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中国电影110位导演 下篇
2015-11-12 08:09:36 来源:时光网
导语 进入到1980年代,两岸三地都迎来了电影产业的一个繁荣时期,电影市场得到了空前的活跃与拓展,中国内地著名的第五代导演就在这个时期崛起;香港导演则是拥有了一个港产片的黄金岁月,在这个时期贡献了无数佳作;台湾导演则开始逐步冲出亚洲,杨德昌、李安在日后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21世纪之后,两岸三地的电影产业遭受了电视和网络导演的冲击,一度都处于超低迷状态。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激活了内地市场,现而今的内地市场犹如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前进,良好的市场但是未能刺激文艺杰作的诞生,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110年中国电影110位导演 上篇110年中国电影110位导演 中篇
凌子风 (1917-1999)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生于北平,满族。1933年-1935年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和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学习。抗战爆发后去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大艺术学院教授戏剧。1948年调至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和瞿强合作的《中华女儿》,是新中国第一部表现抗战和在国际获奖的影片(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自由斗争奖)。之后产量惊人,作品包括《光荣人家》、《陕北牧歌》、《金银滩》、《春风吹到诺敏河》等片。《红旗谱》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文革结束恢复创作后,他的电影全部来自文学改编,1982年的《骆驼祥子》囊括了金鸡和百花奖最佳影片,成为电影生涯的又一代表作。
谢晋 (1923-2008) 第三代导演旗帜人物,作品关注大时代中的民族魂魄,影响深远。出生于浙江上虞。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于南京毕业。建国后,在长江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 1954年短片《蓝桥会》正式升为导演。1957年拍摄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片《女篮五号》成名。文革后几乎每部电影均轰动一时,获奖无数,包括 《天云山传奇》、《秋瑾》、《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等。1987年,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接纳为会员。晚期作品包括《清凉寺钟声》、《启明星》等。1997年,《鸦片战争》 投资上亿,创下当时电影投资纪录。
谢铁骊(1925-2015) 谢铁骊是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图左三)。生于江苏淮阴。1940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调到文化部电影局, 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副团长。1956年剧团划归北京电影制片厂。曾为 《林家铺子》、《红旗谱》的副导演。首部独立导演作品为1959年的《无名岛》。1963年的《早春二月》,是中国1960年代的电影艺术杰作,是谢铁骊的代表作。1970年代拍摄了一系列京剧舞台艺术片,如《智取威虎山》等。1975年拍摄《海霞》。文革后拍摄了《大河奔流》 、《包氏父子》(1983)等,依旧保持着极高的艺术水准。1988年将古典名著《红楼梦》搬上银幕,共六部八集,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丁善玺 (1936-2009) 台湾导演,最早由李翰祥导演带入行,后来去香港邵氏担任编剧,导演处女作为1969年的《虎父虎子》。一生电影产量惊人,有“超人导演”的称号。1971年为台湾“中影”拍摄的军教片《落鹰峡》,结合武侠元素于政宣电影中,夺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著名的“四大抗日巨片”中的三部,《英烈千秋》(1974)、《八百壮士》(1975)、《笕桥英烈传》(1977)都是他执导的(另一部《梅花》也是他编剧的)。其它爱国电影还包括《碧血黄花》和《旗正飘飘》。1981年的《辛亥双十》投资巨大,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2009年11月病逝。2011年获颁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吴贻弓(1938-) 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电影风格古典诗意、人物生动。出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之后到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做导演助理。