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年度二十大佳片 盗梦人击败极客男
2010-12-30 19:55:20 来源:时光网
每年的十二月,总是各路记者和小编最为忙碌的时刻,除了要写自己的年终总结外,还要给影迷盘点各种“佳作片单”——这种做法被长久地延续下来,于是就变成了传统。《帝国》杂志尤其以喜欢总结榜单出名,其名下的作者每年圣诞前后都会从当年上映的影片中总结出来一份“XX部佳作”的片单。因为有些影片在不列颠群岛和美利坚的上映时间有别,所以诸如《珍爱》和《单身男人》出现在了2010年的片单里,又如《大地惊雷》和《黑天鹅》就没有出现在这里。
因为是《帝国》杂志作者的个人评选,再加之英国人的一些独特口味,所以这份片单里的影片很可能会比较个人化,也可能会“厚此薄彼”或者是“顾此失彼”。无论如何,千万别把它当成是“观影圣经”,把它当做是英国人在这个“千年极寒”的元旦里送上的一个心意就好。
·20 《珍爱》点评:任何对这部影片情节进行概括的词语,看起来都是令人难过的:赤贫阶级、家庭暴力、性虐待、强奸、吸毒,还有在银幕上的玛利亚·凯利——对,就是那个拿过金酸梅的天后玛利亚·凯利。不过这部电影却是2010年银幕上的一个惊喜。
“珍爱”(影片的女主角名为珍爱,Precious)是一个文盲女孩,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家庭里。但是她懂得“珍爱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一部群戏电影,影片中每个角色的表演都很出彩。扮演珍爱的新人演员加布蕾·丝迪贝和扮演她母亲的莫妮克联手给我们送上了一出好戏,莫妮克还因为这个角色拿到了奥斯卡。简而言之,《珍爱》是2010年的银幕上最令人震惊、最令人难以忘怀,也是最能给人启迪与信心的影片。
·19 《黎巴嫩》点评:《黎巴嫩》是《24小时》和《从海底出击》的结合体。这部以色列电影讲述了发生在1980年代的黎巴嫩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四名初上战场的坦克兵开着刚刚学会驾驶的坦克进入敌军占领的村庄巡逻,这本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常任务,但是因为害怕、紧张、毫无经验和突发事件等等外因,这次巡逻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血腥的屠杀之旅。
影片的所有情节几乎都发生在幽闭的坦克内部,观察外界的窗口只是一个小小的瞄准镜。在瞄准镜里,所有的生命都只是目标和符号——曾经作为坦克兵参加了黎巴嫩战争的导演对战争的批判也跃然纸上,这种反战精神和独特的镜头语汇为影片赢得了金狮奖。在《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引起轰动之后,《黎巴嫩》又一次把这场渐渐淡出人们视线拉回到了话语体系内。
·18 《维京英灵殿》点评:2010年,维京人的故事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了,从这部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执导的《维京英灵殿》到《驯龙高手》,都有维京人的身影。《维京英灵殿》是一部按照神话框架讲述的现实主义故事:一个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独眼勇士一直以来过着被囚禁的生活,后来,他被一个小男孩救出。在逃亡的旅途中,他们和一些基督教勇士穿过了无边无际的海洋后发现了圣地。
可以说,这是一部掺杂了神话、动作、惊悚等元素的“混搭影片”,难道它不是为迈克尔·贝的粉丝们准备的么?不过,即使是那些对爆炸最不感冒的影迷也一样会在影片的神话元素中找到乐趣。
·17 《从礼品店出门》点评:导演班克斯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艺术世界的解构,既充满了敏锐的知觉和精确的分析,又非常具有“喜剧”效果。问题是:这是纪录片还是班克斯的“夫子自况”,抑或又是他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不管答案是什么,在看完电影后,更多的人对班克斯兴趣盎然——也许这才是他想得到的结果。
旅居在洛杉矶的法国人蒂埃里·古塔是影片的主角,他是一个摄像机不离手的怪人。跟着他的机器,我们在影片中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街头艺术家。他最后见到的,就是英国的艺术家,班克斯。随后,这两个艺术家,或者说是疯子联手在洛杉矶出演了一场让人捧腹的闹剧。不管这些东西是纪录片还是刻意拍成的喜剧片,只要它足够有趣就成。
·16 《谜一样的双眼》点评:这是一部让人目不转睛,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导演到底在表达什么的阿根廷电影。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为我们构置了一个剧情复杂、对白机智、线索繁多、细节丰盈的影片。
故事主角本杰明是一个退休的检察官,他心里一直对30年前的一桩奸杀案念念不忘,并决定以此作为蓝本创作一本小说。现在的他终于鼓起了勇气、面对那一段不堪的过去,在回忆案情并重新调查的同时,直面自己年轻时不求回报的真爱。这样的影片并不容易拍,因为它很有可能会因为结尾“不给力”而变成“烂尾楼”。不过坎帕内利亚的结尾却出乎意料且在情理之中,更让人意犹未尽。
