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届奥斯卡提名详解:最佳视效音效&最佳配乐

2011-02-27 09:00:00 来源:时光网

第83届奥斯卡大幕即将于2月27日正式拉开,将于北京时间2月28日上午为您全程图文直播本届奥斯卡红毯及颁奖礼盛况。在期盼好莱坞送出这份年度总结之前,我们不妨跟随提名名单,来逐一回顾2010年的好莱坞主流电影和演员们。无论这些奖项最终花落谁家,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梳理,回想那些让你我感动的影像和瞬间,它们在这一刻被定格、被放大,再次在我们心中显现。

奥斯卡颁奖礼倒计时:距离颁奖还有1天

【第83届奥斯卡提名详解】第六期

最佳视觉效果 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配乐

VISUAL EFFECTS SOUND MIXING MUSIC (ORIGINAL SCORE)

《盗梦空间》 《盗梦空间》《盗梦空间》 《哈利·波特与死圣(上)》 《社交网络》《国王的演讲》

《爱丽丝梦游仙境》 《大地惊雷》 《驯龙高手》

《钢铁侠2》 《国王的演讲》《127小时》

《从今以后》 《特工绍特》《社交网络》

(点击片名观看对应详解)往期回顾:第一期:【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动画短片】+【最佳外语片】

第二期:【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

第三期:【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第四期:【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第五期:【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

【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配乐】

提名详解:点评 &视频/音频段落欣赏 &制作特辑第83届奥斯卡专题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盗梦空间》Inception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视效工会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环境设计/最佳模型设计/最佳合成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觉效果评论家选择奖-最佳视觉效果金卫星奖-最佳视觉效果土星奖-最佳特效虽然《盗梦空间》在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女主配角等主要奖项上被奥斯卡评委们无视了,但它无可争议的视觉效果还是在整个颁奖季的技术类奖项上风光无限,一路斩获诸多最佳视效奖,更一举拿下了美国视效工会奖的最佳视效、最佳环境设计、最佳模型设计和最佳合成4项重量级专业奖项。另外,导演诺兰本人也被视效工会授予了“远见奖”,“简直是当值无愧,他把想象力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的评语足以表彰他近年来在电影视效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和特殊贡献。

为本片赢得最佳环境设计的是“巴黎梦境”,在这一对梦境的场景构建中几乎囊括了诺兰对梦境的多重解读,翻卷的城市意味着梦境一切皆有可能,街头爆炸说明了梦的脆弱性和随意性,同时还运用科学理论有效解释了梦境中看似毫无缘由的“鬼打墙”现象。

整个巴黎段落中,诺兰将他的视觉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考性高水平发挥地结合到一起,并且运用现场特效拍摄方法和后期特效制作技术完美呈现出来,不仅想得到做出来了而且还是相当出色的视觉体验,在这里让人很难分得清到底主题与技术的重要性孰大孰小。难得的是最终的效果不仅不觉生涩做作,更令人在欣赏一出视觉奇观之余意图一探究竟——到底梦是个什么样子?一言以蔽之,用科学或者技术区呈现只是手段,探索未知与不确定才是永恒的主题。在这一点上,本片的视效运用已经超出了纯技术范畴甚至已经不再只是为剧情服务的工具,而是足可上升到电影哲学的层面,不是告诉观众要怎么样生活,而是向你发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与你对话。当你以为在梦中可以无所不能之时,一个不信任的眼神就可令梦境瞬间崩塌,而当你犹疑于梦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时,梦中的种种悖论“超自然”现象又燃起了你的冒险探索欲望...而电影本身具有的合情不合理、超验逻辑等造梦属性又与本片主题时时激起互文式冲撞,这也正是影片的迷人之处。

在具体拍摄制作方面,诺兰坚持采用现场特效拍摄与后期特效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科学理论和视觉技巧以及成熟的拍摄经验打造了多个视觉奇景,比如利用巨形“万象环”装置布景拍摄随意改变重力方向的走廊打斗场面,以及利用缩微场景模型搭建雪堡,还有搭建真实的日式宫殿而后现场蓄水箱再放水淹掉,更有在真实的巴黎街头实拍爆炸场面(当然爆炸物是经特殊材料制作的没有杀伤力)。等等诸如此类的电影拍摄方法,并不是前无古人,但可以说诺兰是高度整合了前人的经验智慧并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最终打造出一个令人不愿醒来一再沉醉其中的巨梦空间。