1977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1980年与吴永刚合作《巴山夜雨》轰动全国;1983年《城南旧事》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之后的作品有了《少爷的磨难》、《流亡大学》、《月随人归》、《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导演之外,他也是一位电影事业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A级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并长期从事电影企业管理工作,曾任上海电影总公司总经理、上影厂厂长、上海电影局局长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丁荫楠 (1938-) 第四代导演,以人物史诗题材见长。生于天津, 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1966年毕业,分配到广东省话剧团。1973年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多部纪录片,并担任导演助理。处女作是和胡炳榴合作的《春雨潇潇》,获得文化部青年创作奖。首部独立导演作品《逆光》,真实记录了1980年代初期的巨变。1986年的《孙中山》(上、下),展现出史诗片的气度,囊括金鸡、百花、政府奖最佳影片,丁荫楠获金鸡奖最佳导演。1991年的《周恩来》是他的成熟力作,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效应,打破票房纪录。新世纪后仍有人物传记片推出,包括《邓小平》(2003)、《鲁迅》(2005)、《启功》(2015)等。
谢飞(1942-) 第四代导演标志人物,有影坛“儒将”之称。作品在写实中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并充满历史底蕴。出生于延安,父亲为中国司法先驱谢觉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曾任导演系主任及副院长。早期作品《火娃》和《向导》均与郑洞天合作导演。1980年代,《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与乌兰合导)、《本命年》均产生广泛影响。《本命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全国引发热烈讨论。1993年农村女性题材电影《香魂女》与李安《喜宴》同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95年蒙古族题材电影《黑骏马》是其风格集大成者,情感丰沛,优美抒情。
王童(1942-) 当代台湾重要导演之一,以表现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情感变迁为特色,影像细腻大气,服装化妆美术尤为出色。生于安徽,8岁跟随家人到台湾。196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美术科,后进入台湾“中影”担任美术师, 4度获得金马奖最佳美术及服装设计奖。1987年至1992年,《香蕉天堂》、《稻草人》和《无言的山丘》连接起来成为“台湾近代史三部曲”。新世纪后的《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获得金马奖最佳动画片奖。并在蛰伏十年后和大陆合作拍摄了台湾老兵题材的《对风说爱你》。王童成为获得金马奖次数最多的人之一,包括三次最佳影片和两次最佳导演。
吴宇森(1946-) 1946年出生于广州。1969年进入香港国泰影业任场记,1971年进入邵氏,成为张彻的助理导演。1973年在嘉禾影业推出导演处女作《铁汉柔情》。1983年加入新艺城影业并到台湾拍片。1986年回到香港拍摄的《英雄本色》,树立了吴氏暴力美学风格。1990年自组吴宇森电影制作公司,制作包括《纵横四海》、《喋血街头》等卖座片。1993年赴好莱坞发展,《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片均获成功。2004年获得香港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2007年后回归华语电影,执导场面浩大的古装巨制《赤壁》和战争大片《太平轮》。2010年获得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方育平 (1947-) 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导演。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物理系。1971年赴美学习影视制作。返港后进入香港电台电视部,作品《狮子山下》成为香港一代人的记忆。1981年处女作《父子情》,以后朴实的情感打动观众,获得首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1983年《半边人》,再获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并入围柏林电影节。该片拍摄真人真事,采用现场同步录音,生活气息浓郁,后来被评为香港八十年代十大名片。1986年执导《美国心》,方育平第三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1997年《一生一台戏》在福建取景,讲述一个歌仔戏剧团在时代变化中的故事。之后从事纪录片拍摄等工作。
麦当雄(1949-) 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自创立麦当雄制片公司,监制作品包括其徒弟黎大炜导演的《靓妹仔》等。 1984年,麦当雄推出第一部导演作品《省港旗兵》,该片以轰动一时的“大圈仔”抢劫杀人真实事件为蓝本,以处女作之姿拿到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该片是香港电影“新浪潮”最重要的作品,也被公认是最为经典的警匪题材港片之一。1986年与黎大炜联合导演女性题材的《尽诉心中情》。之后麦当雄再无导演作品,多与萧若元合作编写剧本,如《跛豪》等片,票房不俗。1992年编剧和监制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失利后退隐。 1997年复出编剧《黑金》失利后再度完全退出电影界。