·15 《孩子们都很好》点评:幸福的一家子可不是电影里的常客。所以,这个有着拉拉双亲的幸福家庭也不会是太多人的菜。当然,编剧不会让故事这么平平淡淡发展下去,所以两个只有妈妈,而且是两个妈妈的孩子就想尽一切方法找到了他们的捐精者,并且邀请他来到家里做客。生物学上的父亲到来后,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了混乱。
不过影片并没有揶揄捐精者,也没有拿拉拉开涮,导演只是很小心地处理着嫉妒、信任、欺骗等等主题。三个主角:朱丽安·摩尔、安妮特·贝宁和马克·鲁法洛,送上了完美的表演,相信他们在金球奖或者是奥斯卡上一定会有所作为。这部小成本的影片给喜欢大制作的好莱坞上了一课——家庭戏,并不一定非要到黑手党家庭或者是超人家庭里去拍,“普通家庭”一样有好戏。
·14 《怪兽》点评:《第九区》之后,拍摄小成本科幻片成为了一种时尚,也许小成本这个词不足以形容它的成本之小,我们也许更应该叫它“微成本电影”。在《怪兽》这部微成本电影里,导演创造了无数巨大的怪物,用它们神出鬼没的攻击制造“人为”的张力。但如果剥去这层“科幻外衣”的话,你又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部小清新的爱情片。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境内,导演加里斯·爱德华斯用了不知名的魔法,把除了主角之外的那些非职业演员调教出了职业演员的素质。影片的特效是建立在微成本基础上的,虽然看起来没有好莱坞大片那么宏伟,但考虑到成本的因素,这样的效果还是让人啧啧称奇。总而言之。只要你不嫌特技粗糙,加里斯·爱德华斯用公路片的结构和节奏拍摄的这部科幻爱情片,值得一看。
·13 《单身男子》点评:科林·费斯在数年之前就成为了英国的国宝级演员。而在《单身男子》中,他以低调、华丽、真情流露的表演使自己成功跃进了世界级演员的行列。设计师出身的导演汤姆·福特用自己的处女作告诉世人,科林·费斯可不是那个只会穿西装的雄性花瓶,他自己也不是那个只会做做衣服的设计师。
费斯扮演了一个大学教授,与之相处了16年之久的同性恋男友死于一场车祸。伴随而来的是孤苦、悲痛和无法抗拒的空虚感。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天内,但在独特的美术设计和具有个性的镜头表达下,短暂时刻被无限放大,时间变得缓慢,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也随之被释放。
·12 《驯龙高手》点评:这是一部杰出的动画片,虽然它的开场有些无聊,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就逐渐被“驯龙”的故事所吸引。除了画面精致、3D效果出色之外,维京男孩小嗝嗝和那只无牙小龙的关系是本年度银幕上最令人感怀和唏嘘的友情。长期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小嗝嗝利用自己的“天赋”和爱心,发现了那些看似可怕的龙实际上并不是维京人真正的敌人。而他也用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父辈和朋友认识到了“化敌为友”的重要性。
影片最后的大战几乎可算得上本年度最精彩的桥段,那些空战场面的激烈、刺激程度已经超越了真人电影。同时,那些小龙的玩偶也成为了圣诞节里的紧俏礼品。想想谁会在圣诞节、生日或者是其他的聚会上拒绝这样的礼物呢?
·11 《四头狮子》点评:《四头狮子》是一部极具英国特色的饱含着辛辣讽刺的黑色幽默电影,从电视剧编剧和原创音乐起家的天才克里斯多夫·莫利斯终于让我们在大银幕上见识到了他的才华。如果你不懂什么叫“黑色幽默”,看看《四头狮子》吧,影片简直就是在给这四个字下定义。莫利斯在片中极尽嘲讽之能事,把宗教狂热分子、民族主义者和浑水摸鱼的西方骗子狠狠挖苦了一遍。那些人肉炸弹实行者的理想和实践的冲突、梦想和现实的差距成为了影片的笑料来源。
这样的电影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如果你要是太严肃或者是太较真,说不定还会大发雷霆。但是在《四头狮子》里,你会忍不住大笑,因为它太好笑了。不过在笑完之余,你仍然会被影片坚硬和冰冷的内核刺激到——这就是无奈的现实和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影片所包含的话题性和从结构里迸发出的诙谐性,在未来十年的银幕上,你可能都无法再次欣赏到了。
·10 《海扁王》点评:无论是从商业性、口碑还是影片的刺激和血腥程度上来衡量,马修·沃恩的反英雄影片《海扁王》已经为影片自身和导演赢得了颇高的江湖地位,不管是在漫画迷、宅男、萝莉控还是Cult片迷那里,《海扁王》都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爽片”。
首先要感谢马克·米勒的原创漫画,其次要感谢简·古德曼的年度最爽剧本,如果还要拉上谁来感谢的话,还有尼古拉斯·凯奇和马克·斯特朗,这两个人贡献出了本年度个人“最爽表演”。当然,要论这部电影捧红了谁,那么还是扮演Hit-Girl的科洛·莫瑞兹,她强大的气场已经压过了凯奇和“海扁王”本人。有时候,她甚至不需要废话一字,只需要戴上面具,举起枪,扣下扳机,爆掉一个脑袋,气氛就能瞬间到达高潮——这样的萝莉不红,还有天理么?
