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30岁庆生 儿童电影成长艰难

2011-06-01 09:12:10 来源:时光网

江平导演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今天是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30岁的生日,儿童电影艰难成长的今天只剩下了“一个厂名一个厂长”。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在谈到儿童电影举步维艰的现状时数度哽咽,因为“拍一部儿童电影比拍别的题材电影要难得多得多”。

儿影厂创建于1981年6月1日,成立之初叫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邓颖超同志为儿影题写了厂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生产儿童电影的电影制片厂,也是前苏联解体后全世界唯一一家儿童电影制片厂。

从“获奖专业户”到“一个人的儿影厂”

儿影厂的首任厂长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今年90高龄的她已经满头银发,却依然在为儿童电影的发展奔走呼吁。回忆起儿影厂的成长,于蓝依然如数家珍,“我还记得儿影厂成立十五周年时的一些数据,共拍摄了65部儿童片和21部电视剧,其中37部作品获得金鸡奖、童牛奖、国际电影节奖等120多个奖项。”

当时,作为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儿影厂每年的预算和任务都是国家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拨款拍片的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1999年,儿影厂和北影厂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的所有员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团的各个部门,儿影厂的生产任务也转而由集团下属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担。2005年,在第三制片公司的基础上,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攻动画片生产。而一直以生产儿童故事片为主的儿影厂,只剩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这块金字招牌仍作为出品单位得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儿童电影的生产也从“计划”被推进了“市场”。

并入中影后,一部电影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儿童电影的天地应该更大了。但是,随着老人一拨拨地转行和退休,专门从事儿童电影的人越来越少,而儿童片不卖座的尴尬也很难吸引新鲜力量的进入。1982年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儿影厂的冯小宁导演说,“每个真正从事过儿童电影创作的人都会知道,拍儿童片有多艰难。”江平也反复告诉记者,“儿童电影是在艰难和坚强中生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凭的就是一份责任,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原儿影厂副厂长、中影动画总经理黄军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儿影厂成了江平‘一个人的儿影厂’,我对他深表敬佩和同情。”

只有一个厂长的儿影厂如何运作?重任在肩的江平确实轻松不起来。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团队,儿童片生产实行了项目制,每个环节都得动用集团内外各种力量。从策划到立项,从搭班子到拍摄,从宣传到发行,江平几乎都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最近,三个儿童片剧组同时在外地拍摄,江平就把办公室当做了指挥中心,每天用短信、电话遥控作战。“我当儿童片导演一分钱不拿,如果有也是交给剧组,因为他们太辛苦了。拍《守护童年》,整个剧组只有一辆大巴,演员们要坐公交车去拍摄现场。东北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剧组吃的是带冰碴儿的五块钱一份的盒饭,只有素菜。就这样,大家还是坚持下来了。”儿影厂现在是亏损还是盈利?江平坦言,目前只能做到持平。

儿童电影是商品还是公益?翻开2010年全球票房榜,在前十名中有6部是儿童电影,《玩具总动员3》更以11亿美金稳坐全球票房冠军的宝座。而国产儿童电影情况如何呢?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告诉记者,其实,近几年国产儿童片(不含动画片)每年的产量都在50部左右,但是由于大部分规模小、成本低,很难进入市场,即使能够公映,也往往因为推广力度不够而草草下映,难逃“影院一日游”的命运。低成本、上映难、票房差、缺关注,国产儿童电影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不是影院不支持,其实市场是需要儿童片的,但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家长和孩子对国产儿童片基本不买账,影院只好在六一档放几部应应景。”影院经理的话很实在,影院是要赚钱的,当然什么卖座放什么。“这也不能怪影院,获奖和票房是两回事。”黄军告诉记者,“儿影厂以前的作品虽然屡获国际大奖,但其实当时的票房也不高,只有在六一节或相关活动上才能引起一些关注。后来有了电影频道,孩子们看到儿童电影的机会才多了一些。”谈到电影市场的现状,江平显得有些激动,“我们的观众只看大片,只看进口片,即使有一部国产儿童片拍得特别好,但是只要和好莱坞大片放在一起,观众还是不会掏钱看国产片,现在的电影市场就是这样畸形。”

