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魏德圣:理解赛德克,要把世界观拿掉
2012-05-09 10:03:54 来源:时光网
当我们不经意地问到最后一个问题,被连轴转的访谈弄得疲惫不堪的魏德圣似乎才真正进入了状态。他向我们详细讲起他最喜欢的电影《追梦赤子心》的剧情:一个实力薄弱、永远陪练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如何在上不了场的情况下成为球队的功臣。而他从这部电影里收获到的是,“即使最后失败了”,“就算没有人看见,我也可以告诉我的孩子,我曾经为了自己想做的东西,努力到什么程度。”
说到这些的时候,魏德圣很虔诚,很认真。你知道这些是他的真心话。因为《赛德克·巴莱》一路走来,始终都处在失败的边缘——在资本和市场都无力支撑这种大制作的前提下,魏德圣凭着一腔蛮勇,以及“一百个幸运”才告惊险完成。而且即便是完成片,也还甩不脱威尼斯影展恶评、剧情有争议、金马奖偏心、台湾市场无法回收、大陆票房表现堪忧等等问题。但是,承继自新电影时代的崇尚个人表达、反思历史、关怀国族的秉性,依然让《赛德克》在今日的华语影坛卓尔不群。至于“作者”魏德圣,他的勇悍、冒进、任性、敏感,也很难不让人感叹。
■PartA 五个关键词解读魏德圣 ■
魏德圣有不小的英雄情结,并最终将其转化到他的作品中。
《赛德克》监制吴宇森的说法是,“他就是莫那·鲁道”。
◆ Part A 蛮勇魏德圣 ◆
魏德圣未曾料到,他匆忙走了一趟威尼斯红毯后,没有扬名立万,反倒让《赛德克·巴莱》成了笑柄。
《赛德克》是这位新人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第一次进入欧洲三大影展的主竞赛单元。为了赶场送展,这部有244场戏之多的电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仓促剪完,“为了让故事保持一个前进的状态,删除了很多感情戏,那些戏在酝酿的部分都一直被拿掉,然后观众看到的一直是杀,杀的莫名其妙,却没有看到那个为什么。”魏德圣承认这是个比较糊涂的成品,“最后就完全变成历史片了,而不是史诗片。历史片就是片段、片段、片段的组合,那是一个故事,但是却没有酝酿。”还好,接下来重新剪辑的四小时上下集版本,收获了8亿新台币票房和一樽金马最佳影片奖杯。
比起《海角七号》的试手,构思了十几年的《赛德克·巴莱》才是魏德圣的野心之作——“雾社事件”的历史取材,《双瞳》式的国际团队,7亿新台币的创纪录耗资,台湾本土的史诗片。为此,魏德圣把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都押了上去。2003年举债250万新台币拍摄5分钟“豪华”样片并希图以此圈钱,可惜的是,始终没人愿意为他的一腔热血埋单,直到2008年实际上是“退而求其次”的《海角七号》取得成功,这一现状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赛德克·巴莱》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冒险开拍,魏德圣也因此经历了长达十个月的煎熬。
市场终归是残酷的,魏德圣也是在无数次碰壁后才明白。投资人的眼光不会高过“海角八号”,“但那却不是我想做的。”于是,魏德圣理所当然的想到了大陆的热钱市场,并一脸诚恳的找上大陆的有关部门。但是“内地演员需占三分之一”、“剧情应与中国内地相关”的合拍片硬门槛实在太高,一部集中讲述台湾原住民抗日的题材显然拿不到合拍身份证,努力的结果是“你可以向引进片方向努力”。
找钱无望,只能硬着头皮开干。魏德圣回忆说:“我当时盲目了,以为《海角七号》可以这样子弄,这部片也应该可以这样子弄。那反倒是这次弄完后我才发现,真的不可以这样子弄!这一部万一毁了,就全毁了,就一辈子都换不回来了。”冲动的结果可想而知:资金链断裂,国际团队磨合出问题,剧组成员罢工,拍摄期一再延长。虽然这些境况后来一再成为《赛德克·巴莱》拿来做宣传的最好边角料,但魏德圣所经历的十个月的煎熬心情却鲜有人知。
有时上午拍片,下午穿着雨靴赶去陪投资人喝酒吃饭,但谈来谈去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拿钱出来,他说自己很多次有掀桌子走人的冲动,巨大的资金压力曾让他几近崩溃。幸好后来有台湾“中影”和周杰伦等一批“贵人相助”,最终片子才得以问世。
