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日本电影市场回顾
2018-01-28 07:50:42 来源:时光网
尽管中国抢过日本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头衔已有多年,并且正在向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的目标狂奔,这个被我们甩在身后的邻国仍然值得关注,亦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根据日本电影制作者联盟发布的官方数据,2017年日本观影人次约为1.74亿,市场规模约2286亿日元,约21.43亿美元,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中国的四分之一。(日本人口1.27亿、美国人口3.23亿、中国人口13.79亿)2017年日本屏幕数3525块,上映影片1187部,其中本土影片(邦画)594部,进口影片(洋画)593部,数量基本对半分。中国内地银幕数5万块,2017年上映影片474部,包括国产片376部,进口片98部。相比之下,日本电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观众选择非常多。(上映影片数量走势)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10年到2014年这几年,本土片和引进片数量都有明显增加。2014年之后,增速减缓,每年上映作品稳定在一千部出头。据业内人士介绍,2010年开始洋画之所以会出现快速增长,一大原因是随着日本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交流更加便利,情报获取的面也扩大,特别是文艺片的引进量越来越大。而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大多只能依靠海外纸媒提供的情报选片。这也是日本全球化程度加深的一个反映。邦画方面,由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制作企划发行上;另外,洋画引进数量的增加,也令邦画感受到压力,促使自己制作出数量更多、内容更投观众所好的作品来。这也证明,开放市场下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所谓遇强则强,好莱“虎”的压力对于本土片来说不一定是坏事。(邦画、洋画市场份额对比)2017年邦画市场份额54.9%,洋画占45.1%,邦画连续十年击败洋画。由于今年邦画缺乏“爆款”,年度票房前十名中只有2部邦画,之前不少人预测,2017年日本电影有可能在连赢9年后再次抵不过好莱坞的冲击。不过最终数据还是证明了邦画的稳固地位,尽管较去年差距缩小了不少。(去年邦:洋=63:37%)
好莱坞电影曾经也牢牢吃透日本观众的心,在本世纪初最“嚣张”的时候,邦画被挤到只剩不到3成的市场份额。2006年情况发生逆转,邦画在新世纪首次赢了洋画。经历2007年的挫败之后,从2008年到2017年,邦画实现了华丽的十连胜。
2017年日本电影市场票房前20名
洋画头部占优 邦画中层稳固
在2017年日本票房前20名中,洋画占据11部,邦画占9部。在前10名中,洋画占到8席,邦画只有2部,好莱坞影片在头部的优势十分明显。《美女与野兽》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位居年度票房榜首位的是迪士尼歌舞片《美女与野兽》,该片累计票房124亿日元,连续七周登顶周末票房榜。2014年大爆的《冰雪奇缘》席卷起一阵迪士尼旋风,这阵风至今仍未消散,2015年的灰姑娘,以及《美女与野兽》,迪士尼的王子公主唯美童话让日本观众欲罢不能。获得年度票房亚军的是J.K罗琳编剧作品《神奇动物在哪里》,奇幻题材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在日本的超高人气,是该片能获得青睐的重要原因。日本影史票房前十位中,《哈利波特》就占据了两部,没有第二个系列电影拥有这样的成就。《神偷奶爸3》以微弱劣势拿下季军,也成为2017年票房最高的动画。它刷新了“小黄人”系列在日票房纪录,成为照明工作室最卖座作品。除此之外,《海洋奇缘》《欢乐好声音》两部动画也进入前十。然而在十到二十名,以及上榜单没有显示的部分,则充斥着众多本土片。从近几年的情况可以看出,面对好莱坞大片的逼人之势,日本电影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之道——将重点放在中小型制作上,牢牢占据中段优势。这也是邦画能保持十年不败的根本原因。在今年洋画占据了票房前十中八席的情况下,邦画之所以还能总体占优,就是归功于中段影片数量。2017年票房10-20亿的影片,邦画有25部,洋画只有12部。“爆款”在中国仍是从业者们竞相追逐的东西,而现阶段的日本已经摆脱了对“爆款”的依赖。2016年即使没有《你的名字》(213亿)《新哥斯拉》(81亿)这两部“爆款”邦画,邦画的占有率仍然能超过洋画。“爆款”的出现与否决定了差距的大小;在没有爆款的年份,占据票房榜中段的众多邦画,仍能够维持邦画总体不败的地位。《名侦探柯南》成为邦画票房冠军简单来看2017年邦画,每年都有新作的三大国民系列动画《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精灵宝可梦》都有上榜。近年势头凶猛的柯南更以69亿票房成为邦画年度冠军,另两部分列邦画第2、4位。这三大动画已经成为稳定的票房印钞机。除此之外,《妖怪手表》《玛丽与魔女之花》《刀剑神域:序列之争》这三部动画也进入前20。无论邦画洋画,动画仍是日本观众最偏爱的类型。暑期档上映的《银魂》成为邦画真人电影冠军,也成为2017年众多真人漫改中最大的赢家。根据小说改编的真人电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拿下邦画真人电影亚军,这部电影同样有小栗旬出演。小栗旬无疑成为2017年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日本明星。
洋画现象
邦画现象
星战系列在日本规律:三部曲首部火爆,次两部较弱
(注:加星号数字为推算票房;《最后的绝地武士》上映中)
《侠盗一号》甄子丹日版角色海报由于日本电影制作者联盟基本以影片下映的时间为准,因此在2017年的统计中,算入了2016年12月16日在日本上映的《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而并非去年12月上映的《星球大战8》。
相比“星战”正传,外传在日本的反响要弱许多,仅获得46万日元的票房,不过仍然跻身年度票房榜前十位。从上表可以看出来,每一个三部曲的第一部都会票房大卖,接下来的两部会相对弱一点,这已经成为规律。
不过总体来说,“星战”在日本的票房十分优秀,日本也是亚洲稍有的具有星战文化的国家。
日本“星战”文化的形成,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日本接受西方文化比较早,“星战”系列所有影片都曾在日本公映;二是“星战”的设定本身就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星球大战:帝国的逆袭》日版海报《星球大战》正传第一部“新希望”1977年在美国上映后,次年7月1日就登陆了日本。日本发行公司拿到43.8亿日元的票房分成,按照总票房55%的分成比例推算,该作品在日本的票房约为80亿日元。另外,“新希望”1997年的重映版本也曾在日本上映,该作还有碟片版、电视版(共三版,由不同配音演员配音)、网络版,日本观众受“星战”文化的浸淫可谓是相当充分。
1999年的重启之作在日本掀起“星战”系列高潮,127亿日元的票房成为迄今为止系列在日票房冠军,同时也跻身日本影史票房第17名。2015年新三部的开篇之作《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以116亿日元票房,位列影史第21位。
另外,“星战”在创作上与日本文化的渊源更是千丝万缕。乔治·卢克斯曾坦言“新希望”的人物和故事借鉴了黑泽明1958年电影《战国英豪》。“绝地”一词据说来自日语时代剧的“时代”(JI-DAI);时代剧与“现代剧”相对应,多展现武士和日本刀剑。
卢克所穿服装与柔道服非常相似,这也可看做受日本武士道文化影响的一部分。而达斯·维达穿的是日本战国时代风格铠甲,三船敏郎曾透露曾有机会出演这个角色,不过由于忙着演黑泽明的电影,没空抽身就拒绝了。
最后,绝地武士也部分继承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们用光剑作战,就像刀剑是日本武士的象征一样,他们操作光剑的方式,也与日本武士十分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