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或再斥大手笔 米老鼠意欲收购孩之宝?
2012-11-06 11:19:33 来源:时光网
一周内迪士尼再曝重大收购?【11月8日更新】据CNBC分析师援引孩之宝方面的消息,“目前(双方)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层面的沟通”,此次迪士尼收购传言也暂且烟消云散。
上星期,迪士尼公司刚刚以40.5亿美元收购乔治·卢卡斯麾下卢卡斯影业这一大手笔震动了业界,而仅仅过了不到一周,又一则新闻令我们瞠目,这只胃口颇大的米老鼠意欲再接再厉,将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厂商之一孩之宝(Hasbro)拿下。根据最新曝出的消息,目前双方高层正在就收购事宜“进行郑重其事的深入磋商”。 总部设立于罗德岛的孩之宝公司创建于1923年,在近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孩之宝制造了特种部队、小马宝莉、变形金刚等风靡全球的知名玩具,以及包括大富翁、万智牌、战舰等在内的经典桌上游戏,遍布全球的拥趸令规模不断扩大的孩之宝同样把目光聚焦到了大银幕上,过去五年间,《变形金刚》、《特种部队》以及《超级战舰》相继被改编成真人电影,虽然多数作品质量令人不敢恭维,但狂热的粉丝们对此却依然如昔。假若此次收购最终成行,那么迪士尼吸引男孩的砝码将进一步加重 由于孩之宝已与迪士尼展开了多项合作(其中就包括为漫威漫画以及《星球大战》制作配套玩具),所以出现此次收购传言也并不意外,但与收购漫威娱乐和卢卡斯影业后遇到的问题类似(详见注释),剪不断理还乱的版权问题将是横在迪士尼面前的一道障碍:目前派拉蒙拥有着孩之宝两大主力系列《变形金刚》和《特种部队》,并且分别都在打造新的续作,而另一个强力品牌《战舰》则紧紧握在环球手中,面对这些或许迪士尼还要从长计议。孩之宝未来真人电影作品一览片名上映日期出品方《特种部队2:复仇》2013.3.29派拉蒙《变形金刚4》2014.6.27派拉蒙《糖果乐园》未公布索尼《芙蓉仙子》未公布未公布《大富翁》未公布未公布《机动部队》未公布未公布编者注1. 2010年10月,迪士尼斥资1.15亿美元从派拉蒙手中买回了《复仇者联盟》和《钢铁侠3》的全球发行权,但根据双方协议,两部作品的所有宣传物料中仍需保留派拉蒙Logo,同时不得出现迪士尼Logo。此外由于改编协议到期,目前刀锋战士、超胆侠等超级英雄的电影改编权已回到漫威/迪士尼手中。2. 对于卢卡斯影业旗下的两大系列《星球大战》与《夺宝奇兵》,二十世纪福斯永久拥有第一部《星球大战4》,而其对余下5部影片的所有权则将于2020年5月到期后回到迪士尼手中;此外《夺宝奇兵》的所有权仍属于派拉蒙,况且迪士尼在收购伊始便未考虑“回收”这一系列。【】米老鼠接过光剑 迪士尼40亿收购卢卡斯影业
迪士尼CEO罗伯特·A·艾格与乔治·卢卡斯签署收购协议
2006年74亿美元买下皮克斯,2009年42.4亿购入漫威,10月30日,迪士尼再度祭出大手笔,他们斥资40.5亿将“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麾下的卢卡斯影业收入囊中,与此同时还宣布——《星球大战7》将于2015年问世,而续作三部曲也将在2019年前成为现实。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未来迪士尼将全权管理卢卡斯影业的真人电影制作、消费品生产、动画以及音效后期等全部事宜,但对于旗下最大名鼎鼎的工业光魔特效公司,他们已表示将“维持现状”。
米老鼠迎来新战友——尤达迪士尼再掷大手笔 皮克斯26年后团聚老东家
根据官方声明,此次收购与迪士尼三年前买入漫威类似,将采用一半现金一半股票的形式。收购完成后,原卢卡斯影业联合主席凯瑟琳·肯尼迪升任总裁,公司员工将留在位于旧金山的原总部办公。有意思的是,最初作为卢卡斯影业子部门的皮克斯,在出走26年后终于迎来了与老东家平起平坐的机会——两家将与漫威共同向迪士尼电影主席阿兰·霍恩汇报。
全新“星战”三部曲将起航 卢卡斯欲功成身退
