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头脑特工队》幕后主创

2015-10-11 09:22:53 来源:时光网

导演彼特·道格特等主创在皮克斯大本营接受独家专访 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群体的生活一直是皮克斯的故事灵感来源,《玩具总动员》中的玩具、《虫虫特工队》中的昆虫、《怪兽电力公司》中的怪兽、《料理鼠王》中的老鼠……都无一例外。而他们的新片《头脑特工队》则带来了一个看似很“正常”的主人公:11岁的小女孩莱利。她的境遇也再普通不过:跟着爸爸妈妈不情愿地搬到了一个新地方。当然了,莱利只是个幌子,但她却是这个故事的触发口:导演彼特·道格特当年就是因为跟莱利一样大的女儿而产生了这部电影的灵感,在银幕上带来了这段神奇漫游,感染了全世界的观众。

当影片在中国内地上映时,早已经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无数赞誉。记者有幸亲自探访皮克斯,在《头脑特工队》诞生的大本营里采访了幕后主创团队。在我们的独家专访中,彼特·道格特再次说起了这部影片的来龙去脉:“故事的主体是莱利的五种情绪:愤怒、恐惧、忧伤、厌恶和快乐。他们以你想象不到的干预能力掌控着你的行为。他们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操作着你,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影响有多么大。这部电影就是要揭开这层神秘面纱,我想这是很神奇很有趣的主意。”

熟悉皮克斯的影迷对彼特·道格特肯定不陌生了,此前他曾经凭借《飞屋环游记》拿到过奥斯卡最佳动画,道格特提到影片,总是忍不住再说起自己的女儿。那时候他的女儿Effie刚刚进入青春期,他很好奇这个小姑娘的脑袋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转变。

皮克斯总部《头脑特工队》画廊外部“整个故事是分阶段地呈现出来的。”道格特说,“最初吸引我的只是能让情绪活起来这样的一个想法,而且每个情绪都应该有着很强烈的性格符号。但是随着我们制作的深入,我们发现:等一下,我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展示每个人都曾设想过但却从没见到过的场景。”

“梦境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会被一些歌曲洗脑,为什么有些事会忘记,有些事会被不断想起。我们想要呈现这些。接着我们想到了更多,因为我意识到情绪就决定了我们是谁,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所以这就大有深意可以挖掘了。”

彼特道格特亲解幕后“搬家的情节其实是在说我自己”

当故事主题从一个简单的“what if”变成颇具深意之后,彼特·道格特把他自身的经历也融入到影片中了。比如他的童年,“虽然是女儿给了我灵感,但是从中西部搬到西海岸这个情节,那其实是在说我自己。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爸妈搬家到了丹麦,所以我也经历过那种一下子变得谁都不熟悉的感觉。”

《头脑特工队》的制片人乔纳斯·里维拉跟我们透露道,他、道格特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一开始觉得把脑内几个小人直接按照他们的情绪命名有点太直白了。“彼特起先很担心起名字的问题,直接喊他们‘Fear’‘Anger’就像蹩脚教育片一样。我们尝试过给他们起正经名字,但是很不成功,从那之后编剧倒是解放了,再也不用考虑起名的问题了,好好讲故事就好,只要剧情够吸引人没有人会关注人物的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说教体的。”

《头脑特工队》的制片人乔纳斯·里维拉里维拉接着说:“我当时就说:不不不,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七个小矮人,我们就按照他们的性格给他们取名字,作为讲故事的人一定要条理清晰并且足够自信。”

看过影片的人都能感受到,影片情节不是成拉硬扯,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在创作五个情绪的过程中,主创们咨询了学过心理学家、科学家,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专家,以确保他们的主意是符合逻辑,并且准确无误的,至少在他们创造的小小宇宙里,要能说服观众这就是你脑子里发生的事情。

“我们是用科学给影片打下了根基,来确保这是真实可感的,是说得通的。”里维拉透露道,“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未知和无解的部分,我们只能用最有趣的方式来呈现。尽管这些元素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比如代表性格的小岛,以及核心记忆球等等,科学家们也都很认可。我们相信的确是有这样特定的记忆组合会决定你的性格。”

