己的家中,郑多彬的案件平添了一份“他杀”的嫌疑,然而在经过警方的调查之后,确定了死因为自杀。据悉,郑多彬在死前也曾透露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心,以及接戏不成等苦闷。看来,空白期无所事事的压力,比“脚打后脑勺”的忙碌更让人无法承受。
致命因素三——事业压力
安在焕生前与妻子的甜蜜留影致命因素三:事业压力其实事业压力可以并入经济压力一项,混为一谈。但是如果具体细分起来,很多人的事业并不是只有接戏、演戏、发片这么简单。演艺圈80%的艺人都有第二产业,比如元彬、高小英等人在炒房地产,权相宇、朴明秀等人开咖啡店、饭店,Tony An、裴勇俊等人创立演艺公司等等。很多“聪明人”都明白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道理,他们努力地发展另一事业,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这“第二产业”如果发展不顺,却有可能变成另一个吸人骨血的“黑洞”。
案件回放:2008年9月8日,男星安在焕被路人发现死于首尔卢原区的私家车内,死因为烧炭自杀。在警方介入调查之后,意外地发现原来安在焕的事业方面存在很大的财政赤字。据悉,安在焕由于事业的接连失败,而欠下了40亿韩币的高利贷,巨额的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包括在临死前,安在焕的家庭也一直遭受着高利贷债主的骚扰。在安在焕失踪的一周里,妻子——知名的电视人郑仙姬也迫于害怕“欠债”一事曝光影响事业发展而不敢报警。以致安在焕的尸体在发现时,甚至已经开始腐烂。
同时,最近几乎轰动亚洲的朴龙河轻生一事中,自杀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猜测是由于朴龙河和前女友S.E.S成员柳真分手而为情自杀,也有人推测是因为老父亲患有晚期胃癌,朴龙河不堪日渐与亲人诀别的痛苦,提前结束了生命。同时,我们也得知,朴龙河自己开有一个演艺公司,而公司最近的资金运营状况也并不乐观。相信这一切的“不顺利”都成了一点点的死亡诱因,吞噬了在人前一直微笑的朴龙河。
致命因素四——“潜规则”
26岁的张紫妍成为了娱乐界潜规则的牺牲品
致命因素四:“潜规则”而除了第二事业的不顺之外,新人张紫妍的离去似乎揭示了由“事业”引发的另一种“死因”。
案件回放:模特出身、在韩版《花样男子》中有过精彩表现的女星张紫妍于2009年3月离开了人世。当众人以为张紫妍仅仅是因为不满于出道三年所取得的成绩而引起抑郁自杀时,张紫妍的一纸遗书却昭示了另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事实。生前迫于公司压力陪酒,甚至在“必要”之时提供身体接触等娱乐圈“潜规则”事项,第一次被韩国警方当作重要案件处理。
在稍后警方公布的死亡原因中显示,警察通过张紫妍生前用过的手机中的六条通话录音了解到,张紫妍死前曾与经纪公司的代表金某发生过摩擦,而摩擦的大部分原因皆是出于金某强迫其陪酒等等。同时,在张紫妍奋力反抗,向公司提出解约之后,一直出演的《花样男子》一剧也被迫“下课”。种种的原因在张紫妍的经济方面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些娱乐圈的“潜规则”在中国的社会上已经被媒体过多渲染,令大众百姓见怪不怪;而在韩国,由于长久以来韩国媒体的“报喜不报忧”,事件揭发后,无疑是给韩国社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让韩国各界更加了解体系化的韩国娱乐圈背后深藏的“亚健康”状态。
致命因素五——舆论压力
女星孙泰英的负面新闻甚至还危及到了与她同名的人
致命因素五:舆论压力韩国的娱乐圈兴起过一个特有名词,叫做“Anti饭”,即那些反对、厌恶明星,不惜打击报复的极端歌迷们。艺人们身处台前幕后,被众多的眼睛所监视,很多时候,他们没法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感情也没法及时得到舒缓发泄。有时,艺人犯了一个大家都会犯的、小小的错误,就会被媒体或大众夸大为“罪连九族”的“大不赦”。甚至很多时候,不是犯错,即使是演技不好,或者是相貌不尽人意,也会被大众的“板砖”楔得遍体鳞伤。
很多明星都遭受过恶意评论、绯闻等事件的袭击。不久前,韩国的媒体曾经爆出这样的一条消息:一位与权相宇的妻子孙泰英同名的女政治家,日前个人主页遭受了数百条恶意留言、恐吓,甚至脏话的袭击,不得已挂出了公告写道“我是议员孙泰英,并非知名演员孙泰英,请各位查明后留言。”而女星金素妍、金俊熙等也因为演技、相貌等问题遭到过众多粉丝的围攻,甚至一度让她们想要离开自己心爱的演艺事业。而这些围攻,不但对明星本人,对家人也造成了一种困扰,常常见到的情形时,明星一家都不敢打开电脑关注新闻,害怕看见众多负面的新闻。
经典案件回放