虽然《赛德克》取得了成功,但魏德圣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还要一部更大规模的电影要拍。
直到2011年12月9日,魏德圣才舒上一口气。这一天,《赛德克·巴莱》台湾映毕,累计票房8.8亿新台币(但还有约2千万元人民币的亏空)。据悉,《赛德克·巴莱》目前已售28地的海外版权,同时本片也即日起在大陆上映(作为受惠于ECFA协议、不占用进口片配额的台制进口片)。然而,作为一部讲述台湾少数民族故事,故事内核又与大陆观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抗日题材的正邪对立大异其趣,再加上台版DVD的提前发行,票房前景看上去并不是非常光明。
但这些已经不再是魏德圣要考虑的重点了。他开始着手修改自己那套格局更大、野心更大的“台湾三部曲”的剧本,试图以原住民、汉人、荷兰人三种角度来讲述荷据时期发生在台湾的故事,而三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郑成功来了”。魏德圣称这是自己肩头的一个包袱,“趁着还有力气,就一次性把它干掉吧,拍完,包袱也就卸下来了。”也许那时候这个焦虑半生的“野心家”才可以真的轻松,“买一块地,盖一栋自己想了很久很久的房子。”
■PartB小魏的电影立场和励志人生■
魏德圣写《赛德克·巴莱》的灵感来源于邱若龙关于“雾社事件”的那本漫画。
◆ PartB小魏的电影立场和励志人生 ◆
★情怀:我的眼里没有好人跟坏人之分
像《赛德克·巴莱》所展现的那样,在魏德圣的世界里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喜欢以灵魂审视的方式表现人物在特殊时代和特殊境遇下的矛盾和抉择。
:从你的多次访谈都能看出来,《赛德克·巴莱》的主题其实是多义、立体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施暴者和被害者的相对性、不同价值观的体现等等,可以这样理解吗?
魏德圣:我觉得人就是人,一个民族没有错,错就错在领导者主事者的野心,是机器错了,不是产品的错,我的观念一直是这样。假设一个台湾人到北京来,他的东西被偷了,他说北京人都是贼,你会不会心也恨?我是觉得再怎么样坏的时代,再怎么样不好的人他都有值得怜悯的地方。当然这部电影对于日本人的做法,我只是不丑化而已,我也没有美化它。相对的,在原住民的这一块,我也不主张刻意的英雄化,毕竟事情的发生它本身就是一种屠杀。
诠释雾舍事件这个事情本身就很难,回到历史的当下去思考,历史人物也有很多的矛盾。比如说莫纳·鲁道,他被后代的评价一样是两极的:一种是,我们族群差点因为这个人的冲动被灭族;另一种说他是英雄,带领我们反抗日本,让我们回到祖灵的家,让我们的灵魂得到自由。那如果你是他,你的选择是什么?你要了解他的困境,你先把自己变成他。怎么变成他?先把我们的教育背景拿掉,我们是没有受过文明教育的人,然后把我们的世界观拿掉,我们不知道世界又多大,我的世界里面只有我的族群,还有我传统的信仰。在面对这种困境的时候,在做也错不做也错的时候,我该怎么做?
★ 立场:越是本土的东西越能体现世界格局 ★
从《海角七号》到《赛德克·巴莱》再到未来的《台湾三部曲》,
魏德圣的电影始终关注着台湾本土的生活。
★立场:越是本土的东西越能体现世界格局
客观的讲,魏德圣是属于那种真把电影当回事儿的导演,没有顺着《海角七号》的成功为投资人拍一部“海角八号”,是因为他不想做一个雇佣导演;没有拍一部主题正统,迎合大众善恶思维《赛德克·巴莱》,是因为他要坚持自己的作者立场。
:一般来讲,大众化的商业电影是需要比较朴素的正反对立或者二元结构的,那有没有考虑《赛德克·巴莱》这种多元主体的设定会让观众产生不适?
魏德圣:我是没有考虑的,我只是觉得说,作品做出来以后,再想办法用作品去说服观众吧。但是,一定会遇到这方面的难题的。就是有些观念已经建立了,要改变,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怎么办呢?那就是做我想做的东西。如果我顺着观众立场做他想要的,那我想要诠释的空间又没有了。
:“本土”会是你会毕生执着的主题吗?
