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劫"看独立影人
2013-10-22 20:12:30 来源:时光网
6年时间,独立制片人、编剧谢晓东做了7部电影,“总的算下来,没挣多少,也没赔钱。”
在内地,绝大多数独立电影人,一两部电影倒下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
这样的环境下,谢晓东完成了《一年到头》、《我是植物人》、《危机公关》等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算是一个成功的幸村者。现在,他还能继续折腾,做自己想做的题材,甚至开始请有名气的演员,玩“标准制作”。
今天(25日),冯远征和戴立忍主演的《大明劫》在内地公映,这是谢晓东花了2年多时间,制片、编剧的新作。讲述大明朝覆亡前夕,“民间游医”吴又可和“体制捍卫者”孙传庭的故事,片中有大场面战争的血腥杀戮、瘟疫灾荒,也有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导演王竞执导该片,他是谢晓东多年的老搭档,两人此前合作过《一年到头》、《我是植物人》、《无形杀》几部片。去年,王竞执导的影片《万箭穿心》获得不错的口碑。
《大明劫》是从独立电影,走上主流影院的一个典型案例。独立电影并非等同于艺术片,之所以称为“独立”,是因为从写剧本、找投资、拍戏、剪片,到最后上映,都是制片人和导演在掌控局势。一定程度上,他们大多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特风格,更算是“作者电影”。
谢晓东和搭档王竞从200万不到的小制作《一年到头》(2007年)起步,如今《大明劫》拿到3000多万投资,进入主流院线公映,他们怎么拿到大投资?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独立风格?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套独立电影的“生存技巧”。
独立电影人五大生存技——1.写得了剧本,找得到投资——
——2.200万起步,财务软件细做预算——
——3.3000万也精打细算,终于能用有名气的演员——
——4.学会取重舍轻,不浪费一个镜头——
——5.面向市场,找有情怀的发行商——
——Q:独立电影的好时代会到来吗?——
现实主义喜剧《一年到头》是谢晓东制片人生涯里的第一部电影
投资不到200万,2008年春节上映后,收得500多万票房
1.写得了剧本,找得到投资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四,谢晓东贸然来到史东明的办公室,寄上自己写的《一年到头》。史东明当时担任中影集团副总,负责电影项目开发,他面前堆着一大摞剧本。
史东明问:“剧本是你写的?”“是我写的。”谢晓东答。
“那你放下吧,下周二我给你消息。”谢晓东对这个回答并没太当回事情,心里想:那么一大摞剧本,他会看吗?
还没到周二,中影那边打来电话说,这个剧本他们要了,他们找人来拍。谢晓东就表示:“不行,这剧本是我要拍的,你们投资,我做制片人。”他说服对方的理由是,“这是我的剧本,我能拍好。”
就这样,中影成为《一年到头》的主投资方,谢晓东一共找到近200万资金,第一次做起了制片人。
谢晓东不是世家出身,之前学历背景跟电影也几乎没有关系。他是北大化学系高材生,毕业后赴美留学,接触了一些电影人。回国后,这个热爱摇滚乐的青年找到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的王竞,为“子曰乐队”拍了一部纪录片《爻》。
2004年,经王竞介绍,谢晓东进入电影圈做发行,接手的作品包括《上学路上》、《美丽上海》、《圣殿》等。据谢晓东说,当年“中国电影产业还处于低迷期,年产量100部左右,票房20-30亿。能看到的好电影很少。”当时最卖座的,是《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一类商业大片。
他做电影的初衷,只是因为看不到想看的电影,不如干脆自己去做。尤其是他看到,“这个行业的运动员水平都不高,他们这种水平都能做,我为什么不做?只要我比他们更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200万起步,财务软件细做预算
两人此前合作过《一年到头》《无形杀》《我是植物人》等电影
2.200万起步,用财务软件细做预算
只有两百万制作费,怎么拍出一部电影?
谢晓东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美术组、服装组、道具组……每一项预算,我都用一个企业财务软件算进去。”这些做完后,就清楚地知道,“拍摄期只有22天。镜头的数量也要严格控制。”
因为他选择的影片,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可以找朋友,托关系,蹭地儿拍摄,省去了搭景的钱。幕后团队也不能请专业人士,因为支付不起薪酬。据导演王竞回忆,当时电影作曲给的预算太少,没人愿意写。无奈之下,他找了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写了一个月,最后很多地方还缺失。后来又找人听,给提意见,再调整,没少折腾。
《一年到头》就是这么拍完了。这部关注“农民工、城里人节前回家过年”的喜剧在2008年春节期间上映,票房收入500多万,加上电视版权等收入,最后还小赚了一笔。
此后,谢晓东一直都用《一年到头》创立的模式来运作电影,也成为他能至今屹立独立电影的重要原因。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来看,虽然没挣多少,但也没赔钱,不会坏了名声,让投资人敬而远之。
3000万也精打细算,终于用得起职业演员
《大明劫》预算3000多万,但对一部历史片来说,制作成本还是显得偏低
该片请到冯远征、戴立忍等实力派加盟,王竞感叹终于可以用职业演员
3.3000万也精打细算,终于用得起职业演员