张艺谋 (1950-) 生于西安,“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1968年至1978年在陕西务农和当工人。1978年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破格录取,1982年进入广西电影制片厂。1987年,导演处女作《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导演首次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之后的两次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英雄》三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两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影片,三次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2002年的《英雄》掀起了华语大片拍摄潮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等片接连刷新票房纪录。 2013年拍摄文艺片《归来》再获好评。
章国明 (1951-) 香港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生于香港,原籍浙江。中学时曾经获得实验电影比赛奖项。最早为香港各电视台拍摄宣传片和担纲编导。1979年离开无线电视台,拍摄处女作《点指兵兵》,一部节奏爽快的警匪片。1981年,执导香港电影新浪潮重要作品《边缘人》,引发香港社会讨论热潮。该片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张键)和最佳男主男奖(艾迪)。1983年,执导邵氏投资千万的科幻喜剧大片《星际钝胎》,钟楚红主演,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拍摄技术拍摄,但公映后口碑票房双输。之后章国明开始逐渐转向电影技术和广告行业,仅拍摄过《皇家大贼》、《点指贼贼》几部小规模制作影片。
陈凯歌 (1952—)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生于北京,福建长乐人,父亲为著名导演陈怀皑。1974年从军队复员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毕业,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84年,处女作《黄土地》一鸣惊人,成为第五代的重要开山之作,对中国当代电影影响深远。1987—1990年到美国进修。1993年,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为迄今唯一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华人导演。作品先后五次入围戛纳,一次入围柏林。2002年凭《和你在一起》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被第47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其他代表作包括:《大阅兵》、《孩子王》、《赵氏孤儿》等。
张艾嘉(1953-) 出生于台湾。12岁时去美国念书,1969年回台湾,曾是红极一时的影星、歌手。1978年,屠中训在导演《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后改名《旧时不须记》)时意外过世,张艾嘉接下导筒,该片成为她的导演处女作。1981年为台视制作《十一个女人》系列,召集杨德昌、柯一正等人,成为台湾“新电影”的最早推手。她的作品很多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如《最爱》、《黄色故事》、《莎莎嘉嘉站起来》。之后的导演作品力捧新人,如《少女小渔》 、《心动》等。 2004年《20 30 40》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8年执导《我们这一家》,获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2013年任金马奖主席。2015年推出导演新作《念念》。
李安 (1954-) 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华人导演。出生于台湾屏东,祖籍江西德安。1975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电影系。1978年赴美留学。1991年因获剧本奖回台湾拍摄《推手》。1993年《喜宴》擒得柏林金熊奖,一举成名。1994年《饮食男女》再获成功。首次执导好莱坞电影《理智与情感》即再获金熊奖,并陆续拍摄《冰风暴》等片。2000年执导华语武侠片《卧虎藏龙》,让华语片第一次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2年执导《绿巨人》。2005年《断背山》,获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07年《色·戒》再夺得威尼斯金狮奖。2012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再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黄建新(1954-) “第五代”中少有的关注城市题材的导演。生于西安,祖籍河北。1970年参军,1975年到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之后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1983年到北京电影学院锦绣。1986年首部电影《黑炮事件》颇具实验性,轰动业界。1988年拍摄《轮回》。1992年开始拍摄都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1992)、《背靠背,脸对脸》(1994)、《红灯停,绿灯行》(1996),获奖无数。1994年的《五魁》为较早的两岸合拍片,获鹿特丹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2009年和2011年与韩三平合作,拍摄明星客串创下纪录的《建国伟业》和《建党伟业》,让主旋律影片取得极大的票房成功。