(点评:卡拉卡)

“巴黎梦境”的城市海啸是本片的标志性段落

绿幕拍摄与机械装置的结合,创造出了片中诡异的重力变化

运用“彭罗斯阶梯”透视理论搭建的无限循环楼梯

走廊失重打斗,演员是在真实布景中借助吊威亚的方式完成的

制作特辑:Special Look

制作特辑:Dreams团队辉煌:皮特·贝比 Pete Bebb2010《盗梦空间》 金卫星奖-最佳视效

2009《黑暗骑士》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2006《蝙蝠侠:开战时刻》 金卫星奖-最佳视效

斯考特·贝弗利 Scott Beverly

2009《黑暗骑士》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2008《虎胆龙威4》、《蜘蛛侠3》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2005《国家宝藏》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保罗·J·富兰克林 Paul J. Franklin

2009《黑暗骑士》 土星奖-最佳特效/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2008《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土星奖-最佳特效

2006《蝙蝠侠:开战时刻》 土星奖-最佳特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觉效果视效工会奖-最佳动画角色(真人电影类)/最佳视觉效果

土星奖-最佳特效和哈利同学的魔法世界横空出世一样,当年本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营造的视觉效果绝对令全球影迷以及各路专家耳目大新,此后随着哈利三人组的探险之旅步步深入黑暗巢穴中心,相关人员的魔法水平和斗争环境也在不断升级为加强版、武装加强版、暗黑版、暗黑加强版、终极对决版。在与主人公一起成长历险的过程中,除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炯炯有爱的魔法师朋友以外,那个越接近越神秘的魔法世界始终保持着致命吸引力。

在这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哈利三人组开篇就是一场逃亡戏份,飞翔与空战场面的制作技术早已在之前几部中的魁地奇比赛见识过了,此番开篇亮点在于逃亡之前大家都伪装成哈利分头出发迷惑敌人,由于护送人员男女都有个子大小不一身材胖瘦迥异,大家喝下药水变身为哈利的过程颇为新鲜有趣,这种技术还运用到此后三人组伪装变身混进魔法部的场面中,变身前后的人物情形配合剧情转折精妙到位。

除了这些常规的“哈利”影片惯用特效手法之外,本片最具有出人意料又足料出色的应该是中国皮影风格的“死神故事”动画段落。片段本身制作精良,剪辑行云流水,配合画外音的叙述将一个神器的演绎立体生动起来,用制作材质的区别点出“死亡圣器”作为整部戏最大动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可谓神来之笔。更为可贵的是虽然剪纸动画风格迥异于整部影片,但在前后衔接上并不突兀生硬,反倒令观者在前半部分暗黑气氛的重压之下得以稍微喘息轻松一下,犹如打开一扇天窗眺望遥远天际,如诗如梦的幻想一番之后,再继续投入这场生死大战之中。

片中这段动画是由Framestore工作室负责制作,这家成立于1986年的工作室,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视觉特效与电脑动画工作室。该工作室曾凭借电影《黄金罗盘》赢得了2008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并在2009年凭借《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再次获得提名。近两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中,《波斯王子:时之刃》、《诸神之战》、《大侦探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乃至《阿凡达》等等,都有Framestore的贡献。

(点评:卡拉卡)

开场的天空大战是本片最重头的视效段落之一

全CG制作的动画角色“地精多比”活灵活现,也得到了视效工会奖的肯定“三兄弟传说”皮影戏动画令人惊艳利用CG完成的“换头术”,哈利有了六个分身

视效段落欣赏:七个哈利团队辉煌:提姆·波克 Tim Burke2010《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土星奖-最佳特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

2008《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土星奖-最佳特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

2005《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奥斯卡-最佳视效/土星奖-最佳特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

2001《角斗士》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

尼古拉斯·艾沙迪 Nicolas Aithadi

2010《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土星奖-最佳特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