一系列小制作成功之后,到了拍摄《大明劫》,谢晓东的小打下闹开始升级,拿到了3千万投资。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作为《大明劫》的主要投资方,他们曾投资过谢晓东和王竞的《我是植物人》,算是有成功合作先例。加上王竞去年因《万箭穿心》公映,获得不少关注,更增加了投资人的信心。江苏众道影业,中央新影纪录电影制片厂也为《大明劫》注资。
拿着3000万的标准预算,照旧觉得钱不够花。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片,要有战争,要有大场面,照样资金捉襟见肘。且不算演员的片酬。影片需要搭景,孙传庭的一把道具剑的制作费是5000多;还要请德国柏林爱乐乐团作曲,小野丽莎演唱主题曲;后期CG也是韩国团队。
王竞说:“就是给个2亿也不算多,冯小刚拍《一九四二》,还不到明朝,花的钱比我们多多了。”
不过,让王竞感到欣慰的是,不管角色大小,都可以请职业演员了。以往,因为预算太少,大都是临时演员撑场,“这个对戏的影响是致命的。比如要演一个老板,找老板范儿的演员,找不来。随便找个有老板范儿的朋友,但是不会演戏,这就逼你不得不从脑袋后面去拍,或者不拍脸只拍手。很多时候,你用的技法是根据演员来调整的。整部戏下来,什么都要管,真的是身心俱疲。”
学会取重舍轻,不浪费一个镜头
王竞觉得,展现乱世的历史片,一些大场面不能少,这样才能让观众进入情境
4.学会取重舍轻,不浪费一个镜头
预算紧张,首次拍“大制作”的王竞和谢晓东发生了分歧,因为一个想要保证电影的品质,一个想省钱。
影片中的“开封之战”,制片人谢晓东就建议不要正面拍战争,只表现敌军来了,大家感觉到危机就行了。但是导演王竞坚持:“必须要有一个正面的战争,没有这个,就感觉不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危机。另外,一些场面的戏是少不了的。”毕竟战争都一笔带过虚写的话,观众不能感同身受,无法投入到电影的场景中。
这场“开封之战”的戏,一般导演“拍半个月一点都不过分”,但是王竞只有两天半就拍完了。因为资金限制,逼得王竞来想办法省钱,没有任何浪费的镜头:“如果有半个月时间,我一天拍10个镜头,最后拍了150个,但最终可能只用50个。我就想,能不能事先设计好,就拍着50多个镜头。”
进组前,王竞差不多准备了半年时间,画了详细的分镜头草稿,甚至有时候剪好模拟片,把要拍的戏在脑子里都演几遍。“到时候,大家心里都明白,几点钟该干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备用方案,没有浪费的镜头。”他说。
最终,通过各种省钱的本事,完成了这部《大明劫》。谢晓东说,“王竞拍这个片子花3000万,可能别人要花5000万。”
这直接让王竞在片场,每天都面临着选择,需要不断舍弃。不过,他自己的原则,“不能拿一个半成品给观众。比如手机拿出来没有壳,一堆零件拼在木板上打电话。只能是说,原先这个钱可以做成一个蓝水晶壳,我做成一个金属壳。在金属壳上,我做到完美。”
谢晓东认为,哪些东西必须有,哪些东西可以舍弃,是一门技术。
面向市场,找有文艺情怀的发行商
所以,谢晓东去给星美的人放片,看完后,覃宏认可《大明劫》,决定发行
5.面向市场,找有文艺情怀的发行商
在做《大明劫》前后,谢晓东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部电影?”发问者的潜台词是,当下年轻观众会对历史题材感兴趣吗?《大明劫》到底是一部文艺片还是商业片?
谢晓东的答案是,《大明劫》是历史片,也是商业片。
“在我看来,只要是面向大众的,需要回报的,都叫商业片。商业片又分两种,一种像《007》,做成一个系列,我知道它拍出来能赚钱,就按导演、编剧、明星去配置,完了营销,就是一件商品。另一种是人文色彩比较重的商业片,这种片子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市场的,他只是写他想表达的东西。”
这种题材偏冷、重艺术品质的影片,如何推向市场?常规的路子是,走国内外电影节,在全国各地试映,找名人看片发表评论,逐渐赢得口碑。这些做的差不多了之后,谢晓东找了几家发行商,谈合作,都没了下文。
后来,他找到星美影业,因为这家公司曾经支持过不少品质比较高的国产片。看完影片之后,星美老总覃宏很认可,决定出钱发行。
谢晓东认为商人分几类:“一类是浪来走浪尖,随波逐流。还有一类,是有艺术情怀和人文色彩的商人,覃宏属于这种。”
独立电影的“好时代”会到来吗?
Q:独立电影的“好时代”会到来吗?
独立电影这个概念来自美国,泛指那些非派拉蒙、环球等大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多新人作,故事原创,资金来之不易,预算低,制作人同时身兼多职,较注重艺术品质,有独立思考或独特风格……伍迪·艾伦、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史蒂文·索德伯格等都是著名的独立电影人。
在中国,谈到独立电影,多数人会想到娄烨、王小帅、张元等“第六代”导演,他们出道时拍的电影题材另类、意识先锋。除了他们,还有很多独立电影人,他们做的也是大多数观众能接受的题材,意识形态偏主流,强调普世价值观。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类独立电影人之前很少被关注。
现在,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加入了独立制片行列。除了谢晓东和王竞搭档之外,此前推出过《观音山》、《二次曝光》等片的方励和李玉组合。现在,还有天画画天等电影公司专门支持新人导演,推出过《美姐》、《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多部小成本电影。
一个独立电影的群落正在形成,但前景还模模糊糊,不甚明了。现在的独立电影人,较从前大众认知里的独立电影人,已经有很大差别。他们来自各种渠道,品味不同,目的各异,做的电影类型也十分丰富,且大都愿意面对观众和市场。
有圣丹斯电影节、米拉麦克斯公司等助推,美国独立电影在90年代曾一度繁荣。中国内地,会出现这样一个独立电影的好时代吗?独立电影人谢晓东说,“电影行业一点也不特殊。从前,我们的大街上只有奔驰、宝马、夏利、桑塔纳几种车。现在呢?什么品牌都有。电影也一样,种类会越来越丰富,观众的选择会越来越多,每个品类都会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