魏德圣:这我倒还没有想清楚,但是现阶段来讲,只是这几个故事是很早就计划好的,想要把它完成,是这样子的。但我也不是很刻意的让自己的作品本土化,我只是说,越本土思维的东西越容易达到世界观。如果一天到晚都世界化,那你的作品就没有特点了。今天大家有说《赛德克·巴莱》很像好莱坞片,那只是技术上像,它的内在部分和好莱坞片完全不一样。有台湾的本土的东西在里边,诠释的角度也不一样,今天如果把这个东西也抹杀掉了,那你的卖点是什么?你让人家注意的东西又是什么?没有了。
★ 动机:我希望通过电影来化解仇恨 ★
《赛德克·巴莱》的多元主题使其和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有某些相似。
★动机:我希望通过电影来化解仇恨
魏德圣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雾社事件的历史还原给观众。赛德克人以近乎被灭族的代价,为血祭祖灵的方式为灵魂找到归宿。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来化解原住民部落之间遗留下来的仇恨,让他们看到各自的骄傲。
:《悲情城市》是台湾电影史乃至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不是可以说《赛德克·巴莱》也是一部《悲情城市》式的电影:不仅仅是个电影,而是唤醒全体族群的一声呐喊?
魏德圣:我倒没有这样去比较过了,会被拿来和《悲情城市》比较是我们的光荣(笑)。对台湾来讲,它是跨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品,在从前那样什么都不能讲的时代,一部作品帮历史做了另外一个见证,那部电影确实是帮助很多台湾经过那个时代但是又不能讲那个年代事情的人得到了一点心灵上的安慰。
:那你写“雾舍事件”的动机跟它是一样的吗?
魏德圣:其实有一点啦,我还是希望透过电影来化解一些仇恨,特别是族群内部的一些矛盾。因为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因为日本的统治造成仇恨。这个人(铁木瓦力斯)帮日本人和族人对抗,但从来没有人替他讲话,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来没有人站在他的立场看到他的为难是什么。日本统治他们,战争后就分开了,之后国民党来统治,还是依照原日本的模式来继续经营。因为它还没有那么多的政策去解决很多的问题,面对族群的时候它还是用这种方式。所以,那个误解过了第一代,过了第二代,误解怎么产生的没有人记得了,只知道我跟他有仇恨,源头忘记了。我希望这部片子能够回到源头,看看事情发生的根本角度和立场。
我觉得《悲情城市》很棒的一个点也是说,它也没有一面倒的去站在那些被屠杀的人的身上。像国民党的军队到那边,它还是想诠释这些军人在当时的一些矛盾跟为难的地方,没有家的那种不安全感,没有家的那种愤怒。我觉得一样就是我刚才讲的,不刻意的丑化这些我们在当时称作外省人的国民党军。这种诠释方式在台湾来讲,当时是很新的一种观念。所以我非常期待这种诠释的方式在大陆这边被大陆的观众所接受了,毕竟这是一部回到仇恨的源点再去化解仇恨的电影,而不是去要制造更大仇恨的想法。
★ 矛盾:努力不让杨德昌的影子跑进来 ★
师从杨德昌的经历让魏德圣成长不少,但也同时让他矛盾。
★矛盾:努力不让杨德昌的影子跑进来
魏德圣回忆,有一次开车载杨导,不知道聊到什么,杨导突然像喝醉了酒一样对他说:“那些来跟片想学我创作、学我导演的人都是笨蛋,自己的头脑不去开发,来开发研究我的头脑干什么呢?真正的跟片是学习拍片环境的。跟片,一部,最多两部,够了,接下来就是你怎么利用环境来展现自己的想法。”魏德圣一辈子都记得这话,所以他拍片从模仿到改变,都努力不让师傅的影子跑进来。
:你是杨德昌的徒弟、钮承泽是侯孝贤的徒弟,你们似乎对师父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要摆脱他们,一方面又在继承他们且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那么,你怎么看老一代和新一代?
魏德圣:你分析的非常的简单,然后又非常的直接。确实是啊,我们知道我们再怎么学,也不会……我们就一直往他们的风格,在那些大导演的下面去学,去用他的思考想事情,我们会永远活在他们的阴影下,因为他们的翅膀太大了,这没有办法挣脱,那我只有反向,离开这个翅膀。我超越不了他,他飞的比我快,我只有另外走一条路线,不要跟他走同一条。可是又矛盾,毕竟在那边学习的也是最多的。
:感觉你们继承了上一代导演对电影很尊重,很执着的那种精神。把电影当回事,而不是糊口的,或者随便拿来娱乐的那种东西?
