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产喜剧总结

2016-01-22 08:17:00 来源:时光网

2015年无疑是国产喜剧大年,全年票房前六的国产电影中,五部是喜剧。仅计算年度票房前十的国产喜剧,总票房就将近102亿(计入2016年部分),在2015年内地票房中占比超20%。按照2015年全国平均票价35元计算,这10部电影就动员了全国2.9亿人次走进影院。

在漆黑的电影放映厅里,笑,似乎从未被这么“渴望”过。

喜剧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应该不会让太多人感到意外,在电影工业整体远远落后于好莱坞的背景下,喜剧是对抗好莱坞高概念、幻想类大片最有力的武器。毕竟好莱坞特效再逼真,对于中国人的笑点,他们始终摸不准。另外,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以及可能出现的高回报,也让制片方们趋之若鹜,大大小小的喜剧电影几乎全年不断货地出现在影院的排片表上。

当然,国产喜剧崛起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观众爱看。

电影可以是一门艺术,但多数时候它是最易被接受(电影票价不贵,欣赏门槛不高)的大众娱乐方式。娱乐可以有很多指向,电影院中的喜怒哀乐都是情感的宣泄,只是在当下的中国,“喜”是观众的首选。

尽管2015年内地城市影院观众人次有12.6亿,但大多数人仍一年也难得几次走进影院。通常的观点认为,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烦恼,偶尔买一张电影票,“哈哈一笑不是很好吗?”

2015年已经过去,我们曾经为哪些电影笑过呢?不管是大笑、冷笑,还是苦笑。

票房独领风骚

2015国产喜剧(以影片所属主要类型为准)票房前十,数据截至2016年1月21日

10部卖座喜剧 贡献99亿票房2015年内地正式首映的电影中,票房过亿的有80部(2014年12月31日首映的《十万个冷笑话》不包括在内),其中国产片47部,总票房约253亿。

在这47部国产电影中,票房前十的喜剧总票房就高达近102亿,在破亿国产电影中占比40%。喜剧电影当之无愧地成为2015年国产电影中最卖座的电影类型。

5部国产片破10亿 4部都是喜剧

2015票房前十的国产喜剧中,4部票房都突破了10亿。要知道,2015年一共只有5部票房10亿以上的国产电影,除《寻龙诀》外,《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全都可以划归喜剧类型。喜剧,不知不觉间已经占领了国产商业电影的上层建筑。

另外6部“前十”喜剧中,《澳门风云2》(9.75亿)是准10亿选手;《恶棍天使》和《唐人街探案》分别突破6亿和7亿;《滚蛋吧!肿瘤君》超过5亿;《横冲直撞好莱坞》和《万万没想到》的票房也都在3亿以上。

几部喜剧电影的高票房,一方面说明喜剧类型在中国有着强大的观众缘;另一方面也展露了国产喜剧电影中“两极分化”的格局——“搞笑”在很多人眼中并不高级,但观众的笑点也并不是谁都摸得着(虽然拿了高票房的喜剧也未必就摸着了)。喜剧大红大紫的背后是大批默默无闻的炮灰。

10部喜剧片 5个重要档期夺冠2015年,喜剧电影对内地电影市场的统治还表现在在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大爆发上。元旦档、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几乎每个重要档期都少不了国产喜剧电影的身影,而且大多数时候绝非打酱油。

《澳门风云2》,春节档票房亚军;《捉妖记》,暑期档票房冠军;《煎饼侠》,暑期档票房亚军;《港囧》,中秋档票房冠军,国庆档票房亚军;《夏洛特烦恼》,国庆档票房冠军;《恶棍天使》,圣诞档票房冠军;《唐人街探案》,2016元旦档票房冠军……假期看喜剧,在2015年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6个月度冠军 5个花落喜剧片2015年,在月度票房的争夺上,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平分秋色,分别拿下6个月度冠军。喜剧做为国产电影的生力军,毫不客气地包揽了2月、7月、8月、9月、10月5个月度冠军。可以说,没有喜剧片,国产电影很难在好莱坞的强势猛攻下守住阵地。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片票房夺冠的这几个月份大多进口片稀缺。当没有进口片可看时,喜剧算得上观众在国产电影中的首选类型。