2006《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视效工会奖-最佳合成

大卫·维基瑞 David Vickery

2010《大侦探福尔摩斯》 视效工会奖-最佳辅助视效

2009《黑暗骑士》 视效工会奖-最佳环境设计

《科洛弗档案》 视效工会奖-最佳环境设计

2008《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视效工会奖-最佳环境设计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金卫星奖-最佳视觉效果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觉效果视效工会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合成

安妮奖-最佳动画角色(真人电影)

土星奖-最佳特效蒂姆·伯顿的电影从来不缺少视觉惊喜,无论是色彩的热烈或冷冽,抑或是人物造型的出位抢风头,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拒绝和对幻想世界的不懈追求与无限渴望促成了他一次次的大银幕视觉飞跃,首次3D之作《爱丽丝梦游仙境》也不例外地成为他的视觉世界中又一个里程碑之作。

如何将一个被翻拍过诸多版本的故事讲得风生水起趣味盎然?身为技术狂人,蒂姆先生自有妙招。虽然本片的3D技术不甚完美,但它浓烈丰富而又层次分明搭配和谐的色彩图谱令人犹如置身五彩油漆桶内,虽然不停旋转但却因为与这个世界保持同步运动而丝毫不觉眩晕不适,只有当你置身其中,才会惊觉眼睛对颜色的宽容度竟然如此之高。这场真正的视觉饕餮正是拜想象力丰富和超级技术型导演伯顿以及他超一流的制作团队所赐,借用一句时髦话,多彩不是你想弄,想弄就能弄!

因为不受技术实现的约束,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力可谓四通八达天马行空,文字尽可以随意发挥将爱丽丝的“仙境”之旅描述得奇异古灵,但要真的在银幕上创造出“大头皇后”的逼真形象、爱丽丝变大缩小的可信场景以及上蹿下跳的疯帽子先生、行踪不定的柴郡猫、疯狂颓状的三月兔、勇猛无畏的睡鼠和无所不知晓古通今更可预见未来的毛毛虫等等一系列神奇的生物...单有热情、爱与想象力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运用好高科技,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得完美。

本片的棚内拍摄时间只有45天,外景地拍摄2个月,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后期制作方面,整整8个月时间制作出2500个镜头,如视效总监卡雷·威利加斯所说,“这部电影全片都是视效镜头,几乎没有真实世界的--包括兔子洞,城堡都是经过了后期处理”。在整体创作思路上,视效总监更是从剧本阶段就参与进来,从可实现性的角度为主创提供合理建议和充分保障。由于制作方案明确执行有力,所有后期技术环节都在预计范围内可控,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几乎如程序设定般符合创作预想,有些华彩段落甚至足可作为标准视效教程。

(点评:卡拉卡)逐帧拆析:红皇后审青蛙段落CG绘景合成

看看成品:红皇后审青蛙制作特辑:VFX Breakdown 团队辉煌:克莱格·巴荣 Craig Barron2009 《本杰明·巴顿奇事》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土星奖-最佳特效2008 《十二宫》 视觉工会奖-最佳辅助视效1999 《楚门的世界》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1993 《蝙蝠侠归来》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肯·雷斯通 Ken Ralston1998 《超时空接触》 土星奖-最佳特效1995 《阿甘正传》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土星奖-最佳特效1993 《飞越长生》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土星奖-最佳特效1992 《火箭专家》 土星奖-最佳特效1990 《回到未来2》 土星奖-最佳特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奥斯卡-最佳视效1989 《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土星奖-最佳特效1987 《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 土星奖-最佳特效1986 《魔茧》 奥斯卡-最佳视效《回到未来》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1984 《星球大战3:武士复仇》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土星奖-最佳特效1982 《魔幻屠龙》奥斯卡-最佳视效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钢铁侠2》Iron Man 2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视效工会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环境设计/最佳模型设计

土星奖-最佳特效如何将一个社会有志青年与臭屁富二代的双重形象塑造得逼真到令人爱恨交加?托尼·斯塔克说,要有万众欢呼唯我独尊的超级秀场面,要有超酷激炫坚不可摧的高科技钢铁战衣,要有实力强大阴狠决绝装备精良的超屌大反派,要有可敌国之巨富,可杀敌之利器,可震众之气场,可御女之骚心...笼而统之,钢铁侠托尼同志就是要做个爱得起自己和群众但绝对不能输品牌风范的根红苗正武装知识潮人,从开始就进入状态到延绵不断的高潮段落直至鸣金收兵,创作者用一个个超炫视听场面持续轰炸,最终成功将唐尼这个“侠”的形象稳稳当当植入观者心中。

