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复当年 但依然本色
2015-08-04 08:12:23 来源:时光网
吴宇森接受专访 《太平轮》的史诗大片梦,吴宇森做了9年。但这艘大船并没有如他所梦想的顺利驶向彼岸,这部电影与这艘船本身的时代际遇一样,在今年暑期档的电影市场汪洋里,“触礁”了。 上下两部电影累积票房不达3亿,距离4亿投资回收遥远,制片人张家振坦言,“说白了,就是赔本了。”与此同时,作为掌舵者的吴宇森,也付出了他入行42年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代价,在年届七旬之际,被质疑“过时”了。 很残酷,从香港到好莱坞,直至新千年重回中国大陆,曾经的潮流创造者输给了时间。几十年征途,吴宇森积累的辉煌战绩好像瞬间归零,而他孜孜不倦讲述的真诚创作初心,也迅速被依靠吐槽传播的互联网杂音掩埋。对于媒体来说,稀松平常,这不过是又一名华语大导在新时代面前折戟沙场,对于观众来说,花样嘲讽吴宇森也变得轻而易举。而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手持双枪子弹永远发不完的小马哥,“我失去的东西我要自己拿回来”这样的狠话也早已在岁月中消弭。 《太平轮》本身在艺术创作上,无疑有着太多“隐患”,吴宇森的浪漫情结引导他将这段历史的沉重,落点于爱情的悲戚,削弱了沉甸甸的两岸记忆。而资本的掣肘和无形的压力,也或多或少伤害着艺术的完整性。 一辈子枪林弹雨,吴宇森厌倦了,他想拍一部古典优雅的电影,谈谈历史讲讲人情。用《太平轮》这样昂贵的电影造一段时代的爱情史诗,他知道有些冒险,但也未承想就真入“险境”。资本带来便利,也带来了桎梏,创作上的干涉、呈现形式上的变化,都令吴宇森本人的创作在这种拉扯与平衡中受到干扰,而最终呈现出的“吴宇森作品”也令他的“江湖地位”变得尴尬。 在接受专访时,吴宇森本人与他的制片人张家振,都对此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遗憾与认命,但对于作品本身所遭遇的口碑与票房处境,吴宇森将之视作娱乐化的市场引导,他相信年轻人始终会需要看到温暖的情义电影。 时代的无情“碾压”,张家振并不陌生,他依稀记得,吴宇森电影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难,每一次他都会坚毅地向前冲,像他电影中那些勇往直前、永远拥抱希望彼岸的英雄。 吴宇森自己的身上也依然体现着他一以贯之的执着,和坚定的骄傲。开宗立派创造潮流的老炮儿们,并没有那么容易败下阵来。他不认同为了创新而委屈求全,去拍不是自己心目中想要的电影。不为潮流所动,是吴宇森年近古稀的坚守。他告诉记者,生病康复之后,他觉得这是再得来的二次生命,面对自己,他要更加真实。 接下来,吴宇森不仅要拍摄《追捕》,再续古典双雄情结,而且还要与老友徐克合作一部叫做《本色》的武侠电影,为当年情,再度添上新鲜。 表面看起来,69岁的吴宇森已显老态,说话缓慢,常常会不自觉地警觉,“我是不是太啰嗦了?”他早已不是那个被大家唤作“法国飞”的鬼马又时髦的狮子山下港仔,也没有了快意恩仇杀出重围的英雄“火气”。 但他谈起电影时的那份激情,依然是当年那个勇于挑战自我、不惜在巅峰时刻抛下一切,翻越重洋,在好莱坞开拓出一片天地的John Woo。吴宇森本人,正如好友罗大佑与林夕为《太平轮》创作的那首歌,“穿越漩涡,不靠什么,就凭生命的嘱託,天晴雨过,再寻回,造化改变不了的你我。”
——资本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