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谈资]"宗师"慢工出票房 港人北上风光几何?

2013-01-10 14:32:35 来源:时光网

“内地观众和媒体现在都还是停留在香港导演北上掘金呐这种观念里,要不然就是一天到晚说我们要跟好莱坞去拼啊什么的,其实就是一个“饼”的问题,电影其实是没有分东西南北,因为要北上掘金吗?肯定不是。你们现在的思维啊,有时候太功利了,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王家卫

“我不是慢,我是仔细……”在《一代宗师》的票房内地飘红并突破2亿的今天,王家卫的这句话变得极具说服力和理直气壮起来,他坚持的电影风格和精益求精终有回报,此番付出与成绩,和港产导演赶集般来到内地市场敛钱、淘金的浮躁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回首2012年,华语电影市场疯狂发酵,从《画皮Ⅱ》到《泰囧》,内地导演的崛起连破纪录,但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香港导演接二连三的失手,冯德伦执导的《太极》两部曲、马伟豪的《河东狮吼2》、刘伟强执导的《血滴子》等作品都未能达到预期票房,香港导演北上的集体失利也成为2012年华语片的一个重要现象。

那些曾经数次刷新香港票房纪录的导演和明星们,今年纷纷的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王晶说服周润发端起枪当起了大哥,杜琪峰也再接再厉继续拍起了爱情电影《高海拔之恋Ⅱ》,刘伟强也把当年《风云》、《古惑仔》的那一套重新整合拍出了《血滴子》……但是从票房反馈来看,这些瞄准拍惯商业片的香港导演们却迷失在大市场中,

文艺片有许鞍华的《桃姐》成为全年的一抹亮色,可是在商业片当中,除了成龙搏命演出的《十二生肖》、陈嘉上一路走高的《四大名捕》(但口碑却差得一塌糊涂)以及麦庄组合的《听风者》、以及特立独行的王家卫和他的《一代宗师》赢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之外,被市场认可的港产导演之作仍是少数,香港导演们几乎集体失利,北上神州之后拍摄的合拍片,这么多年了,观众依旧不认可。

香港回归十五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也签署了九年,香港导演扬威内地商业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不接地气的香港导演该何去何从?是努力适应内地风格,还是尝试拍摄港产风味较浓的电影?在“合拍片”逐渐取代“港产片”成为未来的趋势当中,为什么香港导演北望神州,却总是败兴而归呢?或许真的像王家卫所说:“你们现在的思维啊,太功利了!”

香港导演在内地风光不再?

一、香港导演在内地风光不再?

陈可辛监制、刘伟强执导的武侠片《血滴子》在贺岁档一败涂地

1、票房号召力不及从前曾经混迹过录像厅、在影碟店租过碟的人都应该对以下对白印象深刻:“老板,这是新片吗?枪战还是喜剧?王晶的?吴宇森的?成龙的?发哥演的还是星爷?”这几乎囊括了港产片最核心的几个要素:警匪枪战、市井喜剧、双周一成。

按理说,这些从小影迷就耳熟能详的港产片款式,到了新世纪,理应更加受欢迎,于是那些老牌导演们也都按照着过去的题材去复制。例如王晶,一部讲述上海滩黑帮传奇的《大上海》,基本已经把港产黑帮类型片最吸引观众的元素全部集结:发哥拿枪、洪金宝演大哥、吴镇宇邪性演反派……可是,这部被出品方号称要拿10亿、王晶号称最少8亿的电影,首周票房也不过3000万。

也许是观众看见“王晶”这个名字就避而远之,所以不愿去看;可是陈可辛+刘伟强,还有着李宇春主演的古装动作片《血滴子》,有着《十月围城》的成功案例在前,可是《血滴子》截止目前的票房也不过6500万;可以说得上是目前香港导演里口碑最好的杜琪峰,今年的电影成绩也不如人意,由郑秀文和古天乐主演,在情人节档期打正旗号的爱情电影《高海拔之恋Ⅱ》只有2010万的票房,就难免令人大跌眼镜。

张柏芝、小沈阳主演的《河东狮吼2》市场回报虽然不错,但口碑极差

即便是一门心思吃老本,观众照样不领情。今年马伟豪再联手张柏芝拍《河东狮吼2》,男主角从古天乐换成小沈阳,再加上一个赵本山,似乎《河东狮吼2》也有着2亿的态势;但是,这部电影最终票房只有7400万,只是预计票房的三分之一;走传统路线的功夫片都只能如此窘境,冯德伦执导的、逾2亿投资的“后现代功夫片”《太极》最终两部票房只拿下2.7亿,似乎也是情理之中了。

由上可见,不管是港产功夫片、黑帮片、爱情片、喜剧片……这四种曾经风靡大陆的香港类型电影,今年都纷纷遭遇了搁浅。要说是经验不足?没有人比拍了上百部电影的王晶更有经验了;要说是口碑不佳?《夺命金》刚刚才让刘青云夺得金马影帝;要说是主演票房号召力不足?也许,当年港产片赖以成名的那些套路和招数,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内地影市里,的确是无法吸引观众了。

2012内地青年导演的崛起

一、香港导演在内地风光不再?

