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看“星战”?
2018-01-17 14:25:21 来源:时光网
今天是《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内地上映的第13天,总票房仍未达到3亿,而且有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了……
在不久前口碑跌到谷底的《正义联盟》都刷新该系列内地票房纪录的情况下,《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的内地票房却只有2015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总成绩的1/3。甚至连美国媒体都坐不住了,感叹:在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首周末2870万美元的票房已经足够令人失望,次周末92%的跌幅简直让人震惊。
面对这样一部制作规模年度数一数二的好莱坞超级大片,中国市场的态度再一次与全球市场背道而驰:《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已经在北美斩获票房5.91亿美元(约38亿人民币),全球票房12.7亿美元(约81.7亿人民币),中国票房则不足5000万美元,成绩不及《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全球风暴》等科幻片。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当年在内地拿下1.24亿美元的票房,还有很多人表示不满意。如今《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在内地市场的表现堪称重大失利。
为什么好莱坞视若珍宝的“星战系列”就是难以打开中国市场呢?
不难发现,从2016年开始,“星战系列”的新作每年都在1月份(这不是一个热门档期,但也能孕育《前任3》这种20亿级的卖座片)以开年第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姿态与中国观众见面,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三部电影的票房却一部不如一部(三部影片票房分别为8.26亿、4.78亿、2.56亿人民币)。
某调查公司对内地影市调查显示,《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各方面观众满意度高于平均值;《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各方面观众满意度基本处在平均值水平;《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各方面观众满意度则大多低于平均值。也许难以说三部影片的品质在逐渐下滑,但至少可以说三部影片是越来越不对中国观众的胃口了(很多观众抱怨,《星战8》野史范的故事与前作风格并不搭配,更像是一部太空武侠片)。这种观众满意度的变化与三部影片票房变化几乎是同步的。
如果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和《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在内地取得尚可的票房成绩,是因为“星战系列”新篇章的光环和中国演员姜文、甄子丹的加持。《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则毫无优势可言,还不幸遇到了“意外”大爆的《前任3:再见前任》,毫无翻身的机会。
《前任3:再见前任》的爆发和《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遇冷几乎同时发生,这中间,二线以下城市观众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很多观众并不喜欢“小镇青年”的说法,但不得不承认,一线城市与二三四线城市观众的观影口味确实存在不少差别。
在二三四线城市,接地气的国产电影比好莱坞大片更受欢迎。即便好莱坞大片内部选择,二三四线城市观众也更倾向能提供感官刺激的作品,比如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像《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这种薄薄科幻外衣包裹着的太空史诗故事并不那么受欢迎。
另外,很多星战影迷耿耿于怀一点在于,最初的“星战三部曲”从未在内地正式上映过,导致内地一直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星战迷群体。换句话说,北美观众对“星战”的情怀很难出现在中国观众身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由于前些年进口片引进政策比较严格,很多好莱坞系列大片的前作都没在内地上映过,比如《侏罗纪公园》系列,但2015年“星爵”主演的《侏罗纪世界》依然拿下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问题可能在于,相比其他好莱坞大片,“星战系列”的故事和角色连续性更强,没有前作的观影经验,很难顺利融入到新作的情景中去,甚至会出现看不懂剧情的情况。比如《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中莱娅公主被敌军战机炸飞后,利用原力从外太空飞回飞船的情节,很多非星战迷都看得一脸茫然。
“星战系列”最大的卖点是情怀,对于缺乏这种情怀的中国市场来说,“星战”那套或许有些太陈旧了,观众还是想看些新东西。
尽管成绩不理想,未来还是会有更多的“星战”电影与中国观众见面,祝它们好运。
(注:本文部分内容翻译自美国媒体《好莱坞报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