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再续中国缘
2015-03-24 08:00:22 来源:时光网
导演吕克·贝松即将亮相第五届北京电影节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4月16日~4月23日),本届电影节将由法国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吕克·贝松担任“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他并非是第一次在中国电影节上担任主席,早在2006年,他就曾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评委会主席,是该电影节自1993年成立以来的首位非华人评委会主席。本届北影节上,还会专门开辟“吕克·贝松电影回顾展“,让中国观众能够在大银幕上一睹他那些经典作品的风采。
吕克·贝松也是中国影迷的老朋友了,早期的导演作品《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等,已经成为影迷心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吕克·贝松早年间也说过:“一生只导演10部电影。”的豪言,但近几年他也一再解释,他的意思是尽量拍出10部好电影,而不局限在这个10部这个具体数字上。总而言之,吕克·贝松坚持做导演对影迷而言就是福音。
不夸张的说,吕克·贝松是法国商业电影领域的领军式人物,他制作/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全世界电影市场屡屡能斩获不俗票房,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内地市场,目前正在上映的动作片《飓风营救3》就是他担任制片人的作品。所以,吕克·贝松和中国的电影缘分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导演作品,他监制的影片也是他和中国市场的一段缘分。尤其是今天中国市场爆发力越来越强的环境中,吕克·贝松对中国内地市场也越发重视起来。
第五届北影节吕克·贝松导演作品回顾展序号片名主演年份国别1《碧海蓝天》让-马克·巴尔1988法国/美国/意大利2《尼基塔》安娜·帕里约1990法国/意大利3《这个杀手不太冷》让·雷诺1994法国4《第五元素》布鲁斯·威利斯1997法国5《圣女贞德》米拉·乔沃维奇1999法国6《别惹我》罗伯特·德尼罗2013法国/美国
借着吕克·贝松电影回顾展即将开幕的契机,让我们一同来走进他的电影作品生涯当中,一同来回顾一下吕克·贝松和中国影迷/市场的过往交集。
吕克·贝松的电影目前的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的艺术片,以《地铁》和《碧海蓝天》为代表;二是九十年代转型时期的商业片,以《尼基塔》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代表;三是新世纪创办公司时期,编剧、执导和出品了众多卖座的影片,如《暴力街区》、《飓风营救》等。他的作品在九十年代就曾引进香港和台湾市场,但是进入内地上映主要集中在新世纪后,包括他自己执导的影片和他的欧罗巴公司出品的影片。
导演作品,21世纪才正式进入内地院线
动画电影《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吕克·贝松早期的导演作品多数没有正式引进到中国内地院线,直到2006年,他根据自己的畅销系列儿童小说、结合真人与CGI动画技术创作了同名电影《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投资达6500万欧元。影片于2007年1月被引进中国内地,是第一部进入内地上映的吕克·贝松电影,最终收获1300万元票房,位列当年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40名。
此后,《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的两部续集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在中国上映,但前者票房只有500万元,位列年度内地电影票房榜的114名,后者885万,位列115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产商业大片的兴起,一方面是好莱坞动画片的冲击,而《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风格类似好莱坞,技术却又比不上,以至于市场表现整体偏弱。
