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解读:特效新格局下的5强之争
2012-02-21 08:31:06 来源:时光网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视觉特效内业人士投票,颁发给视觉特效工作者的一个奖项。它也是奥斯卡历史上非常有趣的一个奖项。它经历了很长的一段非常混乱的颁奖时光,真正稳定下来是在1977年之后。这个奖项颁发给优秀的电影视觉效果工作者们。
按照奥斯卡官方描述的规则,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标准只有两条:
1.在技术上对视觉效果行业有突出的贡献,对整个行业有启发性的意义;
2.电影作品保持高度的艺术性,技巧性和高保真度,足以令观者获得以假乱真的幻觉(illusion)。
有了这两条,你就会立即明白为何这个奖项只是颁发给“超现实”题材的电影(比如科幻片、奇幻片),或者以“超现实手法”描写现实电影作品(比如灾难片)。
今年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电影名单相对去年来说,没有那么诡异(去年《创:战纪》没有进入提名,最终获奖的是CG特效份量最少的《盗梦空间》),基本在大家的预料之中。那么今年,面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猩球崛起》、《雨果》、《铁甲钢拳》和《变形金刚3》的五强之争,局势又会怎样?下面让我们先来一一见过这五强选手。
本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5强选手”
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5强之一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作为多次提名的老面孔,八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代表着整个英伦特效行业在全球的崛起过程。这部系列电影虽然整体素质不凡,视觉效果整体水平出众(甚至拿过最佳艺术指导奖),但是遗憾的是就单部电影来说,一直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核心特效成就。像火焰、水和魔杖的效果,相对于全行业并没有明显的技术上的突破。不过最后这一部中凭借出色的电影素质和完美的特效运用,和本身作为这个系列的终结篇的身份,让它成为今年有力的竞争者。
★获奖着力点:在金库中寻找魂器的那场戏,大量的金器自动复制,漂亮的刚体力学计算和复杂的光效着色会是它的有力竞争点。
★特效详解:银幕魔法--《哈利波特》系列12大特效段落揭秘
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5强之二
《猩球崛起》威塔公司力作,今年影坛黑马。拿出奥斯卡评审的两条规范来看,完全符合标准。动作捕捉技术一直在争议声中突飞猛进,《猩球崛起》的户外捕捉技术可谓里程碑式的突破;而那些全CG的猩猩角色更是完美到无可挑剔。它出现在这个表单上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原谅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理由——安迪瑟金斯的提名呢?!
★获奖着力点:突破性的户外动作捕捉技术、完美的CG大猩猩,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竞争点。
★特效详解:独家专访"猩球崛起"幕后团队 顶尖视效大起底
表演新时代来临 纵论银幕“动作捕捉术”22年
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5强之三《雨果》
精彩的电影,超高的电影素质为它加了不少分(电影还入围了最佳艺术指导奖,实至名归)。电影中除了漂亮的CG场景,有大量的传统特效,除了精良的布景,按照去年《盗梦空间》返璞归真的路数,那个出自New Deal Studio(为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制作实体模型的公司)的漂亮的小机器人会赢得不少票数。
另外,更何况电影本身说的就是乔治·梅里爱的故事,这位爷可是电影特效界的先驱者啊!看着里面那些经典如飞船砸向月球表面的icon级画面,学院奖的老先生们估计都会感动到落泪。马老这样放下身段向做这行的致敬,老先生们,还能不给个提名么?
★获奖着力点:大量精湛的数字背景的制作,传统特效和CG完美结合的小机器人。
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5强之四
《铁甲钢拳》来自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公司的有力竞争者。电影本身的素质为它加了不少分。大量实体模型来自著名的Legacy FX工作室(负责《钢铁侠》的实体模型),同样大量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将机器人的动作和外表的真实性经得起最苛刻观众的挑剔。
★获奖着力点:通过CG模型、实体模型和动作捕捉技术,将机器人的运动效果和外观做到了无可挑剔地真实可信。
★特效详解:《铁甲钢拳》镜头大拆析 机器人拳击手诞生记
第84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5强之五
《变形金刚3》来自老牌特效公司工业光魔(ILM)联手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虽然观众呼声很高,但是业内对此不甚感冒。著名特效杂志《Cinefex》甚至以“没有进步”为由,对《变3》不予报道。不过,作为商业电影的标杆之作,《变3》在特效方面的诚意和独特性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制作精良的无数机器人,也有相当多有创意的特效制作(在可动的布景中实拍大楼倒塌、使用真实的特技演员在城市间滑翔)……连续三部都提名,现在是最后一部了(不过,人家哈利·波特也是最后一部),就看看今年学院会不会开恩吧。
★获奖着力点:超超超超超超精细的机器人们,而且数量还超多!