在收购同时迪士尼还宣布,《星球大战7》已在筹备中,预计2015年上映,随后《星球大战8》(2017年)和《星球大战9》(2019年)将每隔一年问世,最终构建起由肯尼迪监制的全新“星战续集三部曲”。不过作为卢卡斯影业的创始人,已萌生退意的乔治·卢卡斯将不会参加新三部曲的具体制作,届时他只担任影片的创意顾问。不过卢卡斯透露:自己早就开始酝酿星战新三部曲故事的雏形,而凯瑟琳·肯尼迪也已经同多名编剧进行了实质上的接触,影片剧本的创作将很快步入实施阶段。
在钦点接班人(凯瑟琳·肯尼迪)、延续“星战梦”(新三部曲)以及为公司觅到归宿(依附迪士尼)后,功成名就的卢卡斯已经可以从容退休了,他透露未来自己将投身慈善、实验电影以及其他自己在卢卡斯影业期间未竟的事业。
新星战三部曲(7、8、9)可能讲述中年天行者卢克的故事
11月1日更新:卢卡斯的传记作者戴尔·波洛克(Dale Pollock)对媒体大放猛料,声称自己看过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的全部剧本大纲。在卢卡斯的构想中,完整的星战世界是由12个互有联系又彼此独立的部分组成,而即将启动的新星球大战三部曲正是其中的7、8、9三个部分。该部分故事背景设定在《星球大战:新希望》、《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星球大战3:武士复仇》三部曲之后20年,将主要讲述30-40岁之间的中年天行者卢克的故事。
迪士尼未来障碍:二十世纪福斯拥有《星球大战:新希望》的永久发行权,以及其他五部星战电影截止到2020年5月的影院、影院后和影碟版权。如果将来发行“星球大战”全集影碟套装,二十世纪福斯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障碍。而对于“夺宝奇兵”系列,派拉蒙有着更为主动、强硬的话语权(派拉蒙与卢卡斯影业联合制作了该系列,同时拥有发行权)。
娱乐帝国再添砖加瓦 迪士尼未来远大钱途
卢卡斯的“星战”和迪士尼的“米老鼠”
娱乐帝国再添砖加瓦 迪士尼未来远大钱途
作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传媒帝国之一,过去六年间迪士尼接连收购了皮克斯与漫威两大厂牌,在进一步巩固动画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同时,更引领了如今炙手可热的超级英雄浪潮,此次的收购也令他们将触角伸到了更深奥的科幻领域。除了电影部门,迪士尼还计划在荧屏上的Disney XD频道制作星球大战相关剧集,再加上铁定激增的消费品和主题公园等都将为米老鼠带来不菲的巨额收入,远大钱途指日可待。
迪士尼公司的CFO(首席财务官)Jay Rasulo表示:公司财务部门几乎没有在这次交易中设置一点阻力,大部分原因是看重“星球大战”系列在电影、电视、周边玩具以及主题公园方面的持久获益能力。他还指出,卢卡斯影业今年在电影周边上获得的许可收益大约在2.15亿美元,与2009年收前的漫威公司大致持平。然而这些周边收入多集中在北美地区,迪士尼计划未来几年内利用游戏、服装、主题公园等更多样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星战文化。
对于卢卡斯影业另一当家电影系列《夺宝奇兵》,迪士尼尚未公布明确计划。一方面源于影片发行方派拉蒙的版权事宜,另一方面迪士尼在决定收购时便未把其作为未来的主要吸金源。
双方高层发声庆贺 两强合体将创双赢局面
迪士尼CEO罗伯特·A·艾格在声明中说,“卢卡斯影业展现了超凡的想象力、激情、视效,以及从其创始人——乔治·卢卡斯那里一以贯之的讲故事的能力。这次结合将卢卡斯影业——一个世界级的电影资料库(星球大战系列等)与迪士尼在平台、商业以及市场运作上独特且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凝聚在了一起,必将为双方带来长久、可见、显著的驱动力和效益。”
对于此次收购,乔治·卢卡斯则表示:“(现在)是时候将《星球大战》交给新一代的电影人了。我一直坚信‘星球大战’将超越我个人而永生,而在迪士尼它一定会不断超越自身、历久弥新……”卢卡斯还指出,基于迪士尼现有的成就和以往的经验,可以想见“星球大战”将会开发出更好的电影、剧集、交互媒体、娱乐设施、周边玩具甚至主题公园。
