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 数字解读圣丹斯奇迹背后的残酷
2014-01-23 14:40:12 来源:时光网
由老牌影星罗伯特·雷德福创办的圣丹斯电影节今年刚好30年,走入“而立之年”的圣丹斯,依旧身体力行着创办之初的“原则”:广泛地吸纳全世界的新人新片,坚持低成本和独立片的两大特色。 圣丹斯乃美国独立制片业的精神支柱,许多新锐导演视其为执导主流大片的跳板,好莱坞大片厂要寻找新秀,圣丹斯也是不容错过的人力资源库。由此,在美国电影人的心中,它比欧洲三大电影节更为神圣。
或许这个社会偏爱热血故事、这个世界需要励志奇迹。几十万美元小成本影片撼动大片票房的故事,人们喜闻乐见;一个新人导演用一部电影撬开好莱坞A级制作大门的故事,更是竞相传颂。 表面看上去很美的圣丹斯,真的就是个零门槛的“电影节”么?众多奇迹背后,其实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根据Entertainment Media Partners的统计,仅以2013年12146部报名电影中,能入围电影节的仅184部,入围率为1.5%。某种程度上,抱着电影梦的美国年轻人,首先就要面对这99%的淘汰率。
入围只能说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2013年所有入围电影中,得到发行机会的只有75部。就是说,你打败了差不多99%的报名者,好不容易来到比赛场地,还必须打败60%的参赛者,才能得到院线公映机会。国内没有类似给新人导演的舞台,无法给出类比数据。说点题外的,2013年国内故事片产量638部,最终院线公映大约为230部,发行率为36%。
圣丹斯的参赛片得到发行机会不代表就能成功,好莱坞公司花大价钱来发行,电影也可能不卖座,或者在颁奖季一无所获。拍电影确实不容易,你以为投资电影的人就容易吗?独立电影每年总投资超30亿美元,最后能通过市场回收的不到2%;回报率如此之低还能年年持续,投资人追梦的勇气也值得赞赏。
电影梦很美,想圆梦很难。但是,正如同李安所言,如果需要安全、需要鼓励,那就不要碰电影。电影人前赴后继的背后,依旧是他们对电影的爱。
数字图解2010-2014圣丹斯发展及衰落
(注:以下图表根据Entertainment Media Partners汉化而成,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 大数据的背后 ▲报名圣丹斯,的确没有门槛,只要是部电影,就能报名。在这个影像易得、人人导演、全民演员的时代里,报名参加圣丹斯电影节的电影的数量也在年年攀升。
从2010年到2014年,每年报名的长片数量为3724、3812、4042、4044和4057部。短片数量则达到了6092、6467、7675、8102和8161部。看上去每年都有过万部电影参加比赛。但这个数字背后的事实却并不这么乐观。
▲ 高淘汰率的问题 ▲高报名量的背后,是残酷的低入选率。
圣丹斯的评委人数有限,电影节容量有限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报名片都值得入选。所以,这几年入选圣丹斯的影片的数量一直很稳定。
从2010年到2014年,入选的长片数量为113、118、117、119和119部,也就是说只有3%的影片能够入选。短片的情况更惨,前四年的入围数量分别为70、81、64、65、66,淘汰率达到了99.1%。
——入选就成功了吗?——
▲ 入选就成功了么? ▲很多电影人觉得,只要能入围圣丹斯,就是一种胜利。对于一些善于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的人来说,这的确是胜利了。但是从电影、电影工业和市场的角度来说,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电影拍摄出来是为了什么?肯定是为了上映,让更多的人看到的。那么发行便成了一个问题。独立制片的电影,一定要找到发行商才有意义。
那么前几年,圣丹斯参赛片的发行状况怎么样呢?按照统计,前四年得到发行机会的电影分别为12、45、73、75部,虽然数量连年在上升,但是炮灰依旧不少。得到发行的电影,占入选电影的比例分别是10.6%、38.1%、62.3%和63%。
