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论]张艺谋转会事件:是谁在成全谁?

2013-05-30 08:11:04 来源:时光网

张艺谋转会了。他现在是乐视影业的签约导演及艺术总监,还成为了双方合资的一支基金的合伙人。

坊间盛传,他的签约费高达三年两亿,虽然并未得到任何当事人的承认,但不难想象,无论如何,这笔聘礼绝对是大手笔。那么,张艺谋带来了哪些嫁妆呢?

1首先,无可否认,不论你我是否情愿,张“国师”依然是中国首席电影导演,其作品的商业价值、艺术成就、社会影响力,综合而言,中国大陆影坛至今仍无出其右者,而其人其作的国际声誉,更是

冯小刚徐峥等人难以追赶的。即便早过了《英雄》时代票房榜独孤求败的阶段,但张艺谋仍然是一个稳健的高票房电影缔造者,十年来,他的作品几乎都能保证盈利。何况,老谋子手快、靠谱,行业皆知。因此,对行业新手、缺乏制片成绩的乐视来说,签下张艺谋,从纯粹的影片的投资回报层面看,毫无风险。他们确实找到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2然而,买下金鸡的代价会不会太高呢?如果张艺谋确实能够拍出卖座电影(当然,这简直是必然的),但从收支角度来算账,那笔天价转会费无疑要摊入成本,两厢核算,还是有蚀本的可能。

或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曾经传出绯闻的小马奔腾和万达影视,最终都没跟张艺谋牵手。而不算巧合的是,小马、万达和乐视,在中国的民营电影公司里,都是第二梯队的新兵,他们对张艺谋的渴望,比起“第一梯队”,显然更迫切:拿下老谋子,很容易就能跻身前列。

反过来说,其实张艺谋的选择余地也不大,至今身兼广西电影制片厂导演及名誉厂长的他,不可能也不会再转投中影上影等“体制内”。而国内实力够强的民营影企,不过区区几家,一方面张艺谋身价太高,而且论“性价比”,或许还不如冯小刚宁浩之辈,另一方面,几家民企的资本和精力,甚至也很难“养得起”两三个以上的大牌导演。

而且,从世界影坛的历史经验和现阶段中国影业的实际情况来说,“签约/驻厂导演制”其实已经落伍,如博纳和光线那样拥有大量松散合作导演的形态,才更符合现阶段的娱乐产业经济学。曾经的“新画面+张艺谋”和仍在运作的“华谊兄弟+冯小刚”,倒更像是计划经济的遗产。

不过,对乐视、万达等新军来说,这种模式依然还是上佳的解决方案,原因无他,导演人才至今是中国电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中国电影需要建立“制片人中心制”,一方面是未来的方向,另一方面看,其实大牌导演已经身兼了制片人职能,签下一个大导演,意味着拿下了一整套制片班底,从剧本资源到艺人资源,应有尽有。

3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乐视敢做、或者说做到了万达小马们没做成的事呢?

我们不能否认,“乐张联姻”,必然离不开人情、时机、缘分的发酵,目前的公开信息里,乐视向张艺谋提供非常高的自由度,更是不可忽视。但从结果来说,这次合作,非常符合乐视一贯的企业性格:概念行销,大鸣大放。

而5月28日张艺谋的签约发布会,正好出现在乐视遭遇“合作门事件”而被深交所紧急停牌的同一天——巧合得让人啧啧称奇。(“合作门”简言之就是,乐视董事长在首发会上宣布乐视TV由“超级组合——乐视、富士康、夏普、高通——打造”,但随后遭到了日本夏普公司强硬的“非合作”声明,随后又有美国高通公司的“非研发”澄清。)29日,乐视复牌,股价仅仅小幅下挫,收于44.18元——似乎张艺谋带来的好消息,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夏普带来的坏消息。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视频网站到上市创业板,再到进军影视制作发行业务,宣布要做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企业,再到推出电视机顶盒“乐视盒子”、发布“超级电视”乐视TV,乐视绝对号准了“注意力营销”时代的脉搏。尤其是两种并无太多实质技术创新的硬件设备一经推出,立即让乐视的股价一路上涨,从2012年底的十几元飙升至近期的四十多元,市值直追优酷、搜狐,被财经界誉为“妖股”。而之所以妖,相当程度上要感谢超级电视项目得到了李开复和郭台铭的支持,而现在看起来,“张艺谋加盟”似乎是乐视打出的又一张名人牌。

4张艺谋是少数几个真正能够让作品走出国门的中国导演。作为乐视子公司的乐视影业,由前光线影业掌门人、好莱坞海归派张昭领衔,一直试图成长为国际级电影企业。然而乐视参与投资的热门片《敢死队2》,由合拍无奈变进口,凸显的则是影坛后生辈的尴尬。而“张国师”在境内身份非凡,人脉深厚,海外也不乏资源和市场,今后作为企业形象大使,换来作品票房以外的收益,虽然写不进财报,可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利好,身价高一些,自然无可厚非。更何况,藉由股价飘红,资本家资助艺术家,也完全说得过去。

签约会上公布的“乐视艺谋视频基金”也是耐人寻味的产物,这只“基金”被称为是投资新导演新电影的资本,但作为金融市场里的高手,在乐视操盘之下,它显然也可能将在资本市场里纵横捭阖神出鬼没。其实,乐视在金融领域的才华,或许才是打动张艺谋的关键所在。

乐视是一个明星企业,而就像众多的明星企业一样,他高调、来势汹汹、一掷千金,赚足了吆喝,虽然你吃不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搞不清其产品究竟优秀在哪里,但你确实无法不被他的凶猛攻势所触动——这就是三十年来典型的中国企业。而选择和一个典型的中国导演携手,当然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