杜琪峰(1955-) 最具香港味道与情怀的导演,以黑帮、警匪、悬疑等类型片著称。1972年进入无线电视台。1980年拍摄处女作《碧水寒山夺命金》。1986年执导《开心鬼3》等喜剧电影大卖。1992年《审死官》接近5000万,打破票房记录。1990年代初期拍摄《东方三侠》等奇幻武侠片及《天若有情》等战争文艺片。1996年,与韦家辉、游乃海等人合组银河映像,尝试作者电影与商业片的结合。新世纪后,作品多在国际电影节亮相。2005年的《黑社会》及《黑社会之以和为贵》成为黑帮题材电影经典。他共获得三次金像奖最佳导演和三次金马奖最佳导演,是获得金马奖最多的三位导演之一。
林岭东(1955-) 以动作片见长的香港导演。1973年进入无线电视台艺员培训班,后担任电视台制片。1978年赴加拿大约克大学学习电影制片。1982年回港与曾志伟、刘家良联合导演《最佳拍档》。同年执导《阴阳错》,均非常卖座。之后拍摄商业爱情片,如《爱神一号》、《君子好逑》等。1987年《龙虎风云》和《监狱风云》同时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龙虎风云》获奖。1997年警匪片《高度戒备》推出新颖的心理战模式,再获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1999年《目露凶光》同时获得金像奖和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2007年,与徐克、杜琪峰合作《铁三角》,林岭东负责中段。2014年,休息七年再度出山拍摄《谜城》。
关锦鹏 (1957-) 生于香港,以擅长拍摄女性题材文艺片著称。1976年进入无线电视台培训班,并担任助理导演。1985年处女作《女人心》即获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1980年代末期迎来事业巅峰期,1988年的《胭脂扣》斩获金像奖七大奖项。1989年的《三个女人的故事》爆冷拿下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八项大奖。1991年的《阮玲玉》,让张曼玉蜕变为演技派演员,成为金马、金像、柏林三料影后。19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期是其创作数量高峰期,作品包括《红玫瑰白玫瑰》(1994)、《蓝宇》(2000)等。期间还拍摄了数量可观的纪录片。20世纪后导演作品仅有《长恨歌》和《用心跳》,角色专为影视策划、监制和新人培养等。
尔冬升(1957-) 香港导演,以风格多样和让演员成功转型著称。出身演艺世家。早年进入邵氏成为知名演员。1986年导演处女作《癫佬正传》,受到业界好评。之后的《人民英雄》和《再见王老五》尝试警匪和喜剧片。1993年《新不了情》造成轰动,票房超过3000万港币,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6项奖项,成为港片之经典。2003年后风格走向写实,如帮张柏芝拿到影后的《忘不了》及《旺角黑夜》,后者让他第二次获得金像奖最佳导演和编剧。2005年后的《早熟》、《千杯不醉》、《新宿事件》等题材更加多样化。2007年反毒题材的《门徒》引发话题讨论。2015年,讲述横店群众演员真实故事的《我是路人甲》上映。
王家卫(1958-) 极具个性、自成一派的香港导演。出生于上海,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美术设计系。1981年进入无线电视台。1982年开始涉足电影编剧。1988年导演处女作《旺角卡门》,引起业界关注。1990年的《阿飞正传》,获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奖等5项大奖,同时在金马奖和亚太影展获得最佳导演奖。1994年凭《重庆森林》再获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1997年《春光乍泄》成为第一位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2000年《花样年华》成为华语电影经典。2006年担纲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2013年拍摄的《一代宗师》,共获得金像奖12项大奖,创下历史纪录。
冯小刚 (1958-) 生于北京,一度是内地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从部队转业后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1983年担任电影《生死树》美术助理,后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美术设计。1990年首部电影《遭遇激情》与郑晓龙联合编导,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1992年与郑晓龙合写电影剧本《大撒把》,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提名。1994年独立拍摄首部电影《永失我爱》。1997年开始,首开内地贺岁片先河,成为高票房电影的保证,包括《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等,是内地第一个总票房超10亿的导演。贺岁片之外也尝试各种电影形态,包括战争片《集结号》等,三次获得百花奖最佳导演。。