内地导演乌尔善执导《画皮Ⅱ》7亿的骄人战绩出乎意料

2、内地青年导演的崛起如果今年没有成龙的《十二生肖》,那么港产片导演的最高票房,则是《寒战》的2.57亿。这部警匪片由梁乐民和陆剑青两位新导演执导,处女作拿下如此优异的成绩,已经很能说明问题。老牌导演经验丰富,却不一定适用于如今的电影市场;而新导演初生牛犊不怕虎,今年的华语电影好好的给香港导演们上了一课。

首先要提的自然是《泰囧》和《画皮Ⅱ》。这两部电影总计拿下了近20亿的票房,已经等于香港导演执导电影的票房前十总和。徐峥和乌尔善,一个是处女作,一个是第二部长片,他们今年都是40岁。作为导演而言,正是一个积累完成,准备爆发的年龄。

导演李玉与范冰冰合作的《二次曝光》在市场获得良好的回报

35岁的宁浩今年以3000万投资拍出的《黄金大劫案》,即便在口碑不佳的情形下,依然拿下了1.54亿的票房;39岁的女导演李玉,今年执导的《二次曝光》也顺利的砍下了1.09亿的票房,较之去年的《观音山》成绩更加出色。

相较于今年内地导演里“三座大山”里的两位,冯小刚早先在微博上正式坦承输给了徐峥的《泰囧》,而陈凯歌《搜索》的1.76亿也只能算是不过不失,很明显,内地青年导演已经崛起了。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导演的年龄的确显得重要。

青年导演的作品接地气,观众爱看,也愿意掏钱买票支持;他们也更加懂得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你很难想象陈凯歌能放低身段去拍让观众傻乐的《泰囧》,冯小刚拍喜剧也成了《非诚勿扰2》开始老男人的“苍孙感慨”,而让张艺谋拍喜剧就成了《三枪拍案惊奇》了。

香港和内地导演各自的优势

一、香港导演在内地风光不再?

《泰囧》的成功得益于导演徐峥对内地观众口味的准确把握

3、香港和内地导演各自的优势香港导演在多年的类型片里摸索出了一套法则,这种宝贵的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商业片也有既定的模式,只要活学活用,观众照样认账。例如杜琪峰就在内地开始拍警匪片,毒品、卧底、枪战、飞车、爆炸,这些港产动作片玩转了的元素,融合成明年的警匪大戏《毒战》,就非常令人期待。

内地导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作品接地气,从2011年的爱情片《失恋33天》,到2012年的剧情片《搜索》和喜剧片《泰囧》,这些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冲高,口碑反响也很好,因为这些电影更贴近于内地观众的生活,即使电影情节是虚构和夸张的,但片中的台词和人物情感都与内地观众的生活休戚相关,紧密吸收地气,这一点是香港导演一直在努力摸索的。

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中担任全职导演,对他的票房号召力是一个考验

接下来,或许我们应该期待无厘头大师周星驰事隔五年后的新作《西游·降魔篇》,看看港产喜剧借助最新的CG特效,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对于香港导演而言,只要坚守住自己擅长的类型片,踏实拍好,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寒战》的成功,正正在于警匪片的框架和“香港警队高层”的描述,这是港产片独有的资源,内地导演不知道怎么拍,也无法拍。

香港导演面对内地市场一直在考虑如何走进来,而内地导演一直没有解决如何走出去的问题。这说明两地导演目前仍然是一个各有所长的局面,内地导演要面临市场的局限性,冯小刚的作品在港台地区就卖不动,而香港导演像林超贤的《逆战》还能在东南亚一带收入票房。

但是不管在哪里有市场,严谨的制作态度都是必须的。刘伟强拍《血滴子》,本来好好的动作片,非得加上一些没来由的隐喻和浪漫唯美的写意画面,大堆不必要的元素被塞到一部名为“血滴子”的电影里,却让本应是主角的杀人武器沦为前面五分钟的特效展示,这样一部注水的“动作”片,观众怎么能买账呢?

香港导演前路何方?

二、香港导演前路何方?