莫须有的流言葬送了崔真实案件回放:韩国的大部分明星都遭受过网上被人非议的经历。前文提到的已故女星郑多彬在自杀之时,除了事业遭遇空白期之外,网上对其相貌的恶评也让她遭受了不少折磨。韩流明星朴龙河生前用过的twitter背景页面上有一句话特别的引人注目,上面说“人们总是太过轻易地评论那个连我都不太了解的‘我’。”
而因舆论流言折磨而自杀者中,最为轰动的案件莫过于曾经出演过《星梦奇缘》的女星崔真实的离去。自好友郑仙姬的丈夫安在焕因巨额债务烧炭自杀之后,不知为何,大众的矛头开始指向了崔真实。他们认为崔真实是向安在焕逼债,借给其巨额贷款的罪魁祸首。整日的谩骂与猜疑击溃了这名两个孩子的妈妈,崔真实生前跟朋友诉苦时曾说“他们现在管我叫崔虚伪,如果我继续活下去,我的罪名可能一辈子不得洗清,我的孩子们可能都要跟着我背负这种罪名。”尽管事后,散布传言的元凶已被警察逮捕,但是谁又能将妈妈还给两个无辜的孩子,谁又能为自己无意识中的“共犯”罪行俯首认罪呢。
致命因素六——维特效应
2007年自杀身亡的女歌手U-Nee
致命因素六:维特效应通过朴龙河的自杀,韩国媒体上最近提到最多的词,是“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来源自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里面描述了一个叫做维特的青年因不堪失恋的痛苦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维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甚至引发了一场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那么,自2005年演员李恩珠自杀离世之后,我们能不能把随后的多名艺人轻生也比作维特效应呢?
韩国保健福祉部于2008年发表的数据显示说,继2005年2月李恩珠自杀身亡之后,女性自杀的数量激增,当时2月全国的女性自杀数为240名,但是在李死后的3月,女性自杀者上升至462名。同时2007年U-Nee和郑多彬轻生,以及2008年安在焕自杀,事发一个月后,自杀者的数量也呈2倍的趋势增长。而在女星崔真实离世之后,自杀者的比例更是比前一月增长了66%。模仿性自杀开始变得不是一个传说。
老演员崔不岩对此痛心疾首“每一个生命在诞生之时都是那么地珍贵,为什么要抛弃年轻的生命而选择自杀呢?我们不能放任朴龙河等演员自杀的新闻一晃而过,应该对当今阴霾的社会给予严厉的指责!”同时,一位出道12年的知名演员也称“韩国是一个对艺人非常苛刻的社会,大众往往采取的态度都是‘宽于利己严以待人’,把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升到比大众高更多的框框里,而本身艺人这个群体就是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感性的群体。当然如果遇到吸毒、诈骗、杀人等罪行,肯定是不可饶恕的,但是假如遇到普通的小错误,能不能也以一颗善意的心去包容他们,给他们一片呼吸的天地。”
关注艺人心理健康
1年零5个月后,崔真实的弟弟崔真英以相同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关注艺人心理健康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今天的社会上医学如此发达,而明星们又是巨额财富的持有者,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关注下自己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呢。一位娱乐公司的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很多明星、艺人都被失眠病症所困扰着,需要依靠安眠药来让自己入睡。尽管平时会和周围的人谈自己的糟糕情况,但是却害怕被外界发现引发流言蜚语而不愿去医院接受治疗。即使是在社会开放的今天,如果有艺人对外说自己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就立刻会被人用‘有色眼镜’所隔离。大众不会考虑艺人心理上的痛苦,而只会针对表面现象推测一些有的没的。”
“所以就会发生将经纪人派到医院接受商谈,或购买安眠药来缓解压力——以致到了无法补救的地步。”
很多好莱坞的大牌明星都拥有自己私人的商谈医生,避免他们遇事采取极端的行动。而这也正是韩国娱乐圈所缺乏的。几乎所有的韩国娱乐公司并不具备如此“人性化”的服务,通常只是让演员自己找医生或去医院解决。因此,艺人在遇到巨大的压力或打击时,也不会主动找公司倾诉。
也许,现在该是呼吁大众,像对待自己去医院受诊那样自然而然地看待明星看病了。如果我们不能怜悯他人的病痛,或许有一天整个社会的病痛就无法得到善意的照顾,甚至失去自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