·9 《冬天的骨头》点评:詹妮弗·劳伦斯用质朴、纯粹、原始、简单、直接的表演打动了我们,但是不要因此而忽视女导演德布拉·格兰尼克同样是质朴、纯粹、原始、简单、直接的导演技巧。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亚类型片——乡村题材的女权主义黑色电影(feminist redneck noir)。影片的拍摄地选在了密苏里州的欧扎克山脉,小说作者就生活在这里——可以说,这个外景地和当地的民谣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影片的角色,而不只是背景和元素。
詹妮弗·劳伦斯扮演的多莉要赶在政府收缴房子之前找到自己的父亲,或者是他的尸体。在影片中,她需要独自面对贫困、罪恶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往事,而这些也是欧扎克地区的本色,亦是小说作者丹尼尔·伍德瑞尔本人所体验过的生活。
·8 《禁闭岛》点评:迪卡普里奥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联邦探员,他奉命前往一个孤立的小岛上调查精神病人神秘失踪的案件。和他一起来到岛上的,还有他的一个秘密,他要找到杀妻仇人。但是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事情开始渐渐复杂,真相和事实也变得扑朔迷离。
马丁·斯科塞斯在影片中模糊了真与假、现实与想象的界限,给我们送上了一出具有大师气象的迷踪好戏;而迪卡普里奥也奉献了堪称完美的表演。影片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小李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一切是不是他的臆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并以何种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你大可以说斯科塞斯故弄玄虚,换个角度也可以说他用戏剧结构和电影技巧“操控”了现实和真相。拜小说的作者丹尼斯·勒翰所赐,影片具有一个兼具颠覆性的意味深长的结尾。
·7 《坏中尉》点评:为啥尼古拉斯·凯奇总是要去接烂片砸自己的招牌?笼统说来这叫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具体说来就是,他并不总是能够得到赫尔佐格这个级别导演的邀请。凯奇扮演的特伦斯·麦克多纳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警官:一方面,他是个混球,为了止痛他染上了毒瘾,随后便开始假公济私;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凭直觉而不是靠调查破案的警察,加之出色的人格魅力,让同事都觉得他是个大英雄。
可以说,凯奇身上“混不吝”的气质帮助他完美塑造了同样是“混不吝”的特伦斯·麦克多纳。那句血腥兼具诗意的“再来一枪,他的灵魂还在跳舞。”(Shoot him again; his soul is still dancing)的年度台词也只有凯奇能说出来。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几乎可以直接看到凯奇的灵魂,也可以看到他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灵魂所受到的淬炼。《坏中尉》是一部难以被定义、难以被描述的电影。所以,别听我啰嗦,去看它吧。
·6 《歪小子斯科特》点评:这是埃德加·赖特的第一部标准化的好莱坞电影,也是他作品中观赏性最高的一部。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风格独特的影片的话,那你就真的“凹凸了”。“朱诺男”迈克尔·塞拉扮演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小男孩,在碰到自己的梦中女孩后,他开始了疯狂的追求。但是要得到这个女孩并不容易,因为她的七个前男友——其中还有女性,一个接一个地登门算账。
朱诺男和这些迥异对手过招的场面是影片的大亮点,不仅是因为这些“邪恶前男友同盟”里的每一位都是搞笑高手,更因为这些打斗的场面几乎完全脱胎,或者说“抄袭”自电子游戏,还是传统的8-bit。埃德加·赖特在影片中融入了多种流行文化的经典元素,可以说,他是在“严肃地娱乐”。欣赏电影之余别忘记了影片的原声,同样是年度最佳原声之一。
·5 《预言者》点评:雅克·欧迪亚终于舍得拍摄一部长一点的电影了,在这部155分钟长的影片里,欧迪亚讲述了一个年轻罪犯从懵懂少年成为黑帮教父的成长历程的故事。欧迪亚使用了冷静、克制但又不缺乏创造力的讲述手法把这个发生在监狱内的故事讲出了史诗气质。