★特效详解:金刚是怎样炼成的--《变形金刚》幕后制作大揭秘
【从奥斯卡视效奖看世界特效领域的格局变化】
奥斯卡视效奖的历史,几乎见证了历年来电影特效领域的格局变化。在1977年开始,特效行业几乎是大佬工业光魔(ILM)和顶级模型制作公司斯坦·温斯顿工作室两家平摊,几乎所有的获奖作品都是出自他们麾下。
但是到了CG时代,这个行业的势力开始分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2年,《终结者2》的获奖,标志着另一支特效力量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公司的崛起,它渐渐成长为足以和工业光魔抗衡的顶级数码特效公司。而2001年的《指环王》获奖,则标志着来自新西兰的特效势力威塔(Weta)的崛起。而经历了《哈利·波特》和诺兰《蝙蝠侠》系列的洗礼,也让MPC、Double Negative、Framestore等英国公司崛起为足以和北美势力抗衡的欧洲特效力量。
应该说,今年的视效奖“5强之争”正反映出全球特效领域逐渐确立的新格局,这5部影片背后依托的正是目前世界范围划分的4大特效势力:北美的工业光魔、数字领域、新西兰威塔和以英伦帮为首的欧洲特效公司。其中又以威塔公司的势头最猛,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特效公司在经历了《指环王》系列之后仿佛开了挂般的脱胎换骨,从一家专注于模型制作的小规模特效公司成长为手中掌握大型群组动画Massive、动作捕捉、虚拟摄像等核心技术的顶级特效公司,在完成了《阿凡达》、《丁丁历险记》和《猩球崛起》之后,更是有成为新千年特效界“一哥”的势头。
【奥斯卡视效奖“史上3次巅峰对决”】
【奥斯卡视效奖的有趣倾向】在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两条规则中(参看本文开篇),获奖规则会偏向第一条:推动视觉效果行业进程。在CG特效的时代,这个奖项偏向颁发给CG处理液态、有复杂结构的虚拟生物角色的电影作品,因为这些是CG特效最难攻克的领域,这一点可以从詹姆斯·卡梅隆历年的获奖作品、《指环王》三部曲的成就,以及《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获奖看出来。
一般来说,电影本身的素质和这个奖项无关,但是有时候在难分伯仲的情况下,电影本身的素质多少就会对这个奖项有影响。另外,这个奖项相对残酷,不会照顾系列电影。学院可以将《星球大战》三部曲和《指环王》三部曲全部颁发,也可以完全无视全部的《哈利·波特》、所有的007电影和三部《变形金刚》电影,看起来是完全没有“给个奖项安慰一下”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历史上比较特别的获奖电影,以及它们与同年特效巨作的对决时刻。
【奥斯卡视效奖“史上3次巅峰对决”】
1977年 《星球大战》VS《第三类接触》
当年刚刚开始混的乔治·卢卡斯VS已经颇有名气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两部都是科幻片,两部都是重磅电影——当然《星球大战》的名气要更大些。这两部电影其实谁胜出不重要,关键是,他们一起出现在1977年,直接将被雪藏许久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这一奖项给“砸”了回来。历史性的对决。
1994年 《阿甘正传》VS《真实的谎言》VS《变相怪杰》
哎呀,真难啊。这个奖给谁好呢。《真实的谎言》有精湛的绿幕运用,漂亮的镜头合成;《变相怪杰》有出色的3DCG角色,水准绝对是突破性的;《阿甘正传》有漂亮的小羽毛和有趣的画面合成……最后奖项给了《阿甘正传》。《真实的谎言》也成了卡梅隆的极少没有获得这一奖项的作品(另一部是他还青涩的处女作《终结者》)。可以说,这一年的视效奖多少受到的电影本身素质的影响,因为就特效领域的成就而言,这三部电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1999年 《黑客帝国》VS《星战前传一:魅影危机》
乔治·卢卡斯复出!星战迷们彻夜排队!新闻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可是那又如何?!名不见经传的沃卓斯基兄弟以精妙绝伦的构思灭掉了特效界的大佬,《黑客帝国》以绝对的黑马姿态拿到了这个奖项。特效不是你想赢就能赢,关键不在用得多,而在用得巧。
【奥斯卡视效奖“史上4大意外时刻”】
【奥斯卡视效奖“史上4大意外时刻”】
2003年 《黑客帝国2&3》《星战前传3》集体缺席
其实特效行业对奥斯卡学院长期以来的不重视一直心存不满。在2002年,特效行业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行业组织:VES,视觉特效协会,并颁发属于自己的奖项,细分为:最佳特效长片、最佳特效角色、最佳特效场景、最佳特效技术和最佳特效短片。这一年特效大片在奥斯卡的集体缺席,便是特效从业者的一次沉默的抗议。
2007年 《黄金罗盘》干掉《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3》
《黄金罗盘》如果是好电影,现在肯定出续集了。但是它却干掉了那年的《变形金刚》和《加勒比海盗3》——这两部可都是工业光魔的代表作!理由是——《黄金罗盘》那些CG熊。细致入微的毛发效果和逼真的北极熊动作(有厚厚的脂肪、骨骼和肌肉相互联动的力学关系非常复杂)是当年特效行业的里程碑。《变形金刚》虽然声势逼人,但特效只是做得多而已,没有什么实质的技术的突破。《加勒比海盗3》虽然有出色的CG海洋和惊艳的章鱼脸Davy Jones,但是这奖项去年就已经给过《加勒比海盗2》了啦。
2009年 《2012》没有视效提名