《头脑特工队》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真实可感”和“脑洞大开”的平衡中进行着。但创作过程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样平稳。道格特说,在叙事中任何的一个新点子新突破都会导致电影的方方面面大变样,尤其是对“脑内”的设计上。“我们的故事是什么样,基本上就决定了脑内的建筑设计是什么样,所以一旦我们修改了某一处,就得跟相关负责的同事说:‘Sorry同志们,我们又推翻重建了’。”

道格特还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们是后来才想到‘性格小岛’这个点子的,我们基本上重写了故事,用小岛的沉没来展现某部分性格处在危机边缘,比如一开始莱利是个话匣子,后来却变得沉默寡言,这在我女儿身上就发生了。我们想那一定是某座小岛倒塌了。但是决定加入这个元素之后,就意味着必须把大脑内部的构造重新设计一遍。”

“一开始我们构建的‘小岛’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一开始是把它设计得像千层蛋糕一样,从意识区慢慢沉入到潜意识区里。但总觉得不对劲,随着故事发展,我们发现这种设计不能展现出某种性格处于危机的紧迫感,所以就改变思路推翻重来。”

影片的副导演罗尼·德尔卡门在皮克斯总部接受专访影片的副导演罗尼·德尔卡门对我们说,他们一开始想尝试先把剧本大纲确认好,这样不管是角色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容易得多,“我们想要先把故事讲完,这样就能更加确信要让角色如何发展,之后由拉夫·埃格尔斯顿带领的艺术设计团队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人物。”

那么问题来了,剧本大纲什么样成了重中之重,这个故事经过了反复推敲。一开始编剧们给莱利设计了各种环境和社交上的戏剧冲突,想让这个故事尽可能的抓马。但是道格特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剧情:搬家。因为他意识到这部电影不需要制造外部主人公的冲突来强调戏剧感。

“我们觉得,外部的事故看着越小,内部的跌宕起伏可能越大。就比如我外表上在点头微笑,但实际上脑子里已经天翻地覆了。”彼特·道格特说,“这听起来才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自身的经历。我们还想要呈现长大的感觉,因为那才是会打动人心的地方。”

跟着主人公一起成长“拍摄这部电影就像养育了一个孩子”

主人公如何成长?这听起来容易,但表现得既不狗血,有得打动人心,就很难把握了。“到了最后,我们意识到不管我们如何选择,(长大)一定要是被情绪所影响的结果,所以,如果你让莱利在身体上迷路,不如在心理上迷失。我们一定要让这些小人一起做决定,他们的行动可以左右莱利的选择。”

在拍摄过程中,道格特在故事里融入了他自己的焦虑,他童年时代尝过的那种不安全感。道格特把拍摄这部电影的感觉形容为养育孩子一般:一开始他会挣扎于做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对的,但最终才意识到孩子会允许他犯错,并逐渐找到他真正需要的东西。“这部电影,跟我以往的所有作品一样,也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当你接手的时候以为自己什么都了解了,以为自己知道要讲个什么故事,但故事却反过来改变了你。我想所有参与了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这一点更加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已经在这个主题里浸泡了五年了。”

同时,副导演德尔卡门也说,这部电影的成功是一个协同作战的结果,不管是影片的概念、莱利的结局,甚至是所有情绪如何收场都是集体的智慧。“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绪的,因为他们来得快也去得快。当你该难过的时候也就会难过,大部分时间你无法掌控自己的心情。但是看这部电影你必须尝试着去了解它们,理解他们在你脑袋里做了些什么。尽管这是部动画片,但是你一旦抛开成见,就会深入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如何运转,并开始发现与情绪打交道很有意思。”

皮克斯办公楼里面的休息区,可以看到《头脑特工队》的故事板彼特·道格特表示,《头脑特工队》给孩子和成年人都上了重要的一课。不仅是说故事本身,也指他与他的团队艰苦鏖战,最终完成了电影的过程。“我想,影片的一个主题是,每个人都想要开开心心,但是世界并不总如你所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头脑中会产生这么多情绪的原因,就像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如果某种情绪毫无用处,它们肯定早就在进化中消失了。所以,我们所谓消极情绪,比如愤怒、恐惧、悲伤,它们都有特别积极的存在的意义。如果你能好好地面对与处理这些情绪,那会让你与别人的链接更加紧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