2010年6月上海电影节期间,吕克·贝松携带他的奇幻冒险片《阿黛拉的非凡冒险》举办了中国首映礼,他还在台上兴奋地跳起了舞蹈,体现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视。该片于当年8月在中国上映,收获票房5231万,位居年度票房榜的43位,可谓是打了一个小小的翻身仗。
2014年的《别惹我》尽管聚集了罗伯特·德尼罗和汤姆·李·琼斯这样的老戏骨,但因为上映时间靠后和盗版的影响,票房最终收入5700万,在当年引进片市场中算是中下水平。影片是一部综合了伙伴喜剧和黑帮电影的大杂烩,幽默元素丰富,就像他之前的动画片一样,体现出他这一时期童心未泯的心态和多样化的创作追求。《超体》内地票房过两亿
吕克·贝松在中国市场表现最好的影片无疑是2014年10月上映的《超体》,这部片是他继17年前的《第五元素》后重新回归科幻题材,以一个开发人类大脑潜力的故事,成为科幻爱好者和影迷们热议的话题,再加上由性感女神斯嘉丽·约翰逊主演,风靡一时,最终取得2.7亿元的票房,也是他首部在中国市场票房过亿的作品。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吕克·贝松导演风格的许多变化,他这一时期执导的作品主打商业类型片,涉猎动画、动作、魔幻和科幻等多个题材,但是大部分影片个人风格并不明显,缺乏他早期拍摄《这个杀手不太冷》时的那种文艺气质,再加上好莱坞同质作品的冲击,成绩并不显著。但是当他回归到处女作《最后决战》和事业巅峰《第五元素》这种科幻题材时,便能够通过独道的思维设置引起讨论,并把技术和动作完美结合,自然也就带来了票房效应。
编剧/制片作品:类型繁多,商业影响力大
2000年9月,吕克·贝松和他的电影发行伙伴皮埃尔-安·勒·博甘(Pierre-Ange Le Pogam)一起成立了欧罗巴(Europa Corp)电影公司,旨在制作和发行电影长片。在好莱坞电影攻占全球市场的环境中,欧洲传统的艺术片也遭遇重创,欧罗巴公司的成立就像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很多人觉得吕克·贝松有与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的成分,但他自己认为这是一个国家保护自己电影的一种方式。
吕克·贝松的《的士速递》系列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之后,欧罗巴公司出品了一系列优秀的商业类型片,取得了极为瞩目的票房成绩,迅速成长为欧洲最大的电影公司,的确是好莱坞的一个对手。吕克·贝松的理念是打造一条电影生物链,用大制作养小制作,为年轻天才导演提供拍摄处女作的机会,这也是公司佳作不断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吕克·贝松主要担任编剧,共有二十多部作品,形成多个系列,如萨米·纳塞利主演《的士速递》系列、杰森·斯坦森主演的《致命快递》系列、连姆·尼森主演的《飓风营救》系列、大卫·贝利主演的《暴力街区》系列等。这些影片将飞车、枪战、跑酷、动作等多个元素融合在一起,故事丰富多样,节奏紧张明快,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叙事特征和商业操作模式,所以有人称其为是在欧洲拍摄的好莱坞片。
因为是自己的公司,创作的自由度增大,吕克·贝松天马行空般地的才华也便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编剧的影片除了主打动作的都市片外,还涉及有成长励志内容的《光芒万丈》、历史片《郁金香芳芳》、异域题材的《侠盗魅影》等。不少影片是由欧罗巴公司和好莱坞公司合作拍摄,其中李连杰主演的《龙之吻》和《狼犬丹尼》都取得极好票房。而经常与吕克·贝松合作的美国编剧罗伯特·马克·卡门也是这次北京电影节的评委之一。
吕克·贝松编剧的电影在动作场面上走的是商业化视听效果的路子,但是在人物设置上一直贯穿着自己的风格,那就是外表冷酷而内心脆弱的男子与外表柔弱而内心强大的女子之间的搭配,既形成内外的强大反差,又有着性格上的互补。在这些故事中,女孩常常是男人实现自我救赎的动力。正如吕克·贝松自己所说:“我特别愿意去发掘这种所谓的弱势性别身上的优势,和所谓强势性别内心的那种脆弱,这种冲撞是很有张力的”。
欧罗巴公司出品的影片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比较迟,这主要是受政策调控的影响。从1994年《亡命天涯》开始,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10部影片,2001年加入WTO后扩展到20部。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市场,广电总局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所以,从那之后,我们才逐渐在影院中看到欧洲等其他地区的电影。《飓风营救》系列在中国知名度也颇高