交易后股价小幅下跌 长线获益市值稳定尽管迪士尼有着成功收购卢卡斯影业的利好消息刺激,但其股价却下跌了2个百分点,来到每股49.12美元。华尔街金融机构分析认为:股价之所以下跌,首先是由于飓风的影响;另外,这一交易的获益将是长期和缓慢的,其性质与3年前收购漫威有所不同。迪士尼未来股价有可能攀升并维持在每股52美元,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美国投资分析机构拉扎德资本(Lazard Capital Markets)在报告中指出:该次交易比2009年迪士尼收购漫威更加合算和保险,且未来的收益是有切实保障的。另有相关人士认为:大交易一定程度上会稀释公司2013年至2014年期间的盈利额度,不过等2015年《星球大战7》推出之后局面应该会得到改观。
[时光解读]迪士尼为什么收购卢卡斯?
“强大的品牌和角色授权”:收购的意义
[时光解读]“强大的品牌和角色授权”:收购的意义 (文/余荽)
2006年74亿美元买下皮克斯,2009年42.4亿购入漫威,10月30日,迪士尼再度祭出大手笔,他们斥资40.5亿将“星战之父”乔治·卢卡斯麾下的卢卡斯影业收入囊中,与此同时还宣布——《星球大战7》将于2015年问世。迪士尼为什么要收购“卢卡斯”?独家解读此次收购案,浅析此举对行业造成的影响。
“强大的品牌和角色授权”:迪士尼收购的意义
1/每一次迪士尼的收购都是大手笔:ABC电视网、皮克斯动画、漫威漫画,而现在则是卢卡斯影业。经过这次并购,迪士尼得到的是又一座金矿,新的《星球大战》影片只是几粒种子,种出来的,将是一株枝繁叶茂、有着玩具、游戏、文具、广告、图书、游乐场等等枝干的“星战”产业大树。从1923年以50美元起家的动画作坊,到2012年成为市值890亿的世界500强之一,九十年来,迪士尼的成功秘诀在于“强大的品牌和角色授权”。这一切的基础来自于高品质的内容产品——早年是精美欢快的动画影片,近些年则是气质上与之一脉相承的或动画或真人的合家欢影视剧,接下来,就是米老鼠维尼熊狮子王这些虚拟角色的商品授权,以及各国小朋友趋之若鹜的迪士尼乐园。从1990年代开始,除了坚守动画片和游乐园的主营业务,迪士尼还开启了自己的并购模式。1993年,为了扩充制片产业链,当时最风光的独立电影片商米拉麦克斯作价6000万美元嫁入豪门;1996年,190亿美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ABC)及其附属的电视网、ESPN体育频道等,创下美国媒体业的并购纪录;2001年,以29亿美元及外加承担23亿债务为代价,购入了新闻集团的福克斯家庭电视频道(即今天的ABC家庭频道);2006年,在自己的动画业务已经式微之际,迪士尼又一次开出天价,74亿美元的股权置换,购入了新的动画片王者皮克斯工作室;2009年,花费42亿,美国最大的漫画出版公司漫威成为迪士尼集团子公司之一,钢铁侠蜘蛛侠绿巨人们从此拜入米老鼠门下。一连串的并购,当然既有上市公司必须要擅玩金融游戏、交出漂亮财报的动力,但更是构建立体、综合娱乐媒体大集团的业务需求——毕竟,在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厂里,迪士尼是唯一自力更生,从既有的制片厂格局一路自我改造成为综合业务集团的一家,而其他同行则要么变作了被收购的对象,成为新闻集团、索尼集团等大财团的分部,要么就如同雷电华、米高梅一样无奈谢幕。现在来看,当年收购米拉麦克斯影业是一次不够明智的决策,虽然通过影片发行和音像出版,米记也带来了不少利润,但毕竟因为该公司的成人向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与迪士尼的品牌气质相差太远——也就是对“强大的品牌”没有贡献,更缺乏“角色授权”的可能,所以最终只能割爱(2010年,迪士尼以6.6亿将其脱手)。那么,通过皮克斯、漫威、卢卡斯的三次收购,迪士尼的电影业务拼图已近完满:老的动画业务由皮克斯接班;真人电影方面,漫威和星战所能带来的角色、题材,远比《加勒比海盗》《国家宝藏》丰富太多,大电影完全能够像电视剧一样拍个没完,特别是经过验证、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题材,更是很难再会犯下《创:战纪》《异星战场》之类的“试验错误”,产品衍生开发,更会水涨船高。2/
