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电影政治正确就可以成功吗?

2017-06-13 16:39:46 来源:时光网

从左至右依次是《月光男孩》、《为所应为》、《逃出绝命镇》

专稿2017年初,两部黑人导演的作品成为北美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影片。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月光男孩》“逆袭”《爱乐之城》摘得金像奖最佳影片;而在北美影市,低成本恐怖片《逃出绝命镇》成为货真价实的黑马,不仅取得1.75亿美元的票房,还成为上半年最具话题性的电影。

《月光男孩》在“最后时刻”成为奥斯卡大赢家

在这个政治正确成为时代精神的年代,两部影片不谋而合的把黑人题材搬上了银幕,在影片中或明或暗的展示出扎根在美国社会皮下深处的种族问题。自然而然,舆论也非常配合的给予两部影片正面的评价,但两部影片所获得的褒奖与影片的质量真的成正比吗?以下内容涉嫌剧透。

《月光男孩》毫无疑问是一部“正确+正确”的LGBT电影。影片用三个篇章串联起一位黑人同性恋男孩的成长史。抛开戏剧层面不谈,影片设定的环境有意无意地展示了黑人社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贩毒、卖淫、没有稳定的收入,然后在阶层内部形成循环,周而复始。影片中所有的角色无论好人坏人大人小孩都由黑人出演,白人在这部电影里是完全缺席的,他们不属于这个阶层,不属于这部影片,一道隐形的屏障把黑人和白人隔离开来。导演在一个私人化的同性电影里潜藏了诸多社会性话题的蛛丝马迹。当黑人与底层并置,当“王家卫”的腔调与同性题材共舞,它们合谋拿下了奥斯卡金像奖。

《逃出绝命镇》预告片《逃出绝命镇》中的种族议题就更加直白了。喜剧小品演员出身的导演乔丹·皮尔,早就在电视荧屏上拿种族问题开刷了一遍又一遍了。显然这位喜剧人的路子更加大胆,白人在片中都是想要拿黑人的肉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剧作的模式也是典型的类型片模式,发现问题-问题展开-解决问题的路子,只不过影片中黑人是主角,而白人完全站在黑人的对立面上,导演在老的套路上注入了种族问题的血液,让影片获得了成功。

《月光男孩》处理情感的方式相当单一

两位影片均由黑人导演执导,当一个黑人导演拍摄一部内含种族问题的电影时,在政治上都不会有问题,还会成为为影片加分的砝码。平心而论两部影片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明显的缺点,而在北美媒体的镁光灯下,似乎这些缺点都荡然无存。

前者在单一的层面上建立起一个贫乏的黑人成长故事,除了在沙滩上紧握沙粒的那场戏外,几乎所有一个可以深入展现人物内心或驱使他命运的情节点都被一笔带过,纵然导演想在视听上营造出王家卫式的韵味,但王家卫电影中特有地将情绪的张力通过人物的肢体行动来进行展现,而在《月光男孩》中对个体情感的渲染始终只是一个小火苗,远不如他的肤色带来的种族话题耀眼。

对于后者而言,影片的基础设定就建立在黑人对自身的自恋之上:绝命镇上的白人们(还有个日本人)试图通过大脑移植拥有黑人一样更强更更快的肉身。按照影片的设定,镇上的白人们在寻找替身是为了获得某些生理上的延续或提高,而白人不在这个猎物范围之内,这难道不是变向的歧视白人?诚然,黑人的确在某些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特长,但一整个小镇上的人,冒着犯罪的风险,不惜贡献出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次又一次把黑人勾引到小镇上,不为钱财不为名声,只为了获得黑珍珠版明亮剔透的肉身,这是一种怎样的迷恋?而影片的结尾,导演简单粗暴的渲染黑人奋起反击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了影片中的矛盾,这让非黑裔人群多少有些不寒而栗。据说在美国黑人社区的影院上映本片时,当男主角的朋友在结尾从车里钻出时,全场的黑人观众掌声雷动。

《为所应为》剧照,白人黑人矛盾激化,Mookie夹在两伙人中间

这样两部黑人电影所取得的评价是否真与影片的艺术质量成正比?各位心中各有答案。而在笔者看来,在28年前的今天上映了一部同样是黑人导演执导,关注黑人社区生活的电影,它所讨论的种族问题无论从视角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今年的这两部黑人电影,这部电影便是斯派克·李执导的《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