既然“商业大片”的模式受欢迎,儿童片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呢?2009年,刚刚走马上任的江平就试了一把,拍了一部全明星阵容的《寻找成龙》,成龙、张一山当主演,偶像大腕们都来客串演出,就连路人甲这种角色都是请于蓝老师扮演的,被戏称为儿童版的《建国大业》。这部投资300多万元的影片票房及相关收入近两千万,创了国产儿童电影的新纪录。“但是这种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因为很多明星大腕都是怀着支持儿童电影的热情来参演的,分文不取,不可能每部电影都做到这样。”江平说,“我们的成本还不够《哈利·波特》导演喝茶的钱。姜宏波、保剑锋这样的演员拍一个月的儿童电影,只能拿到几千甚至几百元的补贴。”对于国产儿童电影的出路,他认为,“儿童电影的放映应该靠学校组织,我们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现在的孩子不是不喜欢国产儿童片,而是根本没机会接触。全国有三亿儿童,每年看一次电影,也能有三亿人次。”

“儿童电影不应该是一种商品,更应该是一种公益。这个话题,从儿影厂建厂就一直争论到今天。”冯小宁直言自己的观点可能比较另类,“和好莱坞雄厚的基础相比,我们连小米加步枪都不是,最多是大刀加长矛,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平等的。最近若干年,票房成了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但儿童电影不能仅仅用票房来衡量,因为它要对儿童的一生负责任,不能胡搞乱来。”以儿童电影出道的冯小宁近几年没再触碰这个题材,他说,自己还在为生死存亡而挣扎,先把生存完成了,才能再考虑公益,“我肯定还会再拍儿童片的。”

国产儿童电影缺了什么?“我们有些创作者对儿童电影的认识与国际严重脱轨。”北京电影学院孟中老师分析说,“国外儿童片里的儿童都是我们常说的‘坏孩子’,是调皮捣蛋的,而我们的电影往往都把儿童设置为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其实这是违背儿童天性的,因为儿童天然是可以犯错误的。儿童电影应该呵护儿童个性的发展。此外,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儿童和成人已经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而大部分国产儿童电影仍然是‘捂着眼睛、盖着耳朵’。编导在电影里展示的是成人希望让孩子看到的世界,过于纯洁,和真实生活严重脱节。”

说教痕迹太重也一直让国产儿童电影备受诟病。小观众常常抱怨,“在学校受老师教育,回家受家长教育,好不容易看场电影还要被教育。”对此,孟中认为,儿童电影想要吸引孩子走进影院,娱乐应该是第一位的,教育意义则应隐含其中,不能浮在表层。

侯克明分析,“儿童电影现在有两类,一类是关于孩子的,也就是成年人发现了儿童领域的问题,呼吁社会关注,比如留守儿童、儿童教育等问题,这些片子社会责任感很强,但不一定适合孩子看。还有一类是为了孩子而拍摄的,充满童趣童心的,我们缺少的是这一类电影。”

“现在的儿童已经不是我们当年的儿童了。”黄军认为儿童电影除了要有爱心、童心,更要有“平等心”,不能把儿童电影看做小儿科,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影片中感受到“心灵完全的自由”,“我认为现在再提‘儿童电影’的概念已经有点落伍了,应该用‘家庭电影’的概念取代它,这样才能打开市场。”孟中也认为儿童电影不应仅仅面对儿童,“儿童电影应该是成人和儿童的对话,不是家长陪孩子看电影,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看,其实成年人是非常爱看儿童电影的,因为童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家园。”

其实,除创作问题,缺少营销和宣传也让国产儿童电影很难引起市场的关注。连续三年,《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都在春节档赚得盆满钵满,虽然这部电影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并不是十分出色,但借着电视的热度、依靠成功的运作,它还是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但是,除了“喜羊羊”,我们几乎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各大影院都把《功夫熊猫2》的海报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而儿影厂的新片《守护童年》仅在星美院线独家上映,知者寥寥。孩子们的这个“六一”,又该交给谁来“守护”呢?