陈果 (1959-) 香港独立电影导演代表人物,作品多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生于广东,十岁到香港。198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曾任《天长地久》、《虎度门》等片副导演。1985年与洪金宝联合执导成龙电影《龙的心》。1993.年导演处女作《大闹广昌隆》受到瞩目。1997年,用电影公司废弃的8万英尺电影胶片和五十万元港币,拍摄了《香港制造》,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与1998年《去年的烟火特别多》、1999年《细路祥》共同组成“陈果三部曲”。2000年《榴莲飘飘》也得好评。2009年拍摄首部西片《不许向上看》。2014年,睽违香港影坛十年之久的陈果推出了《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刘伟强 (1960-) 摄影师出身的香港导演。1980年进入邵氏,1985年担任摄影师。1990年导演处女作《朋党》,之后每年都有导演作品推出。1995年与文隽、王晶合作,导演“古惑仔”系列电影大受欢迎。1998年,将《风云》、《中华英雄》等漫画搬上银幕,在华人导演中最早将电脑特效引入电影。2002年自组“基本映画”。 2002-2004年,三部《无间道》口碑与票房双赢,代表着港片的一个高峰。《无间道》获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也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2005年,拍摄赛车电影《头文字D》。2007年,《伤城》获得金像奖最佳摄影。当年首次执导好莱坞电影《羊群》。 2009后接连与内地合作,拍摄《游龙戏凤》等片。
陈可辛 (1962-) 他以人文情怀的商业文艺片见长,也是“北上“最成功的香港导演。出生于香港,后移居泰国,1983年返港。1991年执导《双城故事》获得好评。之后和一群电影人自组UFO制作公司,其间作品《风尘三侠》、《金枝玉叶》等都口碑不俗。1997年,《甜蜜蜜》迎来事业高峰,成为华语爱情电影经典。1998年赴好莱坞执导《情书》。2000年成立“Applause Pictures”公司,开始了与亚洲各地电影人的合作。2005年在内地的首部电影《如果•爱》获奖无数。2007年,与叶伟民合作的《投名状》再度成为金像和金马双料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和2014年《亲爱的》均相当接内地“地气“。
周星驰 (1962-) 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出生于香港,1983年成为无线电视台艺员。1990年主演电影《赌圣》开始,成为香港最具票房保证的电影明星。1996年,分别与李力持和谷德昭合作《食神》和《大内密探零零发》。1999年,与李力持联合导演的《喜剧之王》夺得香港票房冠军,该片为周星驰半自传性质,带着他本人的人生感悟。2001年,首次独立导演的《少林足球》,打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并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杰出青年导演等7个奖项。2004年《功夫》再破票房纪录,获得金像和金马最佳剧情片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周星驰也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2013年,首次完全退居幕后执导《西游降魔篇》。
娄烨 (1965-)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校并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198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9年毕业后从事广告、纪录短片等的编导制作工作。1993年长片处女作《周末情人》完成,该片1996年获德国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最佳导演奖”。1995年《危情少女》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提名。1999年《苏州河》获得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等多个国际奖项。2006年《颐和园》违规参加戛纳电影节,被禁拍电影五年。2014年《推拿》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该片摄影获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该片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
姜文 (1963-) 中国大陆著名演员、电影导演。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毕业并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电影《芙蓉镇》、《红高粱》、《本命年》等,成为中国重要的实力男演员。1995年,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映,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度“全球十大最佳电影”第一名。1998年,执导《鬼子来了》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但因为题材原因未能公映。该片之后姜文回归演员,十年之后再执导筒,拍摄了带魔幻色彩的《太阳照常升起》。2010年,联合周润发、葛优两大男演员,自导自演《让子弹飞》,成为当年度票房冠军,获奖无数,好评如潮。2014年执导电影《一步之遥》上映。
王小帅 (1966-)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出生于上海,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1年分配到福建电影制片厂。1994年自费拍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被BBC选为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百部最佳影片之一。1995年《极度寒冷》,参加多个国际电影节,获意大利雷米尼青年大奖。1996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扁担·姑娘》,1999年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栏目单元。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2010年《日照重庆》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导演”奖 。2012年《我11》入围多伦多电影节 。2014年《闯入者》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
