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制作电影不再迷恋3D?
2018-01-18 09:30:42 来源:时光网
国产电影大制作的“3D迷信”可能要被破除了。据多方信息汇总,前作曾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的《捉妖记2》选择在今年春节档发行2D版本,放弃更高票价的3D。此外,热门电影《唐人街探案2》在春节档也坚持2D发行。
目前片方暂时没有解释坚持2D发行的原因。
2017年票房TOP10中多达4部电影为2D发行,国产片中《羞羞的铁拳》突破20亿,《芳华》《前任攻略3》更上演票房逆袭好戏,进口片《摔跤吧!爸爸》也是2D发行。与此相对比,2016年TOP10中只有《湄公河行动》一部是2D发行。
联想到去年贺岁档陈凯歌《妖猫传》公开宣称不拍摄/转制3D版本,越来越多的国产大制作影片不再执着于3D发行。
《捉妖记2》的全国发行通知,发行版本只有2D
2010年《阿凡达》票房大卖掀起3D潮流,国内影院开始3D厅的建设大潮,截止2017年5月底中国银幕数超4.5万块,3D银幕占比超85%,两项数据都是全球第一。
不可否认3D电影确实曾中国观众带来过新鲜的体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现象开始让人诟病起来:
1.质量不够好的转制3D电影、“伪3D”电影大量进入市场。
2.发行方和影院为追求高票价进行"压倒性"3D排场,希望观看2D电影的观众、不适宜观看3D电影的儿童观众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3.影院放映时灯泡质量问题,导致3D放映画面过暗。
《谍影重重5》的3D版本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些关于3D电影放映甚至会成为社会话题,2016年《谍影重重5》在中国内地上映时增加3D版本(海外市场基本是以2D版本为主)。该片夜戏和动作戏非常多,加上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晃动的手持摄影不适宜于3D银幕呈现,影片上映后受到大量观众投诉,后紧急增加了2D版本排场,此事才算是平息。
好莱坞电影3D放映部分受到引进片配额政策的影响,每年有14部好莱坞片是以“特种电影”模式引进,国内就只能以3D或IMAX版本来发行。
国产大制作电影3D的盛行,除了高票价的原因外,政策奖励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2012年11月19日发布的《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明确规定对国产3D、巨幕等高新技术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分档对影片版权方进行奖励。
国产3D电影发行,最高能获得1000万人民币的奖励,但这项政策在2016年1月1日之后就暂停实施。
近期多部大投资国产片选择只发行2D版本,是否预示着2D电影将重新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3D已不再是高票房电影的保证?记者为此采访了片方、院线和部分业内人士,听听他们的看法。
有人赞美3D,有人则不
为什么好莱坞"坚守"3D阵地?
国产2D电影越来越有商业底气是因为票房的缘故。2017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就有《羞羞的铁拳》《摔跤吧!爸爸》《芳华》三部作品,如果再算上2017年12月29日上映的《前任3:再见前任》(目前票房已破18亿)的话。那就是2017年有4部2D电影打进票房前十。
相比2016年的票房前十来看,2016年票房前十仅有《湄公河行动》一部2D电影,数量上有明显增加。
但从2016年和2017年的内地票房前十来看,好莱坞电影无一例外都是3D电影,不过好莱坞3D电影被观众诟病的作品较少,毕竟好莱坞大片投资更高,拍出来视觉效果出色,用3D格式呈现会很精彩,观众乐于接受。
好莱坞大片3D电影为主也有引进政策的原因,2012年中美就WTO电影问题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在原来每年引进海外分账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特种电影”(3D、IMAX格式)。也就是说,如果好莱坞片是以“特种电影”模式引进,国内就只能以3D或IMAX版本来发行。
《捉妖记2》《唐人街探案2》《遇见你真好》等2018春节档影片都是2D电影,这也是近年来2D商业大片在春节档的首次扎堆。同样的,这几部作品肯定有打进年度前十的选手,这会又一次证明2D电影同样具有相当高的票房号召力。
曾参与过数十部影片的内地发行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阿凡达》火了,3D影厅建设成风,投入都在上百万元,导致3D电影票价比2D电影票贵。从影院和片方的角度,都愿意放映3D电影。
“3D电影还能阻止一部分盗版,3D电影无法在影院内盗摄,这也是3D电影的一个实际优势。当然了,归根结底,还是很多观众喜欢看3D电影,有些商业大片的3D效果确实不错,多重因素让3D电影火爆至今。”
那么普通观众是怎样看待3D电影的呢?