就像《复仇者联盟》席卷全球一样,不难想象,有了迪士尼主持,未来的新“星战”会多火爆。而这,恰恰也就是今天的好莱坞让人佩服、厌倦和憎恶的所在——只有好莱坞才有财力人力把这些“怪力乱神”一般的白日梦拍成人人喜爱的电影,并推广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借此赚得盆满钵满。好莱坞输出的不只是电影、音乐、音像、图书、衍生品,更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人们拥抱着这种体验,一方面是它确实有趣,一方面则缘于推广、营销、广告,然而,今天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分不清、大概也不想分清,究竟是哪一面的缘故造就了自己的消费及兴趣。如果说早年的好莱坞电影还是以影片本身的通俗文化产品属性在本能地同时进行艺术创作和商品售卖的话,那么在进入集团化时代之后,好莱坞有意识地“兜售”的比例就增大到了让人恼火的程度了。在近年汹涌的续集电影潮、超级英雄潮里,我们无疑可以更加分明地看到“律师和会计师掌握了好莱坞”的可悲局面。大集团、大投资、大明星、大电影的成功配方,正在建立一种寡头的、连锁的、偏见的、偷懒的电影文化,为了最广泛的观众和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平庸保守的价值观被传递,“尊重智商”无法成为创作的原则,甚至电影本身,也在相当程度上沦落成了商品广告。无疑,即将重启的《星球大战》,也很难不会纳入到这种体制之中。而讽刺的是,当年新好莱坞弄潮儿卢卡斯和科波拉,就是为了对抗“利欲熏心的好莱坞”,才自立门户独善其身,但显然,卢卡斯没能做到善始善终。站在中国观众的角度,关于迪士尼收购案,我们会看到另一层微妙的意蕴。和美国本土观众不同,我们能够获取的“美国文化”,主要源于电影。《X战警》开始的漫画英雄电影,在英美本土而言,是次级的漫画文化日渐主流化,“星战”的翻新,则可视为一波复古潮流;而对于诸如中国这样的“海外”市场来说,接踵而至的这类视效大片,却在产生某种“美国电影就是这样”、甚至是“电影就应该拍这些”的误会。一叶障目的后果是偏听偏信、挑食偏食。而显然,出产方的进一步集中垄断,这种误会、乃至错爱,或许会进一步加剧。
一个强大的娱乐帝国如何长成——迪士尼发展历程回顾
一个强大的娱乐帝国如何长成——迪士尼发展历程回顾
※米老鼠时代1923年,华特·迪士尼和罗伊·迪士尼在他们叔叔的车库里开始了自己的动画事业,起初靠《爱丽丝的神奇世界》、《幸运兔奥斯华》等系列动画短片立足,1928年有声动画《汽船威利号》的推出让“米老鼠”形象深入人心,1937年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带来巨大收益,迪士尼从此开始壮大——在加州建立21万平米的大型制片厂,并于1940年首次公开募股。
二战的爆发让正在茁壮成长的迪士尼元气大伤,不仅动画师们被征兵入伍,政府还“委托”迪士尼制作大量征兵广告和战争宣传片,1943年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元首的面孔》中唐老鸭都在为控诉纳粹出力,这种糟糕情形一直延续放到1950年《灰姑娘》的成功,此后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侠》等片让迪士尼逐渐活力再生。这期间迪士尼也逐渐将触角伸向真人电影和纪录片领域,拍摄了《海豹岛》、《原野奇观》等片。
1955年,第一家迪士尼乐园开业,上图为华特·迪士尼
※初建娱乐王国进入50年代后迪士尼开始扩张,其首要动作即是结束寄人篱下的“委托发行”,建立了旗下发行部门博伟影业,博伟此后发行了改编自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海底两万里》、《欢乐满人间》等卖座片,后者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的好莱坞影史票房冠军,这也让迪士尼在1964年一举超越20世纪福斯和华纳兄弟,占到当年9%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迪士尼还合作NBC、ABC等电视台推出了“仙境一小时”、“米老鼠俱乐部”等一系列儿童娱乐节目。在完成把观众拉拢到影院和电视机前的任务后,以“合家欢”为特色的迪士尼又想出了一个赚钱妙招——以其动画角色为基础建立户外乐园,这也成为迪士尼后来最赚钱的业务之一。