在整个颁奖季中,《钢铁侠2》收获诸多视效声效方面的提名,不枉制作团队的精心设计,在关于本片的影评中,诸多影评人在批评剧本故事薄弱之余,特效制作方面是他们不吝笔墨予以夸赞的着力点。另外,也在特效本片的一系列宣传花絮和病毒营销过程中,斯塔克的3D全息影像操作系统及其武器系统包括迷你能量块、激光炮束、钢铁战衣还有体育场内的鞭索激光大战等等集高科技先进杀人技术于炫目光感效果于一体的数字影像概念占据了绝对主旋律之位。

从第一部开始,所有合理不合理的技术产品最终都服务于于树立钢铁侠这个人物形象,无论他身处顺逆境与谁对战都没关系,反正这样一个屌爆酷帅又聪明多金的公子必将取得最终胜利。正是这样的主题设定,使得超级英雄片在技术方面大有可做文章之处,任你上天入地下海升空,怎么花哨怎么来,视听双效多管齐下轮番猛轰,暂且抛去主题直白剧情通俗之外,权当是电影视觉的探索之旅也未尝不可。

(点评:卡拉卡)视效段落欣赏:从天而降视效段落欣赏:披甲上阵制作特辑:Visual Effects Montage

制作特辑:Process Montage

团队辉煌:詹尼克·瑟瑞斯 Janek Sirrs

2008《我是传奇》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2006《蝙蝠侠:开战时刻》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特效/土星奖-最佳特效

2000《黑客帝国》 奥斯卡-最佳视效/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特效/土星奖-最佳特效

爱德森·威廉姆斯 Edson Williams

2009《本杰明·巴顿奇事》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

斯考特·高登 Scott Gordon

2009《尼姆岛》 视效工会奖-最佳辅助视效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从今以后》Hereafter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视效工会奖-最佳辅助视效/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合成 老东木先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文艺之作能够入选奥斯卡视效奖,实属少见又难得的情形。开篇第一场海啸场面拍得惊心动魄,骇浪汹波一路浩浩荡荡席卷而来,在这出真人表演与CG建模出的建筑物合成出的大陆世界被同样是电脑制作的大海吞没场面中,伊斯特伍德的特效团队将女主角的遇险经过做到令观者如身处险境一般真实,昏迷过程中生死之间的幻象挣扎都拍得迷离伤感又揪心拉肺。需要说明的是,这段“下马威”式的视效场面并非可无可有的赚眼球噱头,而是为女主角鬼门关上走一遭之后难以逃出心魔的生存心理状况做足了铺垫,成为此后两个多小时叙事走向的基石。 由于国内尚无缘看到全片,因此无法对其视效做完整评价,仅从现有的制作特辑管窥见豹一睹视效风采,在此基础上稍作评价。笔者认为,单就其入围奥斯卡奖事件本身来讲,东木先生对视效技术在叙事主题上的恰当运用也许是奥斯卡评委们特别想提醒电影制作者和观众注意的,因为在视效音效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而有意无意忽略故事的真诚度这个有碍于电影娱乐事业发展的趋势正在加大。在叙事的脆弱与丑陋大爆发的时代,东木先生自如运用先进技术融入严肃主题的探讨这种兼具艺术水准与科技水平的多维思路,更值得电影人深思和借鉴。(点评:卡拉卡)制作特辑:VFX Breakdown团队辉煌:迈克尔·欧文斯 Michael Owens2010 《成事在人》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2009 《调包婴儿》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2006 《父辈的旗帜》 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金卫星奖-最佳视效2003 《纽约黑帮》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效/金卫星奖-最佳视效/视效工会奖-最佳视效1988 《东镇女巫》 最佳特效斯蒂芬·托简斯基 Stephan Trojansky曾与Thomas Ganshorn和Oliver Pilarski一起,凭借全新开发的Flowline fluid视效制作系统获得了奥斯卡卓越技术贡献奖【最佳音响效果】提名详解

