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中国电影产业观察 资本时代的产业升级

2011-01-14 08:32:08 来源:时光网

2010年年初,中国电影市场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状况。

2010年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电影在开启了票房“百亿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电影在为已经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的同时,也面临着与产业发展新阶段相伴而生的诸多新问题,此时的思考与自省,也许比沉湎于成绩带来的喜悦更加重要。

1类型片创作的本土化实践2010年贺岁档开始一个月内,《大笑江湖》、《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几部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影片集中上映,创造了超过13亿元的票房收入。“过去许多年,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档期基本被古装武打片、香港式的警匪片和喜剧片所占据,但今年贺岁档的影片已经突破了这三种类型,一些新的类型探索正在制造并形成着中国经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

纵观2010年全国城市主流院线上映的影片不难发现,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创作上的突破不仅仅局限于贺岁档,不管是春季档期的《杜拉拉升职记》,暑期档的《唐山大地震》、《决战刹马镇》、《海洋天堂》,还是秋季档期上映的《山楂树之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影片,都在电影的类型化叙事上进行了有别于既定模式的探索。在这些影片中,观众很难再用爱情片、灾难片、喜剧片、古装片、悬疑片等既有的标签来界定其类型归属,相反,每一部影片都杂糅了多种类型属性,并传递着中国观众熟悉和认同的价值判断。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化初期,类型片创作都是推动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而2010年的国产电影在类型创作上的种种尝试,显然将类型片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看来,这些探索和创新的意义在于,借鉴类型片的叙事经验,丰富中国电影的叙事手段,提高叙事能力和叙事智慧,再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叙事传统来创造出与当下观众有更多交流的电影模式,即商业类型片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然而,分析2010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却不难发现,冯小刚、张艺谋、姜文、陈凯歌等4位导演的作品即占据了其中5席,其票房总和占据了国产影片总票房的30%以上。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少数几位著名导演个人的市场号召力远远大于影片本身类型化叙事的号召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外,中国电影界通行的“二八定律”也在2010年的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名列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票房总和占据了2010年国产影片总票房的50%以上。相对而言,美国近年来名列前十位的影片票房总和每年仅占到全年本土总票房的20%左右。

光线影业总裁张昭表示,在较为成熟的产业环境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影片票房分布是较为均衡的。而目前国产影片票房悬殊如此之大,在凸显了个别导演品牌价值的同时,也暴露了中国电影类型化叙事的不足。“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仅靠几个大导演来支撑,显然是不健康的。更多按照类型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才是保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张昭说。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正迎来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表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影片的创作质量。“要从创作上改变目前存在的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首先应该避免的是看到某种类型片获得成功,便一拥而上模仿、复制,长此以往必定会败坏观众胃口,以至于拍垮掉整个类型。”此外,他还表示,目前一些作品仍然存在简单照搬外来类型模式的情况,缺少与中国老百姓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关联度,以至于水土不服。“健康的电影创作必须在充分借鉴外来先进电影类型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实际,发展符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本土类型电影。”

2在资本追逐中进入“不差钱”时代

2010年是国际私募基金IDG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十七年。这一年,IDG资本在中国的知名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提升得更快,原因是其投资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山楂树之恋》。

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引来的不仅是IDG资本这一只“金凤凰”。《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共发生私募股权投资事件28起,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985万美元。目前,一壹影视文化投资基金、中华电影基金、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多只风投和基金都纷纷参与到电影产业中。有观点认为,风投和基金涌入电影产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电影的投资风险正在逐年降低。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据IDG资本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长熊晓鸽介绍,IDG资本早在2004年就曾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调研,但直到两年前才决定投资电影制片环节。“目前中国电影的产业规模已经比2004年大了很多,但仍然不是投资的最佳时机,投资风险仍然很大,投资10部影片能有3部盈利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功了。”

据了解,目前风投和基金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行为基本集中在制片领域。而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制片是整个电影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却也是投资风险最高的环节。“相对而言,投资其他领域的风险和投资制片的风险差不多,而电影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利益,还有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这无疑可以大大增强投资者本身的社会知名度。”饶曙光说。

如果说风投、基金在投资前进行的多方调研可以为其投资行为提供一定的理性保障,那么在20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涌动的另一笔巨大资金则显得更加冲动来自房地产商、煤老板等的电影业外资本正在将中国电影产业推向“不差钱”的时代。与风投和基金相比,这些资本的投资行为不仅发生在制片环节,也分散在电影院投资和电影企业持股等领域。但由于缺乏对电影产业内部规律的了解,在个别影片高回报的诱惑下,部分投资者往往从心理上自动屏蔽了更多影片和投资机构遭遇亏损的残酷现实。