《春娇与志明》的导演彭浩翔仍然在摸索内地市场的规律

1、其本土文化与内地脱节?《泰囧》的前身是2010年文隽监制,叶伟民执导的《人在囧途》,这部由香港人监制、执导的电影,讲述的是内地人在春运过程里发生的故事,其本土化让许多观众都不敢相信是香港班底制作;一年多以后《泰囧》获得巨大成功,主演徐峥说当年在现场主导的是他自己,且不论徐峥的话是否为真,但《人在囧途》的成功,说明香港导演还是可以和内地接轨的。

《听风者》、《寒战》、《桃姐》都是融合成功的典型案例。《听风者》以麦兆辉、庄文强导演这样的港产片班底去讲述一个内地共产党破获敌特电台的谍战片,虽然在剧情细节上尚待商榷,但电影本身的气质却获得了认可。香港导演进入内地市场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的过程,麦庄导演虽不断成功,但也有《关云长》这样不甚理想的案例,彭浩翔作为青年导演也在努力成为内地商业市场的一份子。

许鞍华执导香港风味浓郁的《桃姐》同样在内地获得不俗的成绩

彭浩翔执导的《春娇与志明》把第一集的纯粹香港本土故事搬到了北京,加上了杨幂和徐峥,观众反响不如预期高,票房仅收7166万,和导演彭浩翔期待值相去较大。从《春娇与志明》的整体效果来看,仍然是香港人角度讲故事,虽然也是爱情小清新,但很难像《失恋33天》那样引起观众共鸣。王晶、杜琪峰、刘伟强等众多香港都存在着与内地文化有脱节的情况,显然他们想在票房上获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内地观众的口味。

坚持香港本地制作可是出路?

二、香港导演前路何方?

彭浩翔单纯针对香港本地市场的《低俗喜剧》大获成功

2、是否应该坚持港味创作?香港在97回归之后加上日韩冲击、金融风暴等等因素,本土市场逐渐萎缩,过去最大的外埠市场新马泰也基本失去,因此坚守本土市场显得相当困难。例如今年,年度票房冠军是《寒战》的4200万,如果只有香港市场,那这部投资高达4000万的电影显然无法收回成本。

《寒战》这样的高成本枪战片必须依靠内地市场才能实现盈利

排名第二、彭浩翔执导的《低俗喜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本土制作,这部分为三级片的电影只用了两个礼拜拍摄,成本不到1000万,主演是杜汶泽,最终收了3000万。显然,这部电影是赚钱了,但是如果要让坚守本土的制作都能赚钱,那么就只能维持几百万投资的小制作,这样长久下去,显然不是办法。也正因为如此,《寒战》才会把主要市场放在大陆,而大陆那高过香港票房六倍的2.57亿票房已经说明了一切。

坚守香港的本地制作,或许只能像杜琪峰当年的做法那样才可以延续下去:拍一部本土制作,再拍一部合拍片。《PTU》票房只有200多万,没关系,《百年好合》内地和香港加起来有5000万就可以了。如今彭浩翔也在实行这个理念,所以明年他会拍一部不在大陆上映的《香港仔》,但在大陆,他也会拍一部《撒娇的女人最好命》。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坚守香港本地制作唯一的出路。

内地市场是香港导演的未来吗?

二、香港导演前路何方?

杜琪峰北上内地拍摄枪战大片《毒战》,香港导演已经很难坚守香港一地的市场

3、内地市场真是其未来吗?其实从1997香港回归后,这个问题就已经变成一个伪命题。我们不会说内地市场是上海导演的出路,广州导演的出路,当大中国、华语地区的宏观概念之下,导演所在的城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像“港产片”这个名字,也最终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合拍片”之后,被“华语片”所取代。

2013年的香港导演还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杜琪峰的《毒战》,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麦庄的《窃听风云3》,徐的3D新作《狄仁杰前传》等等这些颇具卖相的合拍片都具备香港导演各自最擅长的类型片模式:警匪、喜剧、武侠。

也许,2012年香港导演的众多失败案例,会给未来的其他导演们更多的警醒:对于香港导演的未来而言,北望神州是必然的,在不停的磨合当中,熟悉内地的拍片规则、文化氛围,抓住观众的审美品味,立足过去的经验之上,自然会有更好的发挥,而观众,也不会辜负导演的一番心血。电影,最终还是要靠电影本身来说话。

2012年主要香港导演内地票房一览(截止:2012年12月31日)

片名导演内地票房高海拔之恋II杜琪峰2010万情谜黎妙雪2018万我老公不靠谱阮世生2380万嫁个100分男人王晶2496万夺命金杜琪峰2480万车手郑保瑞2920万男人如衣服谷德昭2987万大武当之天地密码梁柏坚3690万绣花鞋叶伟民4439万麦兜当当伴我心谢立文4820万大追捕周显扬4877万桃姐许鞍华6819万春娇与志明彭浩翔7166万河东狮吼2马伟豪7400万八星抱喜陈庆嘉/秦小珍7955万太极2英雄崛起冯德伦1.15亿逆战林超贤1.27亿太极1从零开始冯德伦1.5亿消失的子弹罗志良1.6亿大魔术师尔冬升1.68亿四大名捕陈嘉上1.97亿听风者麦兆辉/庄文强2.44亿寒战梁乐民/陆剑青2.57亿血滴子(上映中)刘伟强5000万大上海(上映中)王晶7000万十二生肖(上映中)成龙4.8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