最佳音响效果提名--《盗梦空间》Inception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音响效果音效剪辑师工会奖-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乐音效剪辑/最佳对白音效剪辑/最佳声画同步音效剪辑

金卫星奖-最佳音响效果在这样一部叙事宏大的科幻类型片中,音效风格应该是写实还是写意?为票房与大众计,诺兰还是选择了保守型的写实,当然不是说写实就不好或者说制作团队做得不到位,只是想从音效风格的选择问题上谈谈本片的属性问题。毫无疑问,诺兰是影迷心中的新时代电影大师,在电影探索精神世界的功能和电影技术的开发方面都有着平辈人难以企及的野心和高度,但是一旦进入好莱坞大片制作体系,诸多方面的高配比同时也面临着一堵堵绕不过去避不开的玻璃墙。比如当然欢迎你有新概念新技术,但在实现形式上若是太过先锋凌厉而濒于曲高和寡之境,为照顾绝大多数没有太多艺术追求的普通观众免于思考过度而易于接受,恐怕折中再折中就是一贯的制片策略了。

具体说到本片,汉斯·季默一贯磅礴压人的气势性音乐未映先听,当头一炮与影迷观众产生亲切熟悉的共鸣,这未尝不是多重选择之中最为保险和回报率最高的一个。由于影片多重梦境的叙事环境设置,这个冒险故事穿梭于雪山、海洋、旅馆、街头等等完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诸多场景中,这一方面是是故事场景的横向变化,同时又有梦境的层层递进,这是纵向上朝着梦境边缘的不断深入探究,如何把握好横纵向变化在交叉汇集点的转折导向尺度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点上,除了在剪辑手法上面用视觉风格的转化引导之外,音效的创造性衔接运用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多场激烈的打斗戏和爆破场面中,配合局部高速摄影风格和剪辑节奏的起承转合,音效在写实基础上也做了相应的配合调整,比如放大了拉枪栓的声音预示着肉搏混战将升级为冷兵器攻击。在巴黎街头爆炸戏中,因为是梦境中的爆炸,同时现场爆破采用的材质又不是真正的炸药和建筑材料,而是道具部门专门制作的无杀伤力材料,演员是真实地坐在泡沫横飞的爆炸现场实地表演,街道、人群统统是真实的,那在照顾摄影效果的前提下,就需要声效部门在后期创造出这样一种多重音效的感觉了。

(点评:卡拉卡)

“巴黎梦境”街头爆炸场面,多重音轨高低错落铺就

制作特辑:创造梦境之声音效段落欣赏:做梦就做大点

最佳音响效果提名--《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音效剪辑师工会奖-最佳对白音效剪辑

评论家选择奖-最佳音响效果本片在声音上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打破了技术宅都是木讷男的谣言。那犹如黄河泛滥的超快语速和播音主持般铿锵准确的发音犹如一个个结实坚韧的小钢钉,被时常面无表情的马克这个小锤头一下两下三四下地逐字逐句敲进观者的脑子里,令人避无可避地印象深刻。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美国非主旋律影片中,在不吹不捧不塑神、说事说情不说理为创作基调的指导方针下,音乐的运用十分审慎,以防有煽情鼓吹之嫌,君不见就连主角马克的对白基本上也都是在让你看不出内心情感走向的情况下保持匀速蹦出来的。

正所谓“先声夺人”,本片的先行预告片在这一点上做足了功夫,人物隐身只显音的做法并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但这种方式用在有大量对白的本片中不仅十分合拍更十足添色,“太阳底下无新事”,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艺术形式越来越成为考验艺术家水准的标尺。但实际上,在越来越强调视觉效果的大片时代,不用动作推动剧情发展而来人物对白来表述是件非常危险之事,这相当考验剧本的扎实水平、对白的精炼程度、表演的准确可信以及最终剪辑效果的精妙到位和提神能力。

从“开路先锋”预告片的夺人耳目到全片公映后的一片大赞之声,从主演、编剧、导演到影片等主要奖项在颁奖季中的出色表现,我们可以看到,《社交网络》不仅从创作源头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脉搏,更在表现形式上有诸多出位表现。大卫·芬奇一贯冷静如手术刀的剖析手法用在这个大热的题材上毫不留情,撇去造富神话的歌功颂德式传记浮躁,不谈老套滥情的成功史背后血泪付出, 遑论龌龊商战暴力血腥或色情的卑劣噱头,只是以事不关己的姿态将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件事高高搞起展露给你看,平静地告诉你——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物榜样排头兵,诸位看客你是怎么认为的?

