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真的能称为“科幻元年”吗?
2019-03-14 08:12:54 来源:时光网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成为一种现象。据最新数据,影片的票房已经突破46亿人民币,是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影片,仅次于《战狼2》。
伴随着红火的票房,《流浪地球》也一时间成为话题热点。其中,“《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口号在媒体和大众间播散开来。《新华社》也发表《<流浪地球>或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评论文章。
《流浪地球》预告“国产科幻电影元年”是一个在媒体、科幻圈和影迷界存在多年的说法,大概可追溯到2015年左右。
2014年底,中影公布的电影项目中,有三部科幻电影,全部来自于刘慈欣——《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
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得雨果奖,“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拉至国际的高度”,国人为之振奋;《三体》电影版权持有方游族影业也宣布电影正式开拍。同年,宁浩《疯狂的外星人》在电影局立项。
有成熟的科幻文学为底本,资本注入、名导加盟,国产电影中尚未成熟的科幻电影类型似乎在一夜间萌芽了,经过大众媒体的助推,“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就此流传开来。
对于科幻元年的相关报道伴随着对于《三体》电影诞生的期待,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几乎每一年都会被拿出来讨论一遍。而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迎来的却是一年又一年的期待落空,“元年”说法甚至一度带上了自嘲意味。
2017年活动现场图片,最左是郭帆,最右是王红卫
2017年,《银翼杀手2049》内地上映前举办了论坛活动,《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也是嘉宾之一。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王红卫在论坛上说:“第一波中国科幻作品《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目前都还在制作中,干脆都推到2019年上映,中国科幻元年就正好是《银翼杀手》中的时间点。”
不知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导演们都有《银翼杀手》情结,当时王红卫的感怀之言成真了。老版《银翼杀手》中故事发生的2019年,成为了那期盼已久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说2019年是元年,把《霹雳贝贝》放在哪里?!
然而,称《流浪地球》开启了“元年”有多大的合理性呢?有不少业内人士已经提出了异议。
《珊瑚岛上的死光》宁浩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元年说法是大众的“自嗨”,是对前辈的不尊重——忽略了《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等优秀国产科幻片的地位。
另外,他还觉得“元年”说法本身就有点可笑,“为什么科幻就要提元年,而公路片没有元年,爱情片没有元年”。
科幻作家韩松也曾表示,他认为《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那一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因为它各方面符合我们想象中的科幻的概念。“奇观、科幻的核心元素、想象力和情节冲突,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界定,它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科幻电影。”
诚然,大众口中的“元年”内涵并不明晰。若以最直接的字面方式来理解,称2019年为元年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中国早就有过不少科幻电影。
《六十年后上海滩》中国第一部有料可查的科幻片可追溯到1938年,是一部带喜剧色彩的影片《六十年后上海滩》,海报上标榜为“理想科学滑稽巨片”。作品讲述两个公司职员,在睡梦中来到六十年后的上海,被大学教授用科学手段“复活”,面对新世界闹出许多笑话。影片出现了不少基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高科技”,比如天气控制室、机器人、视频通话,等等。
《小太阳》1952年中国诞生了一部名为《小太阳》的电影,这部电影是刘慈欣心目中国产科幻的开山之作。影片讲述几位青年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利用反物质造出能发光的小太阳,驾驶着他们设计的火箭,将小太阳发射到太空中,北国的春天提前到来。
刘慈欣在《被忘却的佳作》一文中写道,“在《流浪地球》60多年前,国产科幻就表现出改造太阳系的野心。”
尽管在当时大跃进的背景下,影片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但文本的科幻设定以及影像的科幻场景一点不含糊。与之类似的还有1958年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霹雳贝贝》进入1980年代,随着思想的开放,国产科幻一度进入鼎盛时期,大家所熟悉的《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错位》(1986)、《霹雳贝贝》(1988)、《大气层消失》(1990)陆续诞生。还有带恐怖和Cult色彩的科幻片《凶宅美人头》(1989)、《毒吻》(1992)、《疯狂的兔子》(1997)等,说起来是不少80/90后的童年阴影。
《未来警察》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观众对影片的类型多样性有了更大的需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科幻片产出。这些科幻基本都与其他类型“混搭”出现,若只论以“科幻”为主打类型的作品,代表性的则有刘镇伟执导《机器侠》(2009)、王晶《未来警察》(2010)、周文武贝《蒸发太平洋》(2016)、杨幂主演《逆时营救》(2017)等等。
《长江七号》不以科幻为主打类型、包含科幻成分的影片则更多,比如周星驰《长江七号》(2008)、郭帆《李献计历险记》(2011)、《钢琴木马》(2013)、孙周《不可思异》(2015)、张艺谋《长城》(2016)、《记忆大师》(2017)、《超时空同居》(2018),等等。
这里仅就内地影片而言。若算上港台电影,这样的例子更加数不胜数,在这里不做赘述。
“元年”标尺——好莱坞式重工业视效科幻大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众普遍认可《流浪地球》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而不认为此前的这些电影是“真正的”科幻电影?