《为所应为》海报影片故事的时间线基本在一天之内,而地点就在纽约布鲁克林的黑人社区里。影片大幕拉开时,第一组镜头就是两位黑人演员伴随着黑人说唱音乐进行夸张的舞蹈,歌词不断叫嚣要与“强权斗争”,并表示对美国白人英雄的代表约翰·韦恩的不屑,黑人健美的身材在红色的灯光下显得革命又充满力量感。随着剧情的展开,一副黑人社区的生活画卷缓缓展开,黑人们从睁开眼睛开始就无所事事:不是扛着录音机到处闲逛,就是坐在太阳下面吹牛闲聊。导演斯派克·李在片中饰演的Mookie是他们当中唯一一个工作的黑人,他在意大利人的开的披萨店打工。

影片没有明确的主线,或者说慵懒和荒谬的黑人社区日常生活就是影片的主线,高潮戏份是源自其中一条故事线的野蛮生长:一个黑人顾客在店里吃披萨时看到墙壁上悬挂的照片都是意大利裔的明星,他要求店老板加上黑人明星的照片。他的理由在他看来是多么充分:这是开在黑人社区的披萨店,赚黑人的钱就必须在店里挂上黑人的照片。

《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海报这部1989年的电影显然已经预言了今天好莱坞电影的某种趋势,在政治正确的保驾护航下,一部大片的角色阵容里往往会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作为主演之一出现,近期的例子就有很多,《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星际迷航》系列,还需要我列举更多吗?

在遭到拒绝后,这个黑人角色开始号召抵制披萨店。在影片结尾处,意大利人(白人)对黑人的无端要求逼的抓狂,一场暴力事件在所难免,而为平息事件而出现的警察,却失手勒死了挑事的黑人,暴力事件演变为黑人暴动。无论事情起因如何,发展如何,当一个白人警察杀死黑人时,在黑人看来这就像是奴隶制的某种复辟,是种族歧视的旧火复燃,怒火凌驾在理性之上。每个在白天无所事事的黑人像一粒粒水珠,在披萨店门口汇聚成黑色的海洋,Mookie打工的披萨店在政治正确的大旗下遭到洗劫。

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带头砸店的正是在店里工作的Mookie。上文提到Mookie是片中唯一一个在工作的男人,尽管他会在送外卖的途中跑去情人家里幽会,但他始终是个有工作的人,是黑人中的异类。黑人大哥曾告诫他:stay black,do the right thing!(保持黑人本色,做该做的事)在矛盾激化时,他用行动表现出对黑人身份的“正确”回应,无论这种回应正义与否,会带给他什么后果(比如失业)。而可怜的意大利人本该早早关门,却因为打烊前一伙黑人想要吃披萨,意大利人善意的想为这些吃他披萨长大的孩子做完最后一张披萨,这才使得暴力事件有了发生的时间条件。

《为所应为》片场照,Mookie正在送披萨

影片还有很多细节来展示深深扎根于黑人意识形态深处的观念:三个无所事事的老黑人嫉妒亚裔人开的便利店生意火热,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没有取得那样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个黑人;Mookie在送外卖途中顺道去妹妹家洗澡,在妹妹斥责他时他却找借口说奴隶制已经结束了;一个老年黑人让小孩去便利店里替他索要免费的啤酒;在砸店后第二天清晨,Mookie居然还找意大利人索要工资……

直到今天,斯派克·李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黑人导演,而《为所应为》也许就是他最成功的影片。但在2015年,斯派克·李却在采访中表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的《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来信》这两个片子加起来长度超过四个小时,可是里面一个黑人演员都没有。在他的‘硫磺岛’版本上,黑人士兵就根本不存在,片子里连一个黑人脸孔都看不到。现在不是黑奴时代了,他知道不知道?凭什么抹煞黑人军人在二战中的贡献?斯派克·李的这番言论不就是影片中那个指责意大利人在墙上没有挂黑人照片的那个家伙吗?在28年后他居然成了自己曾经讽刺的那种人,或许这也是他近年来导演作品质量堪忧的原因之一吧。

斯派克·李与著名意大利裔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最右),不知他会把这张照片挂在自家墙上吗

这样一部直接展现种族主义的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影片本身客观的视角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导演斯派克·李的黑人身份,只有当黑人拍摄一部“自黑”的作品时不会有人斥责他在搞种族歧视,就像美国黑人之间经常以nigga互称,如果其他人种称呼一个黑人nigga,后果不堪设想。假如有一部一模一样的影片被拍摄出来,在导演一栏抹去Spike Lee,而写上Clint Eastwood的大名,那美国评论界的反馈可想而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