迪士尼的业务在在二战后保持持续增长,60年代后期华特·迪士尼和罗伊·迪士尼先后离世,公司落到一批新管理者的手中。1977年《星球大战》的巨大成功刺激了所有制片厂决策者的神经,迪士尼也跟风推出了自家的科幻大片《黑洞》,这是迪士尼历史上第一部被评为PG级的影片,它也预示着迪士尼不再是米老鼠和唐老鸭了。为了深耕成人电影市场,迪士尼还专门成立了试金石影业公司,1984年推出的首部喜剧片《美人鱼》取得巨大成功。
80年代家庭录像带兴起时迪士尼又抓住了时机,《白雪公主》等动画片及电视短片上架后常销不衰,每年都能带来上亿美元的净收入。在此阶段,迪士尼主题公园的扩展计划延伸到海外,东京迪士尼乐园在1983年正式开业。在迪士尼娱乐王国逐渐扩张的过程中,原本蒸蒸日上的电影业务却出现倒退,加上管理层之间的明争暗斗及外界的恶意收购,迪士尼一时面临被肢解的危机,幸好及时得到资本支持,最终逃脱厄运。此后罗伊·迪士尼的儿子从派拉蒙挖来迈克尔·艾斯纳和杰弗里·卡岑伯格,又从华纳兄弟挖来弗兰克·威尔斯,这三人及时制作了《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小美人鱼》、《狮子王》等卖座片,迪士尼逐渐走出低谷。
收购导向性财团
迪士尼通过一系列大手笔收购(皮克斯、漫威、卢卡斯等)及横向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使其成为和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等平起平坐的大型财团企业
※收购导向性财团为了重振其真人电影,迪士尼在1993年收购了独立制片公司米拉麦克斯,在电视方面以190亿美元大手笔收购了合作多年的ABC电视网,同时又在巴黎等地开张了迪士尼乐园以及制片厂。此时的迪士尼已变成了一个横跨影视娱乐、周边产品、主题公园及度假村、电视广播网、互联网等业务的超级大财团。
1994年后迪士尼三人组解体,威尔斯死于飞机失事,卡岑伯格和艾斯纳矛盾升级后出走,与斯皮尔伯格和大卫·格芬建立了梦工厂,后迈克尔·艾斯纳因经营不力被罗伊·o·迪士尼(华特·迪士尼的侄子)为首的董事会赶出公司。2005年10月1日,作为迪士尼公司的第八任总裁,罗伯特·A·艾格接替艾斯纳出任这一娱乐传媒帝国的CEO,由此开创了“艾格新纪元”。七年间,他不仅修复了与皮克斯日趋冷淡的紧张关系,还分别斥资74亿、42.4亿以及40.5亿美元先后收购了皮克斯、漫威以及卢卡斯影业,不仅大幅扩充了迪士尼的角色经销体系,同时更巩固了其全球第一娱乐传媒帝国的领先地位。
艾格促成了迪士尼对皮克斯的收购(左起:约翰·拉塞特、史蒂夫·乔布斯、罗伯特·A·艾格以及艾德·卡姆尔)
艾格上任后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家同皮克斯濒临分手的严峻状况,最终通过谈判成功与史蒂夫·乔布斯和艾德·卡姆尔达成协议,于次年5月耗资74亿美元以全股票形式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随后乔布斯入主迪士尼董事会,成为最大的个人股东,艾德·卡姆尔出任皮克斯总裁,而原执行副总裁约翰·拉塞特则同时担负起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与迪士尼动画工作室首席创意官的重任。在延续传统手绘动画统治地位的同时,皮克斯的皈依还令迪士尼在电脑CG动画界逐渐掌握了话语权,虽然近几年面对梦工厂崛起,以及蓝天工作室等后起之秀的强力冲击,其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对于许多粉丝来说,迪士尼·皮克斯依然是心中向往的动画圣地。
2009年的最后一天,经投票通过后,迪士尼花费42.4亿美元(现金+股票)成功买下漫威娱乐。如今来看,这一在当时被认为冒险的大胆举动最终收获了令人艳羡的丰厚回报,随着步步为营式的“第一阶段”的成功建立,不仅令漫威漫改作品荣膺北美最卖座电影厂牌(50.32亿),彻底将竞争对手DC远远甩在身后,更引爆了全球漫迷、影迷对于漫威宇宙体系的狂热期待。相信年以《钢铁侠3》为首的“第二阶段”的问世,超级英雄的钱景势必不可限量——漫威已然成为了未来迪士尼另一大稳定的吸金法宝。