魏德圣:是是是,精神层面被他们影响蛮大的,毕竟我们也是经历过那个美好年代末端的人。可以看到侯导、杨导他们那一代的电影人在相对保守的那个体制的冲撞下,在面对资金的压力,面对制作上的困境,他们的坚持。你可以看出来,这个完全出于一个单纯的创作,一个艺术价值上的观察,去执行他自己的意志。他们真的把电影当作品在看,那这个东西又相对的影响到我们,我们是不是真的把电影当做自己的作品来看?我觉得他们那一代在我们看到这种精神,而且继承到了。每次我在拍片遇到什么困境或撑不下去的时候,总是会拿他们的例子来自我勉励。杨导拍《牯岭街》八个月,第一个月就没钱了,可他还是撑得完,为什么我拍《海角七号》两个月我拍不完呢?不行,他撑得过去我也要撑得过去。拍《赛德克·巴莱》的时候,我跟他一样没有钱,可是我一样撑了十个月。
★ 教训:冲动拍片的方式不能再复制 ★
原住民演员,国际团队,豪华场景,这些都有了。但唯一缺的,是资金。
★教训:冲动拍片的方式不能再复制
《赛德克·巴莱》在仅有2亿新台币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冒险开拍,于是整个过程便伴着不断的借钱、谈投资而走走停停,甚至多次因为无法按时派发工资而导致剧组成员停工。魏德圣形容当时的心情整个就是“我要钱,我要钱,我要钱……”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甚至向投资方承诺“你投资的部分,我保证回收,没回收的话,我就赔给你。”但即便如此,还是依然无果,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们对魏导的精神很佩服,但是我们必须考虑公司的利益。”虽然后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也能够想通,但当时心焦如焚的他依然难免愤怒。最后在举债无数并在后期得到台湾中影公司的投资后,拍摄总算完成。
:之前的一些场合,你多次提到拍完片得到了教训,具体而言,这些教训都是些什么?
魏德圣:就是说这个电影是个赌注,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个时候可以去检讨它——这样子去做这个到底是冲动还是有计划性的?想法都有,可是现实环境不允许的时候,你因为有幸运,所以才活过来,不代表它是真本事,不代表以后就应该比照办。
今天你要一百个幸运才可以完成这个,一百个幸运分布在一百个重要的时间关键点上,那如果一个没到的话,那是不是走走走,走到边上,没到,啪,全跨了?事情完成不了了,前面的债务也解决不了了,所有的都完蛋了,这不是常态该发生的事情。我的教训是,下一次还是按照正规的方式寻找正确的资金来拍片。
★ 计划:“台湾三部曲”是我最大的包袱 ★
下一部作品“台湾三部曲”是一个更大的制作,也是魏德圣要卸下来的最后一个包袱。
★计划:“台湾三部曲”是我最大的包袱
台湾三部曲是魏德圣很早以前心里就产生的一个计划,“那是一个关于台湾历史的大戏,关于荷据时期台湾,我计划要以原住民、汉人、荷兰人等三种角度来写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剧本。每一部的开始都是荷兰人来了,每一部的结尾都是郑成功来了,我甚至想以三种台湾台湾特有的动物来诠释这三种共生的族群——原住民是鹿,汉人是鲸鱼,荷兰人是蝴蝶。”
:《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的轰动会不会对你之后在作品表现力上带来压力?
魏德圣:是没有去想那个,但是我的压力不在那里,我最大的压力是不好拍的东西怎么把它拍出来,这样子。这种社会压力是他们要给我的压力,我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接受这个压力,可是作品那是我不得不面对的压力。
:下一部作品的计划是相对比较轻松的吗?
魏德圣:下一部作品本来是想比较轻松的,但是前几天想一想,年纪大起来了,干脆一次把它干掉吧,就把那个“台湾三部曲”把它干掉吧,拍完,整个包袱就卸下来了。但是这次真的是希望先找到投资再拍啦,这次给自己稍微长一点的时间,不要马上开,不要急,就是先好好的把制作内容想清楚,给投资者信心,然后再去说服他的资金进来,然后按照真正的工业制度的模式来好好的完成。
★ 感受:魏·德·圣这三个字离我越来越远了 ★
伴着争议成名的魏德圣,感觉自己的名字好像被大家异化了。
★感受:魏·德·圣这三个字离我越来越远了
《海角七号》让魏德圣第一次被观众认识,与此同时,他也成了一个被褒贬两级的争议人物。但不管怎样,魏德圣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只是被大家或好或坏的误读罢了。
:成名后的感受如何?《赛德克》的导演手记那本书为什么叫《跟自己的名字赛跑》?