2006年,吕克·贝松编剧的《侠盗魅影》和《玩命快递2》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前者获得了1000万元票房,而后者只有17万。但从此之后,这种引进的势头一直在延续,如2007年的《的士速递4》、2008年的《飓风营救》、2012年的《太空一号》《飓风营救2》、2013年的《致命黑兰》、2014年保罗·沃克主演的《暴力街区》以及目前正在上映的《飓风营救3》等。在这些影片中,《致命黑兰》收获票房5000万、《飓风营救2》1.15亿、《暴力街区》达到1.8亿,可以说票房表现越来越好。
同时,欧罗巴公司也开始与中国的电影公司进行合作。2003年4月,吕克·贝松出席了上海基美影业举办的国际影人沙龙,双方计划在3年内完成15部影片的合作,基美每年至少提供3部国产片给欧罗巴做海外发行,而欧罗巴公司的项目也将由基美参与投资发行,其中就包括去年上映的《别惹我》。
影迷最爱的吕克·贝松作品相比起吕克·贝松电影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他的作品口碑的影响力要更大,许多影迷正是被他的经典影片所迷醉,才对他产生了膜拜。这些作品往往有着引入入胜的故事叙述、触动灵魂的情感表达和启发思考的深层主题,再加上风格化的摄影画面,便散发出吕克·贝松式的独特气质。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最为影迷所喜爱的吕克·贝松的五部作品。
1、《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年
评分:9.0
故事讲述一名居住在贫民区的杀手,为了一个邻居小女孩,破坏了杀手的行为准则,导致了一连串的报复与追杀,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有网友评价说:“这不是一部动作片,而是一部充满爱和温暖的电影。”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常为人所乐道,如莱昂手上的那株盆栽,象征着他与小女孩的关系,并起到缓和激烈枪战的作用,是很多好莱坞编剧想不到的。扮演杀手的演员让·雷诺凭借此片成功打进好莱坞,而扮演小女孩的娜塔莉·波特曼当时只有13岁,如今已经是奥斯卡及金球奖的双料影后。
2、《碧海蓝天》1988年评分:8.6
《碧海蓝天》既表现了人对梦想的执着和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同时也包含了很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影片的画面极为优美,再加上动听的音乐,渲染了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尤其是人与海豚相处的情节,曾让无数影迷感动流泪。有网友说:“大海被导演拍的那么美,美到我能轻易找到这两个男人对海的答案。”而影片中大量运用的蓝色调也是吕克·贝松电影的一个标签。
3、《地铁》1985年评分:8.0
这是一部结合了浪漫色彩与现实主义的作品,片中的地下铁看似是一个流浪者的聚集场所,却有着乌托邦般的美好氛围,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在这里交错起来并永远地改变了人生轨迹。有人说《地铁》只是一个经过包装的、混乱、虚幻的梦境。但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梦。
4、《亚特兰蒂斯》1991年评分:8.0
为拍摄此片,吕克·贝松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海域,甚至还有北极极地的冰雪景观。在片中,动物是唯一的主角,它们之间的求爱、群斗、追逐等场面极大地丰富了剧情,充满趣味。而吕克·贝松通过设定几个主题来描绘“海底的一天”,如“内心”、“旋律”、“悸动”、“黑暗”、“温柔”、“爱”、“恨”等,以此来证实海底下的世界,也有和我们社会一样的组织。
5、《第五元素》1997年评分:7.9
影片耗资1亿美元,因为导演出色的掌控力而显得异彩纷呈,是一部特效与情节完美配合的电影,也让吕克·贝松走上了事业的巅峰。有影迷说:“第五元素是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目前为止,没有之一。”从今天来看,它的情节无疑有些老套,视觉效果上也不那么出众,但就是因为其奇妙的空间景观、富有个性的人物以及对动作、喜剧、科幻的杂糅,背叛了传统影片的风格,释放了导演的想象力,这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