(点评:卡拉卡)音效段落欣赏:网站上线音效段落欣赏:迪吧交谈

最佳音响效果提名--《大地惊雷》True Grit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音响效果音效剪辑师工会奖-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声画同步音效剪辑

科恩兄弟虽是首次涉足西部片类型,但早已在之前的作品中掌握了西部片中的音效运用要义,那就是大音希声的境界与精确定位以音绘景技巧的兼具。比如在那部令哈维尔·巴登捧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的《老无所依》中,千里追踪的主题与旷野远郊的场景设定都与本片类似。

警匪故事中固有的悬念性要求声音的表现首先做减法,不可做抢戏之想,在做好基本音效的前提下再做有选择的加法,同时尺度也是限制在烘托视觉感受的同时享受妙音,而不能一味加大音乐配比导致声画失调,这样就会使得画面的叙事性减弱,导致前后段落衔接不畅观众跳戏,最终的结果就是丫头做了小姐的事,小姐坏了一家的事,满盘皆输虽不至于,但却难以成就经典片段。比如在旷野中那些寻踪的非紧急时刻,面对古老原始自然寂静的土地树木天空河流,唯有辽远悠长的原住民式咏叹才可与之匹配出西部的苍凉寂寥。最是那意犹未尽欲追还品的尺度拿捏最值得称道,懂得克制与增减之道方为明智之选。

西部片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是枪与枪战,枪械的拟声水平自不必多讲,这里着重谈下一场夜战。由于剧情设定这场遭遇战在夜里,以黑色为主的色调难以精彩表达出人物的动作和画面的张力,声音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也就是我们说过的“以音绘景”功能。在几乎漆黑一片的环境中,大部分和演员和观众一样都摸不清楚状况,唯有老练的猎手辩得清敌我方位找得准射击目标,枪声与叫喊声就成了传达给观众剧情发展走向的重要工具。很显然,本片的音效团队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除了在混杂的枪战中拟出多种强弱有别的发射声和击中声之外,还准确地勾勒出一张战时地形图,令观者可洞见一切做壁上观,可谓是将音效运用到叙事驱动力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点评:卡拉卡)音效段落欣赏:造访音效段落欣赏:争论

最佳音响效果提名--《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音响效果音效剪辑师工会奖-最佳对白音效剪辑

片名中的“演讲”二字开门见山地点名了“说与听”的主题,同时也将声音元素的运用提到了直接谱写影片主旋律的主要位置上,而在实际影片中,剧情的每一个跌宕起伏也都与人物的对白、画外音的陈述和背景音乐的动静高低紧密关联。

以下选取了国王乔治六世从口吃严重到成功发表宣战圣诞节讲话过程中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创作者将环境声与人声以及背景音乐错落组合运用,创造出了“大音希声”的境界,同时还兼具推动剧情发展和渲染主题情绪的功能,可以说是既出色完成了“声音”在电影中的叙事和煽情的基本任务,又在影片的整体结构方面添加了出挑的花式立面,更为持久也更有力度地将观众笼罩在作者精心编织的故事氛围之中。

当全世界的静默却只换来国王的结巴声,令人难堪的一次次回声令观者和英国民众一起低叹难过;当国王暴怒过后自省般地加倍练习满地打滚高喊朗诵时,我们又会随着轻快的音乐不禁嘴角上扬像取笑一个结巴的自家兄弟一样;当他在矫正师的步步紧逼下爆出“Because I have my voice!”时,让始终为他憋着劲的观众在银幕外很难不叫声好再鼓上那么几巴掌;当他最终不甚完美但却堪称个人飞越至里程碑式的圣诞演讲最终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沉稳结束时,听众观者所有揪着的心无不随着嘈杂起来的人间之声放松开来。