刁亦男 (1968-) 生于西安,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大陆学院派导演,题材关注中国当下普通人的人性与情感纠葛,叙事冷静精巧,艺术与商业拿捏平衡。曾在戏剧界有令人瞩目的作品,是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进入以编剧身份进入电影圈,曾参与《爱情麻辣烫》、《洗澡》等片的编剧。2002年主演电影《明日天涯》(导演:余力为)。2003年自编自导处女作电影《制服》。2007年《夜车》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瞩目”竞赛单元,并获得华沙国际电影节新导演和新电影奖,该片在欧洲很受欢迎,商业放映也获得佳绩。2013年,自编自导《白日烟火》,夺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廖凡)。
魏德圣(1968-) 台湾电影导演。出生于台南,远东工专电机科毕业,1993年进入杨德昌电影工作室担任助理。1996年任杨德昌《麻将》副导演。之后开始独立拍摄短片作品并撰写剧本。 1997年偶然受邱若龙漫画《雾社事件》启发,撰写电影剧本《赛德克·巴莱》,内容表现日据时代,台湾原住民赛德克人反抗日本统治的故事,2000年完成。2003年花费200万新台币拍了5分钟《赛德克·巴莱》预告片,未吸引到投资。2008年《海角七号》掀起一股“海角”观影狂潮,最终票房5.3亿新台币。2009年再度启动《赛德克·巴莱》项目,2011年最终以上部《太阳旗》和下部《彩虹桥》分拆上映,总票房接近8亿新台币。
贾樟柯 (1970-) “第六代”导演重要人物之一。出生于山西汾阳,1993年,第三次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成为文学系旁听生,1997年毕业。 1995年起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任教,当年的短片《小山回家》获得香港映像节大奖。1997年,长片处女作《小武》一鸣惊人,2000年的《站台》成为首个第六代导演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电影。2006年与纪录片《东》套拍的《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7年担任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评委会主席。2008年《24城记》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3年,电影《天注定》因故未能公映。2015年《山河故人》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陆川(1971-) 出生于新疆,五岁到北京生活。1995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编导的处女作《寻枪》让他声名鹊起。该片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2004年的《可可西里》,讲述巡山队员与盗猎者搏斗的悲壮故事。该片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和最佳导演奖,金鸡奖最佳影片,金马奖最佳影片,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东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奖项。2009年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南京!南京!》,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和争议。2012年,第四部作品为古装片《王的盛宴》。2015年,转型之作《九层妖塔》上映,之后成为陆川最卖座的电影。
宁浩 (1977-) 出生于山西,是青年导演中极具票房号召力的一位。199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作品《星期四,星期三》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中国大学生电影数码媒体竞赛银奖。 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同年,执导《香火》入选多个国际电影节。2004年《绿草地》入选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2006年喜剧片《疯狂的石头》获得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现象级电影。2009年《疯狂的赛车》上映,票房破亿。2009年拍摄《无人区》,该片历经数次修改于2013年上映,并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4年片《心花路放》上映,票房高达11.52亿。
结束语 110年的电影历史似乎很快就梳理过去了,但是真正做过某一个阶段的人物才会真正体会到这里的艰辛。110位导演只是一个代表,真正为中国电影做出贡献的人物可能难以计数,我们只是希望借此机会让大家大概了解一下过往的历史和人物。中国电影走过漫长曲折的110年,重量级导演绝不是这一系列策划能够涵盖的。110年是一段历史,110位导演也书写光影历史中的一段段记忆。更多、更全面的历史和人物,仍然需要大部头史书来完成。110年已经过去,新的历史也在一笔笔地书写中。110年中国电影110位导演 上篇110年中国电影110位导演 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