塔哈·拉希姆扮演的马利克是刚刚进监狱的新人,他发现自己处在监狱食物链的最末端。如果要避免挨打,只有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血统为自己建立起“江湖地位”。在一次谋杀之后,马利克成为了帮派的新锐力量,他也渐渐在监狱内外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秩序体系。在欧迪亚的表述下,马利克为第一次杀人做准备的过程令人不寒而栗,也许这会是本年度你能看到的最好的、最可怕的桥段。或许在《预言者》之后,所有发生在监狱里的口交都会让你恶心。
·4 《在云端》点评:贾森·雷特曼认为电影就是做足了戏的角色研究、做足了戏的浪漫元素、做足了戏的喜剧笑料。天天在外奔波的生意人给无数戏剧与电影带来了长久的灵感来源和故事情节,可是一个天天在外面飞来飞去的主角可能就不那么有趣了——或者说,他身上所能提供的“电影性”并不那么出彩。但是雷特曼这里,在乔治·克鲁尼身上,这样的人物非但不无聊,反而还极端地有趣。
应该说,这是影片中细节所迸发出的力量:克鲁尼扮演的雷恩·宾厄姆对积累里程的计算,对出差打包的建议,他推拉箱子的那股潇洒劲;当然,还要加上他相对失败的个人生活和对爱情以及“在地上”的家庭的向往都成就了这部电影。也许除了好剧本和好导演之外,还要感谢乔治·克鲁尼,如果没有这个号称“当代克拉克·盖博”男演员的绚丽表演,《在云端》会黯淡不少。
·3 《玩具总动员3》点评:在这一集里,巴斯光年、伍迪和他们的伙伴们被关进了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其他玩具并不像他们这么和善与友好,所以,安迪的玩具们便展开了一场惊险刺激的“越狱”之旅。前两集《玩具总动员》也几乎是同样的“越狱”故事,但第三集显然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娱乐性,也更加深情款款。
在这部电影中,你能看到《大逃亡》和《肖申克的救赎》的影子,可能没有一部好莱坞续集动画片能做到如此闲庭信步和潇洒完整。安迪要离开家去念大学,这些玩具已经变成了他的亲人。在观影过程中虽然你会大笑不已,但是到最后你却会痛哭不止。如果英国电影审查局(BBFC)真的闲到蛋疼,那么它会在影片开始前加上一行字幕:“因为本片极度好笑和极度煽情,你会一会笑一会哭。所以面部功能不全及心脏承受能力不佳者,慎看。”
·2 《社交网络》点评:这部本该是励志、积极、向上的“Facebook大电影”,到了导演大卫·芬奇和编剧阿伦·索尔金的手中,却被活生生地搞成了希腊悲剧、友情挽歌。虽然这是一部讲述IT人创业故事的影片,但却没有出现古怪的IT术语、也没有出现什么太多的代码和编程,取而代之的是极端不堪回首的友谊、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公共关系”与复杂的“社交网络”。大卫·芬奇一面在煽情上做足了文章,一面又在电影文本方面下足了功夫:复杂的闪回结构、现在与过往的前后对比、机关枪一般的台词都让影片既主流又犀利。
可以说,《社交网络》说的不是扎克伯格的创业,而是他的为人和处事待人的方法。三个新生代演员,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贾斯汀·丁伯莱克联手送来了一出好戏。可见,他们并不是缺少成为一线明星甚至是影帝的才华,而是缺少一个有大师气度的导演。那么看完电影,我们能学到什么?是要学会在大学里办一个革命性的网站?还是学会扎克伯格那种刻薄、到位的说话方式?不不不,只要你没有被你的前好友告上法庭,生活就一切安好。
·1 《盗梦空间》点评:克里斯托弗·诺兰敢于做这么一件事,同时也证明了这件事的可行性。那就是在一部科幻片里不使用机器人,也不拍摄续集或者前传,一样让它成为票房炸弹,一样让它口碑爆棚。这部充满了观念、解构、隐喻和象征的影片可以在多个纬度上欣赏,它可以是一部简单刺激的动作片,也可以是“梦的释义”;或者你也可以做一个“索隐派”,从零零星星的台词和道具线索中去寻找解读影片真实用意的蛛丝马迹。
不管你怎么去欣赏这部电影,在诺兰看来都是可以的,也都是合适的。即使你认为这是诺兰的巅峰神作、或者你认为只是部不过尔尔的商业片,都不会成为你观赏这部影片的障碍。无论是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片中的爱情和梦境设置、迪卡普里奥的表演、还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和汤姆·哈迪用英式英语的插科打诨,都会成为你日后津津乐道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