(点评:卡拉卡)音效段落欣赏:初次演讲结巴音效段落欣赏:椅子争论音效段落欣赏:宣战动员演讲

最佳音响效果提名--《特工绍特》Salt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音效剪辑师工会奖-最佳声画同步音效剪辑

对于音效部门来说,此类大场面动作片是最容易有发挥余地的本片中逃亡主线的设定与双料间谍的题材为设置多个激烈场景提供了合理前提。无论是朱莉独战间谍机构爆破成功逃出办公大楼,还是高速路上连环跳车逃脱,抑或警车内鱼死网破式袭警撞车的金蝉脱壳环节,她每个动作段落都有大量的人员和道具配合,如何处理好人声与环境声以及他们内部之间还有乐曲之间的配比是难点也正是出彩之处。

比如本文选取的警车内自救片段,以低沉下去的落势配乐配合航拍大全景警车公路画面,同时有渐起的警车鸣叫,当画面切到朱莉渐近的脸部特写时,她所在的警车声也达到了最大值,这不仅满足了叙事的真实性,同时更酝酿着点明危险性刺激性场面即将上演的情绪。随着朱莉撞向车窗,一声玻璃碎裂的清脆响声过后,强劲暴力的电子乐配合着朱莉抢到电棒指向驾驶员发出的“刺啦”之声也号叫了起来,与此同时朱莉左右的两名警员先后被朱莉踢到车下,之后便是朱莉与司机的抢夺战,紧急刹车与人在车内的碰撞声交织,我们甚至还感觉到了发动机超速运转的轰鸣疲态,随后便又是一场撞车之后必然会有的玻璃脆裂声和轮胎急速磨地的闷葫芦声,在音乐渐起环境声暂停的短短几秒钟之后,如影随形的警车再次追踪而至,又是一场电击司机——踩油门撞车——车毁人歇的小循环,一停三顿之后,朱莉胁迫着司机开始了又一场更刺激的公路大战。

(点评:卡拉卡)音效段落欣赏:突围音效段落欣赏:逃脱制作特辑:动作场面拍摄【最佳配乐】提名详解

最佳配乐提名--《盗梦空间》Inception配乐师:汉斯·季默 Hans Zimmer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俄亥俄中部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美国格莱美音乐奖-最佳影视及视觉媒介原声专辑拉斯维加斯影评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凤凰城影评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电影配乐

你可能不知道汉斯·季默是谁,但他的作品你肯定会听过。多年来好莱坞众多创票房纪录的大片都是出自此人之手。凭借《狮子王》、《角斗士》等众多佳作,他斩获了奥斯卡、格莱美、金球奖等大奖,而他创办的远程控制工作室内的众多同事和弟子基本也“把持”了好莱坞配乐界的大半江山。

观看《盗梦空间》的朋友似乎都能感觉到,在近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与其说你听到了的是音乐,不如说,你听到的是众多刺激感官的各类声音的轰鸣声,声效大大的掩盖了音乐作品本身。但单独听来,你会发现远远不是你在电影院里感受的那么不起眼。严谨的结构、空旷的声场、丰富的层次也是奥斯卡评委们喜欢的。

同是奥斯卡提名,这部作品不得不和前两年出自同一导演同一配乐人之手、题材相当的《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做下比较。很明显《黑暗骑士》整体水准是高出不少,但当年奥斯卡也抱憾而归,可见《盗梦空间》今年依然是凶多吉少。

(点评:鱿鱼)乐章欣赏:Dream Is Collapsing乐章欣赏:Mombasa乐章欣赏:Time

最佳配乐提名--《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

配乐师: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 Alexandre Desplat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

在主流配乐作品日渐趋同和工业化的今天,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可谓是其间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位来自法国的配乐人凭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本杰明·巴顿奇事》、《面纱》、《女王》等佳作,短短几年间就一举进入一线配乐人行列,并获奖不断,可谓势头迅猛。

为什么迪斯普拉特会这样的受到众多业内人士和乐迷的肯定,从《国王的演讲》之中我们就可以听到些许端倪。这里没有好莱坞砸夯式的轰鸣,没有令人已然乏味的程式化旋律,散发期间的是欧陆特有的忧郁和温情。作为来着欧洲浪漫之都法国的迪斯普拉特,扎实的学院派音乐功底让你能有认真听进去的欲望,而音符间的精雕细琢,让融汇期间的情感能被真正的散发到听者身边。