跨界新导演发力

逗你笑的 大多是中年人近年来,国产电影导演的门槛在降低,很多年轻导演都开始涉足电影行业。对于笑点必须紧随时代步伐的喜剧电影,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年轻导演少说也应该撑起半边天了吧”,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2015票房前十的10部国产喜剧中,《夏洛特烦恼》、《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万万没想到》四部电影的导演是80后(闫非、彭大魔、大鹏、易小星、韩延),2015国产喜剧的大旗仍牢牢把持在70后(徐峥、邓超、陈思诚)、60后(许诚毅),甚至50后(王晶)的手里。

2015年,票房前十的国产喜剧的平均年龄是39岁(《横冲直撞好莱坞》的导演蒂姆·肯德尔未计算在内),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换句话说,2015年在大银幕上变着法逗中国观众笑的,大多是中年人。

喜剧有赚 八方支援国产电影导演门槛降低的一大表现是,在整个大的文化产业里,只要稍稍混出些名堂的人都开始摩拳擦掌,尝试着拿起导筒在大银幕上一试身手。2015年,表演界、主持界、网剧界、戏剧界等各界人才纷纷跨界支援电影导演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选择了喜剧。

《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唐人街探案》、《恶棍天使》、《万万没想到》,票房前十国产电影,6部导演来自跨界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跨界人才贡献的作品给中国喜剧界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当然,有些跨界导演的电影也遭到了恶评,“这也叫电影?”

电影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娱乐产业之一,大家都梦想着成为导演这并不奇怪,问题是资本为什么在难以计数的候选者中选择了这些“跨界”导演呢?答案可能在于近年已经被说烂了的IP,或者更直白点,这些跨界导演可以约等于票房保障。

《恶棍天使》发布会如果你拍了一部像《万万没想到》或《煎饼侠》这么火的网剧,也有可能有人找你去拍电影,因为网剧的粉丝可以转化为电影的观众;如果你花了好多年在小剧场里打磨出了一个“观众看了肯定会笑”的剧本,也会有人找你做导演,喜剧嘛;如果你是个著名演员,能随时请来一大堆明星客串,随便发条微博就有好几万的评论;如果你老婆也恰好是个明星,甚至“电视剧女王”之类的人物,只要你愿意,请你做导演的人绝对大有人在。这时你自己就是个IP,你拍出的电影不见得比别人的好,但看得人肯定多。对于资本,这不就够了吗?

处女作大卖 第二部作品也不坑跨界新导演始终是不被看好的一个群体。无论他们的电影票房多高,人气多旺,很多人都把他们的成功看作一个偶然现象。像上文提到的,他们能有电影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IP在电影上映前就帮他们圈定了可观的票房。靠导演功力赢得观众?很多人要笑了。

所以,是否在昙花一现后这些跨界导演新星们就要陨落了?

2015年,依然有很多跨界新导演交出他们的处女作,但也有一些跨界“老”导演已经拍出了第二部作品,比如说徐峥、陈思诚、邓超,从票房上看,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并不坑。

2012年,《泰囧》票房12.68亿;2015年,《港囧》票房16.13亿。2014年,《北京爱情故事》票房4.06亿;2015年,《唐人街探案》票房7.54亿。2014年,《分手大师》票房6.65亿;2015年,《恶棍天使》票房6.49亿。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中国电影得奖无数的专业的资深的“老炮儿”导演们的成绩单:张艺谋最高票房5.92亿(《金陵十三钗》);陈凯歌最高票房4亿(《道士下山》);冯小刚最高票房7.14亿(《私人订制》);姜文最高票房6.37亿(《让子弹飞》)。

所以,未来中国观众还将看到大批跨界导演们的作品,尤其是喜剧。

新一代国民喜剧偶像崛起2015年的国产喜剧,从内容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电影人们依然在不遗余力地讲述小人物的故事,这是喜剧的传统,不仅因为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为故事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也因为小人物构成了观众的主体,小人物喜剧最能“接地气”(这个词被滥用的程度甚至超过“IP”)。