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全年影片立项达1800部,涉及制片单位超过1100家,其中,民营制片单位超过1000家,但真正长期从事影片创作的机构却不在多数。“如此庞大的制片队伍,一方面说明全社会对电影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盲目投资带来的泡沫也越来越高,中国电影产业必须经过市场淘汰和整合才能迎来由粗放到集约的产业升级。”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黄群飞说。

然而,不管是风投、基金,还是房地产商、煤老板,都只是对电影产业发挥助推器的作用,而无法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电影产业要健康发展,更需要的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专业电影公司,每年推出的作品都有数量和质量保障,从而尽可能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产业内耗。”黄群飞说。

事实上,无论在制片、营销、发行还是影院建设环节,民营公司在2010年都表现得异常活跃。华谊兄弟(300027,股吧)2009年在国内上市后,于2010年开始进军电影院建设领域。2010年12月,博纳影业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影企业,在其首轮融资成功后,将注意力由原来的发行领域扩展至制片和影院建设环节。目前,光线传媒、小马奔腾等一批民营企业也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以影院建设起家的万达院线也在积极向制片、发行等上游环节发展。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和较大规模的民营电影企业正在逐步形成。

“与戏剧、文学不同,电影工业需要一种规模效应,强大的资本和完整的产业链对维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规模化发展是打造企业品牌的必由之路。”饶曙光说。

观察2010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影片可以发现,每部影片的制作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加入,但同样从这十部影片的制作机构名单中也可以看出,真正能推出在市场上具有票房号召力影片的企业仍然屈指可数,大量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仍然非常脆弱。

“在产业化初级阶段,站在解放生产力、活跃积极性的出发点上,市场是可以容忍泥沙俱下的,但在产业升级阶段,市场必然会经历大浪淘沙,尽快培养出一批专业水准特别高、示范性特别强、可持续生产力特别强大的集团式大企业对产业发展来说相当紧迫。”张宏森说。

3市场扩容 还有很大空间2010年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扩容最为迅速的一年全年城市主流院线票房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逾60%,城市主流电影市场放映场次830万场,观影人次同比增长44%。这一发展速度,首先得益于电影院建设的加速推进。据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主流院线新增银幕超过1500块,平均每天增加约4.2块,银幕总量超过6200块。

然而,即使在如此高的发展速度下,适逢热门影片上映,部分地区仍然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影院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了解,美国平均8000人就拥有一块银幕,韩国也达到了2万人拥有一块银幕的水平。但在我国,以城市人口计算,目前平均10万人以上才拥有一块银幕。即使在银幕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北京,2010年底银幕数突破500块,也仅仅达到了3.4万人拥有一块银幕的水平。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影院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院线在同档期内所排映的影片区别不大,大都集中在票房产出比较高的影片身上,而一些相对小众的艺术影片时常无法得到充足的放映空间,院线分层次、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需求已经浮出水面。而要实现院线的差异化生存和发展,足够的银幕数和具有成熟观影取向的观众无疑是最根本的前提。

在2010年全国新增的影厅中,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新增影厅数占到了40%以上,但全国票房前十名地区却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票房总和达到了全国票房总额的70%以上。这样的落差,一方面归因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开发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在影院建设加速进行的同时,电影市场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培育工作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推动。

“在大量热钱涌入电影院建设的时候,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只要建好影院等着收钱就行了,这显然是对电影市场不了解造成的误解。尤其在电影市场本来就欠发达的地区新建电影院,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市场,培养老百姓的观影习惯,否则再好的影院也无法收回成本。”UME国际影城总经理陆遥说。

此外,目前中国电影的收益仍然过度依赖于国内票房收入,尤其对中高成本的影片来说,票房收入无疑是其成本回收的关键,相对而言,院线之外的其他发行渠道及电影后产品开发仍然十分薄弱。而在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通常只占到影片总收入的1/3甚至更低,电视播出权、网络视频播出权、DVD出版发行等成熟规范的电影盈利渠道很多,结清一部影片的盈余至少需要7到10年。

童刚表示,在拓展电影票房收入之外其他盈利渠道的过程中,对电影版权的保护无疑是打造成熟健全的产业链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燃眉之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