光明日报:中国儿童电影如何走出困局?

《怪物史莱克》剧照

让儿童走进影院,是儿童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图为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回民幼儿园小朋友喜迎“六一”儿童节。儿童电影《守护童年》导演刘抒鹃、总制片人江平、演员肖韵、张海燕(从左至右)出席首映礼。

在儿童电影《守护童年》看片会上,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江平反复叮嘱媒体,千万不要提这部电影是儿童片,否则,发行就更难了!

这样的叮嘱,让人格外辛酸。文艺作品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不敢说,可以想象今天儿童电影的市场状况。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喜迎成立30周年之际,儿童电影如何融入主流电影市场、如何进入良性循环的话题,再次被人们关注和提及。

A儿童食品、儿童服装、儿童图书,关于孩子的一切都格外赚钱,而儿童电影怎么就不能

儿童电影真的没有市场吗?理论上的测算会让人感到恰恰相反。以我国有2亿3千多万少年儿童计算,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看一场电影,票房就能达到30亿元,除去制片方的分成,还有近10亿元,分摊到每部影片,就意味着7000多万元的利润。如此说来,儿童电影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然而,与这样广阔的市场大相径庭,儿童影片几乎都是赔本赚吆喝。影片的出路不外乎两条,一是拍完后找个学校象征性地放一场,然后搁置起来,等待日后在电视台露面的机会;再有就是靠得奖获取政府部门津贴,得到实惠的投资回报。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着。

儿童片真的没人看吗?《守护童年》在深圳和北京的首映,现场观众反映热烈。孩子和家长们一起经历了小主人公的成长,对片中的女警察充满敬意。影片放映完,观众的掌声热烈,很多人沉浸其中不愿离席。

不仅是新片,不少前些年拍的优秀儿童电影,在每年的儿童节或者暑期被拿出来放映时,也都效果不错。据统计,儿童电影在国外的获奖数量一直名列前茅,有的甚至同时可以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拿奖。尽管如此,国产优秀儿童片却难以和小观众们见面,它们只能“六一”节偶然出场,或者是某个专题活动中稍微亮一亮相,大多数在制作完成后都被丢弃在仓库中睡觉。

为什么儿童片会有行无市?著名电影剧作家赵葆华认为:这是因为市场没有进入良性循环。儿童通常没有独立购买的能力,需要组织观看,所以没有形成真正的买方。况且,儿童片大都是低成本,难以吸引创作力量,做不到和大制作影片相抗衡。试想,发行商们连商业片都排不过来档期,怎么能冒险让儿童片进入院线呢?

B不论儿童电影的创作思维方式如何变化,对主流价值观的明确弘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价值判定,都是不能改变的

一位家长曾对记者提起,看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一部动画片,一个富家子弟带着小伙伴们去冒险,乘坐着热气球飞上了天空,发生了危险,是这个富家孩子的管家及时救助,让孩子们转危为安,小伙伴们打算表示感谢时,这个富家孩子居然轻描淡写地说:这就是他的工作,他应该的,我要出了事儿,他会没饭碗的。作为创作者,也没有借另外几个孩子之口对这样的处理表示出不满,也没有对这样的言论加以纠正,这反映了创作者的态度。还有一部电影,写孩子有一个疯妈妈,疯妈妈一个晚上都没有回来,孩子知道了,非但不着急还坦然入睡。这样没有是非标准的状况,是近年来创作中频繁出现的、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一位多次参加儿童片评奖的评委透露说,儿童电影的确存在着善恶标准不清晰的状况:《小英雄雨来》被拍成电影,曾让人很期待。可这部电影开篇写了日本侵略者进入村庄之后对群众的迷惑之词,在日本兵的演讲中,大多讲所谓的友善和平,但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暴行却没有重点表现。而描写以雨来为代表的一群孩子却是极尽能事给日本鬼子捣乱,本来是抗日小英雄,经这部电影的表现,就这样被异化为几个顽劣儿童的故事……这显然不符合历史,违背事实,这样的“创新”就是混淆是非。

C《小兵张嘎》、《红孩子》、《闪闪的红星》伴随了前辈们的童年。如今,面对《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和《玩具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的“电玩时代”,我们的创作者无论如何都要从传统的创作模式中挣脱出来了

很多艺术家抱怨,儿童片没有多大投资,技术上难以达到效果,质量无法保障。既然在电脑高科技上无法和人家比拼,是不是能在想像力上下点功夫,能从故事讲述的角度上想想办法。儿童作家的思路大都停留在过去的年代,他们习惯了《黑猫警长》的思维模式,猫一定是正面英雄,无名鼠辈当然是反面教材。可是,美国电影《精灵鼠小弟》不是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吗?