罗兰·艾默里奇真是生不逢时啊。那年要是没有《阿凡达》,不要说《2012》将这个奖项纳入囊中,估计票房还能也多1个亿吧……等下,《2012》没有提名?怎么会有这种事?是的,那年的提名的另外两部电影是《第九区》——逼真写实的外星人和出色的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星际迷航》——复杂的粒子效果的使用。《2012》呢?声势浩大的液态模拟、复杂的刚体破碎、还有各种CG火焰和CG光效的使用……不好意思,都是老技术,不予提名。奥斯卡就是这么残酷。
2010年 《盗梦空间》完爆众CG大片
在CG时代,《盗梦空间》反其道而行之,以返璞归真的大比例传统特效打败了《爱丽丝梦游仙境》、《钢铁侠2》和《哈7-上》,甚至挤掉了《创:战纪》的提名名额。这次获奖看似诡异,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它符合规则中的第一条“对整个行业有启发性的意义”。除了技术的突破,有创意的思路,最终实现的视觉效果也是重要的考量条件。
【奥斯卡视效奖历史回顾】
【视效奖的演变过程】1928年,在第一届奥斯卡奖上,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首次承认了这个领域的工作者,当时的奖项叫做“最佳工程效果奖”,颁发给的是一部展现一战的电影:《翼》(这是第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
但是这个奖项后来就没有颁发过了……1933年,电影出品公司RKO Studios的出品人David O. Selznick曾向艺术与科学院理事会情愿,希望承认他们的开创性工作,希望能有一个奖项褒奖他们伟大动画师Willis O'Brien,而那部电影叫做《金刚》。
但是直到1938年,奥斯卡才开正式开始有了这个奖项。当时叫做“特殊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第一届获奖作品是派拉蒙影业的《Spawn of the North》。在第二年,这个奖项改为“最佳特殊效果奖”(Best Special Effects),不过同时颁发给在视觉效果和声效方面有贡献的团队。
在1963年,这个奖项终于被拆分为“最佳特殊视觉效果奖”(Best Special Visual Effects)与“最佳音响效果奖”(Best Sound Effects,后来被改名为“最佳音效编辑奖”,Best Sound Edition)。
到了1972年,奥斯卡停止颁发“最佳特殊视觉效果奖”,又开始发布最早的那个“特殊成就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这个荣誉只能被授予,不再是一个可以竞争的奖,颁发的电影也不限于一部。
不过,在1977年开始,视觉奖项终于还是以“最佳视觉效果奖”(Best Visual Effects)回归,那一年获奖的是伟大的《星球大战》。混乱的时代终于结束,从此这个奖项名称被沿用至今。
而“特殊成就奖”作为一项荣誉,褒奖那些在视觉效果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作品,一直被颁发到1996年,最后一届得奖的作品是《玩具总动员》。
【提名数量的变化】因为早年的“最佳效果奖”同时褒奖视觉和音效的艺术家,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些年份提名的作品非常多。在1940年,这个奖项的提名数量达到了12部,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从1946年开始,这个奖项的评审变得非常严格,从1946年到1977年,每年只有1-3部电影被提名。甚至1951年到1953年连续三年只有一部电影出现在表单上。
虽然提名的数量经历过非常混乱的时光,从1984年开始,这个奖项的数量开始相对稳定,一般来说提名列表上不超过三部电影,虽然偶尔还会出现只有一部电影的情况。
随着CG的进步和视觉特效工业在电影工业领域势力的增加,从2007年开始,评选名单的规则改为:不超过15部作品参选,不超过7部作品入选,表决之后,得票最多前三部作品被提名。从2010年开始,提名名单扩选为5部。另外,一部电影被提名的特效团队不可以超过4人也是条件之一,那么多小金人做起来可是很花钱的。
【获奖最多的影人】Dennis Muren是奥斯卡视效奖的大赢家,作为工业光魔老一辈的特效总监,他获得了15项提名和8个小金人,是拥有最多小金人获奖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特效化妆师Rick Baker有7个小金人,估计《黑衣人3》就要打平他了)。
早年的电影出品人George Pal有五部电影获得这个奖项;同样身为出品人的乔治·卢卡斯也有五部作品(《星球大战》三部曲、《夺宝奇兵》、《夺宝奇兵2》)获奖。
在导演领域,詹姆斯·卡梅隆无疑是这个奖项的王者,有5部作品获得这个奖项(《异形2》、《深渊》、《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夺宝奇兵》、《夺宝奇兵2》、《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和彼得·杰克逊(《指环王》三部曲、《金刚》)则有四部作品获奖。斯皮尔伯格的学生罗伯特·泽米吉斯则有三部作品获奖(《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飞越长生》、《阿甘正传》)。
伟大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一生只拿过一个奥斯卡,就是最佳视觉效果奖,获奖作品不说你也知道——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
更多电影特效技术揭秘,请关注:《CGWorld》杂志 点击前往官方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