在喜剧里演好了小人物,在生活中往往能变成大人物。周星驰、葛优等曾经的老一辈“国民喜剧偶像”因退居幕后或产量降低正成为历史,新一代的国民喜剧偶像正在崛起。如今提起国产喜剧,观众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黄渤、徐峥、王宝强,经过2015年,这个名单可能还要加上大鹏、沈腾、邓超、白客……若轮单打独斗,小一辈可能还没有挑战前辈的实力,但他们也正在迅速打造自己的品牌,更新换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单论票房,目前国产喜剧的头号招牌可能就是徐峥的“囧”系列了。2012年《泰囧》在票房上大杀四方时,很多人都怀疑徐峥的实力,将《泰囧》的爆发归结为时代更迭时的无意之选;也有人断言离开了黄渤和王宝强,徐峥自己绝对玩不转。《港囧》的更上一层楼虽然同样伴随着不少唱衰之声,但已经成功将囧系列上升到品牌的高度;而且徐峥成功做到了品牌的私有化——如果《某囧》一定要和某个人挂钩,那这个人只有徐峥自己。徐峥在“囧”系列中塑造的焦虑、倒霉的中年中产男的形象也成功圈定了自己的市场,这在大多数国产喜剧都主打“屌丝主角”的今天显得相当刺眼。

同样打响品牌的还有“屌丝男士”大鹏和“王大锤”白客,以及演什么骨子里都是“傻根”的王宝强,虽然他们的作品卖座程度不一,但无疑相当一部分观众已经把他们看作了喜剧的标签。当然,已经导演过两部喜剧电影的邓超也已成功固化了自己的银幕形象,并很可能成为中国“屎尿屁”电影的开拓者。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位的银幕形象无一不是为“屌丝”代言,区别只是有的是城市屌丝,有的是小镇屌丝,有的是乡土屌丝。在他们的电影里,屌丝不再仅是“穷矮挫”这么简单(《煎饼侠》里大鹏可是明星啊,邓超也曾经靠颜吃过饭啊,但在银幕上,他们就是屌丝),很多时候,屌丝已经上升为角色的一种心态。

各种类型都被收入喜剧后宫拍好一个单纯的喜剧实在太难了。同样是舒淇,每部片子里都很养眼;同一只霸王龙,反复观摩依然震撼;同一个笑话,千万不要讲第二遍。

在喜剧需求旺盛又产能不足的情况下,把喜剧和别的电影类型嫁接是2015国产喜剧的一个大趋势。既然不能让观众笑满90分钟,那就穿插点魔幻、科幻、悬疑、爱情之类的元素,总之尽量别让观众在两个笑话的间隙无聊到拿出手机打游戏就成。

除了喜剧,在中国最卖座的无疑就数视效大片了。过去这一类型的电影常年被进口大片把持,近年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进步,中国人也有了自己的视效大片。《捉妖记》就是喜剧和魔幻类型嫁接的产物。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捉妖记》肯定不如《夏洛特烦恼》好笑,也不如《寻龙诀》这种偏写实类的视效大片更具视觉冲击力,但类型嫁接之后,《捉妖记》登上了内地影史冠军的宝座(票房注水的事暂且不提)。

基于同一个出发点,《万万没想到》引入“西游”的故事,同时看过网剧和电影的观众应该会惊讶于特效水平竟然升级这么多。《唐人街探案》将喜剧与侦探片结合,喜剧外衣下实际是一个本格推理的故事。《前任攻略2:备胎反击战》把喜剧和爱情混搭,形式虽然古老,但十分奏效。《不可思异》将喜剧和科幻结合,几年前刘镇伟曾在这种形式上做过很多尝试,效果不甚理想,除了特效水平有限,国内缺乏科幻传统是个非常大的制约,不过好歹也拿到了1亿加的票房。

在国产喜剧将各种电影类型发展为自己的后宫的同时,喜剧作为一种电影元素也正在被滥用。如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如果没有点喜剧元素,导演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这是商业片。

口碑与票房不成比例叫“喜剧”却不好笑浏览一下2015几部票房突出的国产喜剧在的评分,似乎有些对不起它们动辄多少多少亿的票房。看的人多和看了觉得好看的人多是两码事,看了觉得好看的人多和看了觉得好的人多也是两码事。