作为今年最具竞争力的电影,《国王的演讲》的配乐口味也是近年来评委们喜爱的,看其是否能接过去年《飞屋环游记》法式风情的胜利旗帜吧。

(点评:鱿鱼)乐章欣赏:The King's Speech

乐章欣赏:My Kingdom , My Rules

乐章欣赏:Queen Elizabeth

最佳配乐提名--《驯龙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配乐师:约翰·鲍威尔 John Powell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世界电影原声奖-最佳电影配乐曾为《埃及王子》、《功夫熊猫》、《机器人历险记》、《冰河世纪》系列等等众多动画片担任配乐的约翰·鲍威尔已然可以冠以动画片配乐“专业户”之名。而今年的《驯龙高手》可谓是其巅峰之作。

相信看过《驯龙高手》的观众不但为其电影画面叫好,同时也被期间的音乐所深深吸引。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旋律,达到了与电影完美结合,在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为电影大为增色,此为其成功之一。同时,鲍威尔摒弃以往零碎的编排,化零为整,使其作为一部单独的配乐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可听性,引用一位知名乐评人的话说,整部作品绝无废章!此为其成功之二。

在乐迷界《驯龙高手》基本已被评为了今年的最佳配乐作品,但面对《国王的演讲》这部颇对奥斯卡评委胃口的作品,两位“高手”间还需苦斗一番。

(点评:鱿鱼)乐章欣赏:This Is Berk

乐章欣赏:Training - Out There

乐章欣赏:End Credits

最佳配乐提名--《127小时》127 Hours配乐师:A·R·拉曼 A·R·Rahman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电影配乐俄亥俄中部影评人协会将-最佳电影配乐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圣地亚哥影评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

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电影配乐

好比中国的谭盾于好莱坞,配乐人A·R·拉曼亦是印度人民在国际配乐界的骄傲。早已获得“印度音乐大使”殊荣的拉曼,年仅三十余岁即出品了百余部的原声作品,期间佳作颇丰。特别提及的包括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获奖作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还有就是姜文主演的那部《天地英雄》。

拉曼在《127小时》之中给大家展现了他坚实的音乐功底,将流行、世界、电子、古典等多种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在与电影很好结合的同时,也展现了一副副丰富的音乐场景。特别是期间电音吉他的应用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将电影所需的空旷和时光之感很好的予以展现。

虽基本同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电影制作班底,但今年的《127小时》的锐气与当年相差甚远,他能否战胜各方杀出重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点评:鱿鱼)乐章欣赏:The Canyon乐章欣赏:Touch Of The Sun

乐章欣赏:Liberation

最佳配乐提名--《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

配乐师:特伦特·雷诺 Trent Reznor

阿提戈斯·罗斯 Atticus Ross

颁奖季荣光(标红为获奖):俄亥俄中部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芝加哥影评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阿拉斯维加斯影评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洛杉矶影评协会-最佳电影配乐圣地亚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电影配乐美国国际记者协会金卫星奖-最佳电影配乐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提名中最大的“另类”即是这部《社交网络》。配乐人颇有意思,一位是时不时在配乐界来“玩票”的大名鼎鼎金属乐队“九寸钉”的主唱特伦特·雷诺,另一位则是年过不惑初入配乐界同时兼“九寸钉”乐队制作人的阿提戈斯·罗斯。

非专业配乐人士制作电影配乐已不是鲜闻,与其他非专业配乐人一样,二人也是另辟蹊径,为大家制作出了一张以电子和摇滚相结合的配乐作品。某种意义上讲,《社交网络》配乐能被提名进入奥斯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电影本身,虽然单就这部原声作品的可听性上有很大质疑,但和电影本身的完美结合使得他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认可。

与配乐单上另外几部作品学院派风格明显不同,个性的《社交网络》则为配乐提名单上增添了一抹不同的颜色,根据奥斯卡以往的获奖经验,最终爆冷还是很有可能的。

(点评:鱿鱼)乐章欣赏:A Familiar Taste

乐章欣赏: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乐章欣赏:Soft Trees Break the Fal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