也就是说,一部长片,要经历一场97%淘汰率的初赛,再经过一场57%淘汰率的复赛。换而言之,一部电影要击败98.7%的对手,才有获得发行的机会。
——发行多数意味着亏钱?——
▲ 发行多数意味着亏钱? ▲如果有发行公司愿意发行一部题材敏感的新人电影,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发行公司已经做好了亏钱的准备。因为从历年的数据来看,圣丹斯的电影极少有赚钱的。
而如果一部长片被好几个发行商看上,经过几轮竞价,被其中的某位发行商以高价拍得,那么这几乎意味着这个开发商必然会赔钱。虽然说购买的价码并不高,但是算上高昂的市场营销成本,想要用这些电影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拿约瑟夫·高登-莱维特的《情圣囧色夫》为例。影片在圣丹斯的售价是400万美元,这个数字虽然不高,但却只占到总成本的13%。为了在暑期档用2000张银幕发行这部电影,相对论传媒公司用掉了2500万美元。两者相加,是2900万美元。而即使有“囧瑟夫”这个招牌,影片的票房也不过2440万美元,这让相对论亏损了460万美元。
——风险都由投资商买单?——
▲ 风险都由投资商买单? ▲拍电影很难,这是很多人站在拍摄角度发出的感慨。那么投资电影就很简单了么?作为真金白银的买卖,投资电影或许比拍摄电影是一件更难的事情。
根据统计,每年圣丹斯所有长片的投资总额都在30亿美元上下,而能进入电影节的长片总成本始终稳定在9000万美元以下。换而言之,就是有97%的投资被堵在了电影节门外。
而浪费掉的人力资源,更是数以40万计。没有进入电影节,就已经输掉了一半,找不到发行商,就输掉了另一半。每年超过29亿美元的亏损额,都是由投资商买单的——这的的确确是不风险不投资的超级风投。不过,学费是一定要交的,非天才的导演,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那种不赔钱的神话,并不会发生在圣丹斯。
——竞争残酷,报名人数为何依然居高不下?——
▲ 竞争残酷,报名人数为何依然居高不下? ▲
圣丹斯是一个“开门办”的电影节。虽然举办地在美国,虽然大家都是刚刚拍电影的穷屌丝,但这并不阻碍热爱电影的年轻人从五湖四海聚集到圣丹斯,几乎每一年,都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来到这里。
更重要的是,非美国电影已经成为了圣丹斯的一支生力军。从统计数据上看,报名参加圣丹斯的非美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比例,已经几乎达到了1:1。
——圣丹斯是新人的乐园,还是屠宰场?——
▲ 圣丹斯是新人的乐园,还是屠宰场? ▲
每一年进入圣丹斯的百余部影片中,有很多都是新人的处女作。在2014年,进入圣丹斯的处女作数量达到了54部。从表面上看,这里是新人的乐园。从数据上看,这里红红火火。可是实际情况,却非常残酷。
虽然这两年,得到发行机会的影片越来越多,但是随着一些青睐数字发行的发行商的加盟,很多影片找到了买家,也没有办法走上大银幕,而是直接发行DVD或者是走向电视荧屏。而对于电影发行商和制片人而言,这些收益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他们的手上。
这几年,没有发行商还会像2005年那样,对《川流熙攘》彻夜竞标。也不会有和2006年那样的三部影片引爆银幕的热点。2006年的圣丹斯,有《阳光小美女》、《魔术师》和《感谢你抽烟》三部电影加盟,贡献了2.5亿美元的北美票房。而今年的预期值只有1.5亿美元。
票房衰败的背后,是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小众电影的市场在萎缩,萎缩到了连登陆大银幕的机会都没有的地步。
在圣丹斯,很多新人作品被买走后,只能在电视和网络上放映。得不到院线的上映,就不是一部纯粹而完整的电影。再加上竞争激烈、投资商的愈发谨慎以及电影市场的瞬息万变,所以,很多新人导演在参加过一次圣丹斯之后就选择了转业——因为电影这个游戏,并不适合所有人玩。
【相关阅读】独立佳作起跑线 2014圣丹斯值得关注的20+2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