魏德圣:你知道吗,从《海角七号》后,那个网络上的批评也好,赞美也好,把你捧上了天的那些,我就觉得这不是我原来的想法,你捧我,我也感受不到你在捧我,那个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然后有些骂我的,好像你骂的这个人真的不是我,我真的不是这样子的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子骂我?越来越觉得是,“魏·德·圣”这三个字好像是真的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感觉自己被异化了是吗?魏德圣:对,甚至每次看到新闻报道说台湾导演魏德圣怎么样怎么样,就觉得那个距离感很大。我的生活是很普通的人的生活,可是名字经常在电视台上被拿出来讲。被采访,有时候还要面对镜头说:“大家好,我是魏德圣。”一直讲自己名字的心情是蛮奇怪的。那天也是有人问这个问题,我跟一个观众讲说,我们来做个试验好了——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什么,那好,请你把你的名字念十遍,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所以出版社定这个书名,其实我自己也觉得蛮贴切的。
★ 人生:励志片《鲁迪》对我影响最大★
鲁迪的故事在魏德圣失意的时候给了他一次次的鼓励。
★人生:励志片《鲁迪》对我影响最大
从25岁入行,到2008年《海角七号》取得成功,魏德圣坚持了15个年头。每当对自己所坚持之道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把《鲁迪》(编者按:本站译为《追梦赤子心》)拿出来看一遍,以使自己在最难熬的时候不至于放弃。他不想因此懊悔,因为这种滋味他在年轻时已经尝过一次。那年十九岁,不想因为自己的瘦小而在运动会上缺席,为参加一千五百米长跑项目而每晚坚持练习跑三千米,最终,赢得了人生里的第一枚金牌。但在接下来代表学校参加春季一万米项目的时候,他却没有坚持跑完全程。多年后回忆起此事,“我的耳朵仍然回荡着当我跑出场外二十分钟之后,听到场内最后一名仍奋力跑完全程的经过。我衡量了一下时间,那个最后一名跑者,比我练习时的平均时间还慢了三分钟。差我三分钟的人跑完了全程,而我却中途放弃。我生命中发生过不少憾事,但是这件伤我最深。毕业那年,学校颁给我一个优良体育的奖状,我领奖的刹那,闪光灯亮起的刹那,我人生最大的耻辱。”
:有哪些电影对你的人生影响比较大?
魏德圣:我想介绍一部名为《Rudy》的电影,故事讲的是一个从小又小又瘦的男孩,他很想打美式足球,可是他永远是最弱的那一个,但是他想打美式足球的心愿从来没有改变过。直到毕业前,他才获得了5秒钟真正上场的机会。他没有在场内做什么动作,只有别人在跑的过程当中,他扑倒了对方拿球的那个人。无关胜负,可是他是这个学校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抬出场的队员。
:这是你常看的电影吗?魏德圣:对,在我最需要力量的时候,最怀疑自己的时候,在觉得说自己努力的过程到底有没有用的那个时候,这部电影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即使是这样的,你觉得这样的人生也是值得的?
魏德圣:对,那时我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是不是能够当到导演,我是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至少我可以建立我的精神价值。在这个过程里面,一个那么弱的人,他可以做到,也许他最后的成就不在于他赢得了那场球,他的精神面让所有人佩服。我能不能不能做到,即使我的本事没有办法被看见,我的精神价值可以被看见,我至少可以告诉我的孩子,我曾经为我了自己想法的东西,我努力到什么程度。即使最后失败了,我也可以告诉你,你老爸曾经当过英雄。
■ 《赛德克·巴莱》的“登陆”之旅 ■
◆ 《赛德克·巴莱》的“登陆”之旅 ◆
→ 2009年10月前,准备材料,送大陆有关当局申请合拍资格,但因剧情与大陆无关,且缺少占比达三分之一的大陆演员,不符合拍规定,转而考虑协拍。
→ 来大陆取景拍摄的费用开支核算后,放弃“协拍”,完全在台湾实地拍摄,但后期制作部分委托大陆公司承担。
→ 2010年9月5日,影片杀青,加上后期宣传,总花费7亿多新台币,成为台湾影史上耗资之最。
→ 2011年8月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仓促完成两个半小时国际初剪版,送往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竞逐主竞赛单元,首映后评价不高。
→ 2011年9月9日,《赛德克》上下集版本在台湾正式上映,最终收获8.8亿新台币票房,成为台湾影史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 2011年11月,在第48届台湾金马奖上获得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六个奖项。
→ 2011年11月17日,《赛德克》上下集版本在香港上映,收获160万港元(约新台币622万)票房。
→ 2011年11月底,完成大陆-国际版剪辑,再次送审,经广电总局、国台办等机构审核通过后,定档5月10日大陆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