中影动画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军分析说,很多为孩子拍的电影,其实并不适合孩子观看,比如《空巢的孩子》,这部电影构思很不错,也有时代印记,它以留守儿童为视点来向大人们诉说,里面的孩子分别叫做北京、上海、南京、青岛、四川等等,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他们就叫什么,都是这样的代号,影片的表现形式也不可谓不丰富,但是这部让大人忍不住唏嘘落泪的片子,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却显得太沉重了。影片散文化的表达,深情而忧伤的诉说,对于留守儿童的心智状况、基础教育等社会话题的探究,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还有,儿童片《我坚强的小船》、《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缘来是爱》、《滚拉拉的枪》、《茶壶》,在艺术上都很有追求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些影片中儿童都是主角,但遗憾的是它们不能算给儿童看的儿童片。

《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的迪斯尼动画片多少年来都是经典,它的衍生产品到现在还在大卖。这是为什么?还是创作观念问题,是想像力的问题。白雪公主和灰姑娘都是孤儿,都是我们所谓的苦情戏中的主人公,可是,这些影片的表达方式却是乐观向上的,对人生充满美好的希望,认定梦想会实现,影片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生活方式,同样能感染成年人。总体上说,我们的儿童电影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好作品还是太少。

D变“让电影走进校园”为“让儿童走进影院”,才是儿童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

儿童电影如何融入主流市场,也是被讨论过很多年的,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很多的相关政策也在这几年陆续出台:扶持国产动画基地、设立儿童电影专项资金,校园电影院线也已颇具规模:“中影校园电影院线”跨省组建成功之后,“上海市电影教育院线”在上海创立,“中春雨电影发行网”的启动更是为了集中发行优势。电影院线都对青少年观众场次降低了票价。通过电视、网络、校园院线等绿色通道,通过广电总局联合教育部等组建的电影大篷车的广泛传播,有报道说,田间地头的孩子也能看电影了……尽管如此,儿童片找不到市场、没有政府撑腰的儿童电影几乎没有活路,仍然是不争的事实。

在很多国家,没有儿童片这一单独片种,而是对影片进行分级。在我国,电影不分级,也有专门的儿童电影制片厂,可是,儿童电影制片厂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江平厂长几乎是在做一个人的长跑。由江平厂长亲自导演的儿童片《寻找成龙》也在市场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1800万的票房,其中的多位明星都是友情帮忙的。他制片的《守护童年》也是靠主创们的敬业,才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但这难以改变儿童片的整体趋势。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善。随着政策力度的加大,目前有不少民营机构加入儿童电影,儿童电影数量逐年上升。

江平认为,儿童电影不应是一日游,而应该纳入管理部门的通盘考虑,能不能让孩子们每月看一次儿童电影,让优秀儿童电影能够和他们见面,至关重要。

对此,黄军非常认同。他说,儿童电影不缺数量,而是质量有待于提高。应该呼吁创作者要以“爱心、童心、平等心”三心统一的姿态去拍儿童片。时代在发展,今日的儿童不同于往日儿童,明日的儿童亦不同于今日儿童。艺术家要与时俱进,研究新的课题,寻找新的出路。我们不要指望把儿童电影推向校园,而是要变“让电影走进校园”为“让儿童走进影院”。

一直以来,在商家眼中,“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可是为什么到了儿童电影领域,商业上的经验都不好使了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毕竟这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在未来的发展中,儿童电影一定能成为支撑票房的新生力量。

延伸阅读:国产儿童片为何不好看 谢飞:大多是讲如何管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