单看2015票房前十的国产喜剧,在评分最高的是《夏洛特烦恼》,7.7分。同样评分超过7分的还有《捉妖记》(7.2分)、《唐人街探案》(7.2分)和《滚蛋吧!肿瘤君》(7.3分)。其余的几部喜剧中,评分在6分至7分之间的有两部,《港囧》(6.1分)和《煎饼侠》(6.6分);评分在5分至6分之间的有3部:《澳门风云2》(5.6分)、《横冲直撞好莱坞》(5.3分)、《万万没想到》(5.7分);《恶棍天使》在这10部电影中评分最低,仅为4.5分。

所以,10部国产喜剧,票房近102亿,观众平均评分只有6.3分,刚刚跨过及格线而已。

评价一部电影有很多维度,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评价一部喜剧没那么复杂,思想性、艺术性神马的都是浮云,评价它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都是好不好笑。大家都觉得好笑的片子,票房走势会很坚挺;反之,常常表演“高空跳水”。

从评分上看,观众普遍觉得《夏洛特烦恼》在几部喜剧“大片”中最好笑,它也是这10部喜剧中唯一因剧本出众吸引到投资的作品。2015年,国产电影中有三大黑马,分别是《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和《老炮儿》,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首映前几日票房被强大的对手力压,但凭借良好的口碑发酵,都能走出一条扎扎实实的逆跌曲线。《夏洛特烦恼》的宣传语是“一起哈哈哈”,帮助它票房逆袭的口碑也不外乎“好笑”两个字。

《夏洛特烦恼》之外,国产喜剧中再无逆跌的“神话”,顶多像《唐人街探案》、《煎饼侠》那样走势稳健。倒是有好几部喜剧,依靠强大的宣传给观众制造了“很好笑”的假预期,票房先是冲上云霄,然后立即跌入谷底:《横冲直撞好莱坞》首周末1.7亿,总票房3.22亿;《恶棍天使》首周5.05亿,总票房6.49亿;《万万没想到》上映前仅靠点映就破亿,总票房3.21亿。随便搜搜这几部电影的观众评论,“不好笑”无疑是罪魁祸首。

从技术层面来讲,让观众笑比让观众哭要难得多。想让观众哭,在银幕上塑造一个好人,然后不停地“虐待”他就够了;想让观众笑,让“王宝强”在银幕上不停地犯傻可不够(虽然好多电影就是这么干的)。喜剧中的角色可以比观众傻,但编剧和导演必须比观众聪明,这一点,目前还很难实现。

廉价的梦想&虚假的温情前面已经说过,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电影只是一种娱乐,在匆匆忙忙的生活中电影的分量微不足道。尤其是喜剧,看了,笑了,就忘了。脑海里残留的印象顶多只有好不好看,从没想过好不好这回事。

但也有一些中国观众把电影当作一回事在看——电影有娱乐的功能,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之一,电影也是一种文化,它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正如王朔所言,“文化像食物一样,吃了,就被它塑造了。”

喜剧喜欢塑造小人物,国产喜剧更是如此,但回首2015,很多国产喜剧是带着嘲笑的心态在塑造这些小人物,用“瞎折腾”的方式表现他们在生活中的挣扎,用屌丝心态定义他们的思维,当他们丑态百出,出尽洋相,或把心中意淫的东西一一体验过之后,再给他们配一个廉价的梦想,安一个透着虚假温情的结局。在观众大笑之后,说不定还能赚一把眼泪。

比如说几乎每部商业片里都会出现的爱情戏。翻翻2015年的喜剧电影,很多片中的“男屌丝”都有美女垂青,但大多数时候男主爱着的都是其他人——物质、风情、肤浅的“红玫瑰”,直到和“红玫瑰”玩够了,被伤害了,才发现身边一直有一个貌美又善良的“白玫瑰”在默默地爱着自己(典型代表:《港囧》里的赵薇,《夏洛特烦恼》里的马丽,《煎饼侠》里的柳岩等),具体原因不详。

在电影的世界里,主流趣味仍然被男权思维所统治,中西皆同。只不过西方人喜欢“灰姑娘”的故事,把自己幻想为王子;中国人喜欢“七仙女”的故事,意淫自己是仙女下凡选中的董永。

总结一下这些电影的主旨就是,你是一个屌丝,渴望走上人生巅峰,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但这些都是要靠努力才能得到的,而且努力了也不一定有收获,不如让你在黄粱一梦里过过干瘾,然后抹抹嘴角的口水,安慰自己:高富帅的日子也没啥,屌丝也有屌丝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