一晃又是三年时光,这次艾格再度出手——40.5亿美元收购卢卡斯影业。六年内三次重磅收购,迪士尼完成了从单一动画产业到跨类型全能手的华丽转变。
在迪士尼娱乐帝国里,周边产品、主题公园及度假村、电视广播网是最赚钱的业务
*编者按:以上所述史料轶闻多来自詹姆斯·B·斯图尔特所著《迪士尼战争》及维基百科等公开资料。
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卢卡斯影业
乔治·卢卡斯和他的卢卡斯影业
卢卡斯在《星球大战》拍摄现场【20世纪80年代·崛起】由于受到托尔金撰写的小说《指环王》的影响,卢卡斯决定将酝酿已久的太空史诗搬上银幕。1977年,卢卡斯影业在福克斯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推出影片《星球大战》,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电影不仅在197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摘得7项大奖,而且直接催生了电影特效历史上的传奇公司——工业光魔的崛起(1975年5月建立)。
《星球大战》掀起观影狂潮的同时,相关的玩具产品也应运而生,孩之宝公司甚至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造出足够的玩具应付市场需求而破天荒地推出了空盒的预售款。不过这大笔的版权费却和20世纪福斯毫无关系,因为当初谁也未能看出《星球大战》的潜在魅力,他们同意让卢卡斯自己保留了相关玩具产品的开发版权。《星球大战》虽然使卢卡斯名利双收,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家庭破裂的巨大的代价。加上制作该片耗费的精力实在过于巨大,他曾发誓再也不导演巨片了,而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他的制作工作上来。1980年和1983年,卢卡斯作为制作人先后推出了《星球大战2》和《星球大战3》。与此同时,他还身为编剧和制作人与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作了另一部影史经典——“夺宝奇兵”(1981年《夺宝奇兵1》、1984年《夺宝奇兵2》)。【20世纪90年代·暂停】家庭破裂带给卢卡斯巨大的阴影,而且他本人也希望暂时从《星球大战》以及《夺宝奇兵》中抽出身来。于是整个80年代后期,卢卡斯显得异常沉默,鲜有新片出炉。虽然电影上的事业基本处于暂停状态,但是此时的卢卡斯却仍在为自己的娱乐帝国悄悄拓宽版图:在旧金山设立包括音乐制作在内的电影制作公司,于1992年在ABC公司发展电视事业。
卢卡斯的复出与半退休
星战前传三部曲在全球重启星战热潮
【21世纪前10年·复出】1994年,卢卡斯再次开始撰写《星球大战前传1》的剧本“魅影危机”,将《星球大战》系列主角天行者卢克之父、天行者阿纳金的故事搬上大银幕。1999年、2002年以及2005年,他亲自执导的“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陆续上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掀起星战热潮,收获了超过25亿美元的票房。
图为《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在拼接星战里“死星”的模型
制作“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为星战文化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十年来,相当多的影视剧向“星球大战”极其创始人乔治·卢卡斯致敬。这其中有一部专为星战迷所拍摄的独立制片电影《星战迷友》,卢卡斯本人甚至还特别参加了客串。而在电视领域,知名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一众宅男更是口不离星战,手不离光剑。