一位当了妈妈的白领观众告诉记者:“3D电影我并不反感,最近的3D电影《战狼2》《金刚:骷髅岛》我看都挺好的,3D效果很棒,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但是,如果带孩子看动画电影的话,比如带他看《功夫熊猫3》之类的,我还是希望能看2D版本,小孩子戴个3D眼镜不太舒服,但我在国内影院从没看到2D场次。”
有专家表示,3岁~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来说,2D电影更适合一些,戴着一副3D眼镜看两小时电影,让眼睛吃力。
观众对于3D诟病最多的,还是放映质量问题。部分影厅戴上3D眼镜之后有明显的重影效果,而长期不更换放映灯泡导致的3D画面过暗更是老生常谈,部分影院长期不给予解决。有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很多影院投入有限,不会像北上广影院投入这么高,他们购买的3D放映机品牌很杂,效果当然就很难说。”
《金刚狼3》也是近期好莱坞大片中少有的2D电影
从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榜单来看,2D电影票房火爆不在少数,例如《乘风破浪》9.6亿元《金刚狼3》6.7亿元、《追龙》5.7亿元、《杀破狼·贪狼》5亿元。票房不断冲高的2D电影,似乎说明观众已经不过分迷恋3D,只要电影号召力够强大,票房节节攀升并非难事。
还在火爆当中的《前任3》票房已破18亿(截止1月16日),这就是一部纯2D电影,当然爱情喜剧片发行3D版本,无论在哪里都可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
冯小刚至今还未拍过3D电影冯小刚从未执导过3D电影,这在国内大导演中是极少数,他本身对于电影技术很痴迷,但他更喜欢追求胶片电影的质感。冯小刚最后一部胶片电影是《一九四二》,新作《芳华》是数字摄影机拍摄,但还是坚持作为2D电影发行,目前累计内地票房14亿元。
种种迹象表明,3D电影已经不是电影票房的保障,即便是3D电影票价贵一点,但今天的观众还是更愿意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好的电影是完全可以打破票价高低的界限。至少从当前的国产片来看,2D电影的卖座势头越来越好。
3D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这十年从《地心历险记》到《阿凡达》到《战狼2》
3D电影并不是一种多么新奇的技术,早在1922年这项技术就面世了,1930年代就有消息称德国可以拍摄3D电影(当时也叫三维电影),不过早期的3D电影胶片基本都失传了。
1953年的一部《非洲历险记》被定义为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之后3D电影的商业化就逐渐成熟起来。中国第一部3D电影是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公映,导演姜文小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并未失传,但比较难找到。总体来说,3D电影在20世纪并未形成商业片的主流。
进入21世纪,首部在中国内地广泛上映的好莱坞3D电影是2008年的《地心历险记》,当时在中国内地市场收入6700万元,当时中国内地仅有139块3D银幕,拿到这样的成绩,已经在预示着3D电影的时代快要来了。
3D电影少,3D影厅少,是当时3D电影发展的现状。至少在2009年,没有多少人会觉得3D电影能在市场中闹起多大的风浪,不过中国内地市场的3D银幕还在不断增长,毕竟好莱坞3D电影数量在增加,3D电影肯定是一个发展趋势。然后,2010年1月4日,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公映,很快就造成内地票房井喷,3D电影火了,一票难求。
当时还没有手机APP购票这个功能,众多观众都在影院排队购票,尤其是像IMAX 3D这样的稀有品种(2010年全国IMAX影厅不到15个),让一张电影票甚至炒到了千元的黄牛价格,在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因为有IMAX影厅,甚至出现了通宵排队的场景,当时还是冬季。
2010年,中国内地银幕总数是6256块,其中3D银幕为1000块,《阿凡达》上映的时候是800块左右,上映之后,各地影厅又火速订购3D放映机,极快增加3D影厅的数量。2010年之后新建的影院,基本都是以建造3D影厅为标准,同时也兼容了2D格式放映。
在这种升级换代的情况下,2018年初的3D银幕已经突破了42000块,单纯只放2D电影的影厅仅有8000个左右。在不远的未来,可能所有的电影厅都升级为兼容3D/2D的放映格式,影院会根据观众的反馈来决定放映哪一种格式。
在《阿凡达》之后,好莱坞出品的商业大片基本以3D电影为主,《变形金刚3》《复仇者联盟2》《速度与激情7》等等好莱坞大片也在不断掀起票房风浪。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好莱坞电影仍然会以3D电影作为主流产品,除非是3D电影不断在市场遇冷,否则这个现状不会改变。
詹姆斯·卡梅隆正在拍摄《阿凡达2》《阿凡达3》,作为3D电影的推动者,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这两部新作甚至在考虑裸眼3D技术,摆脱笨重的3D眼镜的束缚,如果再一次革命成功,3D电影放映在2020年之后或许又是另外一幅场景。
《龙门飞甲》是较早使用3D摄影机拍摄的中国3D电影
《阿凡达》大卖以后,很多华语导演对3D电影跃跃欲试,但当时真正拍出来且能卖座的不多。比较早的成功案例是2011年底的《龙门飞甲》,这部徐克执导的武侠片是用3D摄影机拍摄,但前期拍摄使用3D摄影机难度较大,只有徐克这样的技术狂人能比较好地驾驭3D摄影机,现在大多数3D电影都是后期转制而成。2012年暑期档的《画皮2》拍摄完成之后转制3D上映,票房收入7.2亿元,一度是国产片票房总冠军。3D格式或是转制3D格式也基本成为国产商业大片的标配,《十二生肖》票房8.7亿元,《智取威虎山》票房8.8亿元,《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票房10亿元,都是国产3D电影的票房佼佼者。
近期的《战狼2》是国产电影的历史总冠军,2017年收入票房56亿元,但这部电影大卖主要原因并非3D,但如此高票房还是会让投资方认可国产大制作3D效应。国产大制作选择3D还是2D发行的角力还会继续。但电影是否卖座还是要看影片本身的质量,电影技术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技术应该服务于故事。
结语。在中国内地,观众更喜欢3D电影还是2D电影?恐怕是众说纷纭,科幻片《阿凡达》系列,就是为3D应运而生;但执着于2D格式的诺兰,他的作品《敦刻尔克》《星际穿越》看2D也是一种享受。
那么,作为普通观众的你,是愿意看到更多的2D电影,还是更多的3D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