卢卡斯选定凯瑟琳·肯尼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2012年·半退休】近年来,卢卡斯在执导了《星球大战前传三:西斯的复仇》之后主要担任了制片的工作,2008年的《夺宝奇兵4》以及《星球大战:克隆战争》、2009年的《星球大战电视版》都表现平平;而2012年的《红色机尾》口碑也相当一般。不过,卢卡斯仍计划将《星球大战前传一:魅影危机》转制成3D上映,后面几部的3D计划也在进行中。今年六月份,卢卡斯选定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担任卢卡斯影业联合主席,而被迪士尼收购后,凯瑟琳·肯尼迪升任卢卡斯影业总裁,公司员工将留在位于旧金山的原总部办公。乔治·卢卡斯表示:自己已经为卢卡斯影业奉献了很多年,在保证公司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前进的同时,他希望将公司以及“星球大战”系列都交给下一代电影人。工业光魔未来参与项目:《云图》(已上映)《了不起的盖茨比》《特种部队2:复仇》《惊天魔盗团》《环太平洋》《独行侠》《星际迷航之驶进黑暗》《诺亚》《变形金刚4》《侏罗纪公园4》【星球大战系列票房】(数据来源:boxofficemojo)《星球大战》全球票房:7.75亿美元《星球大战2:帝国反击战》全球票房:5.38亿美元《星球大战3:武士复仇》全球票房:4.75亿美元《星球大战前传一:魅影危机》全球票房:10.27亿美元《星球大战前传二:克隆人的进攻》全球票房:6.49亿美元《星球大战前传三:西斯的复仇》全球票房:8.48亿美元
新星战导演大猜想 能力与经验将成重要指标
新星战三部曲将由哪位导演来接手,目前仍是一个谜
尽管迪士尼刚刚宣布收购卢卡斯影业,但是业界以及影迷已经在大胆猜想《星球大战7》的导演了。鉴于“星球大战”前六部已成影史经典,因此执导功力深厚、拥有丰富大片经验的导演将成为迪士尼考虑的首选。以下是外媒综合各方因素考虑列出的有望执导新“星战三部曲”的导演名单(仅供影迷参考,具体导演以官方消息为准)。
布拉德·伯德入选理由:曾执导过《超人总动员》《美食总动员》等卖座动画片,并凭借《美食总动员》荣获奥斯卡奖。2011年,他执导真人电影《碟中谍4》,不但票房表现上佳,而且成功复苏了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的经典间谍系列片。《星球大战7》在他的手下有望再创辉煌。
代表作:《超人总动员》《美食总动员》《碟中谍4》
大卫·叶茨入选理由:忠于原作及系列影片精神,他执导的几部“哈利·波特”被看做是既忠于原著又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发挥的上乘之作,并且影片在票房以及口碑上都实现了双赢。如果叶茨接手,《星球大战7》与前作一脉相承的希望大增。
代表作:《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马修·沃恩入选理由:创意十足,善于开拓新理念、新思路,把握题材的能力一流。试想连《海扁王》这样的“山寨超级英雄”都能拍成酷炫喜感的创意之作,那么接手“星球大战”系列后将是何种景象。唯一让人担心的是:马修·沃恩喜欢在电影开拍前临时变卦,《海扁王2》和《X战警前传2》就先后被他放弃。
代表作:《海扁王》《X战警:第一战》
萨姆·门德斯入选理由:曾执导过多种题材,经验老到丰富,更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近期执导的《007:大破天幕杀机》被称为是邦德电影系列最佳,更不用说该片开画后在全球市场获得的不俗票房。
代表作:《美国丽人》《革命之路》《007:大破天幕杀机》
J·J·艾布拉姆斯入选理由:想象力丰富,善于组织、讲述故事,且成功复苏了影史上另一个媲美“星球大战”的系列——《星际迷航》。不过JJ让人担心的是:天马行空的他一旦失控,其“设大局、挖大坑”的能力有可能搞垮经典的“星战系列”。
代表作:《迷失》《碟中谍3》《星际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