毕业于中科院科学史专业的科幻文化研究专家戴一向表示,核心原因是,观众在这里对标的是好莱坞重工业视效科幻大片。
《疯狂的外星人》这一认知,在观众对待春节档两部科幻片《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的态度差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这两部电影都根据刘慈欣的小说改编,除了共通的科幻题材,《疯狂的外星人》其实也是实打实的“烧钱特效大片”,只是不太明显,比如很多观众没看出来猴子是特效做的,宁浩自己也觉得冤。
宁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影片投资4个亿,光特效就花了2亿多;某些特效做起来难度非常大,“比如,影片结尾黄渤用一根香蕉降伏了被外星人附体的欢欢,欢欢当时的表情反应制作起来就特别难”。
但是结果是,大家都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科幻电影元年,而《疯狂的外星人》只是宁浩“疯狂”喜剧系列中的一部分。同样是类型的混搭,观众主要看到了《外星人》中的喜剧类型,而几乎没有人认为《流浪地球》首先是一部家庭片。
“其实《疯狂的外星人》所用的解构手法,是对科幻外沿的拓展。”戴一说道。“它是关于科幻的科幻。”
影片中,好莱坞太空场景和中国土味山寨拼接到了一起,自认为能代表地球人类接触外星文明的某国科学家和中国底层小人物碰撞,好莱坞大片构筑的科幻想象遭到解构和戏谑。
王家卫《2046》“科幻电影的界定在不同语境中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西方的电影数据库中,他们把王家卫的《2046》也归为科幻片。可能很少有中国观众会这么认为。”戴一说道。
《后天》在中国当下的商业电影语境中,观众期待看到的是《绝世天劫》《后天》这样的、展示特效奇观的优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虽然仍有不少缺点,尤其是一些科学上的低级硬伤,不过它起码拍出了我们“想象中的科幻片”。
“在我看来,‘元年’说法本质是伴随着资本注入产生的媒体噱头。不过,这里的‘噱头’没有任何贬义。”戴一补充道。
“没有浪潮,只有海洋”
首先,中国电影市场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为拍6000万美元(综合多方渠道得出的数据)体量的视效科幻大片提供了可能性。综观全球,除了好莱坞,也就中国有这样的条件——而且中国仅靠内地的单一市场收回成本。
《上海堡垒》剧照其次,以刘慈欣为首的科幻作家带热了科幻文化,更为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直接的文本基础。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譬如《上海堡垒》《拓星者》,无一不是改编作品,前者改编自江南同名小说,后者改编自同名国漫。在科幻类型尚未成熟的时期,由编剧直接创作原创科幻剧本难度非常大。
《明日战记》预告片不过也有例外,古天乐酝酿多年的科幻片《明日战记》就是原创剧本。至于成效如何,还要等上映之后看。
另外,《流浪地球》幕后从导演、编剧、视效,到美术、布景、服化道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刘慈欣表示,影片75%的特效都由国内团队制作。而正是由于近些年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九层妖塔》《爵迹》这样的视效大片,培育了一批视效人才,才打下了如今的基础。
仅仅从导演郭帆本身的经历来看,我们也能看到一条清晰的积累轨迹。郭帆2011年拍摄了长片处女作《李献计历险记》,剧情天马行空,包含不少科幻元素——尽管缺乏科学逻辑,更偏奇幻而非科幻。2014年,他拍摄了青春爱情片《同桌的你》,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以2千万成本换来4.56亿票房。
因此,郭帆虽然拍片不多,他以往的作品中既有科幻片,又有商业票房大片,为他拍摄《流浪地球》打下了一定基础。《流浪地球》的最大牌明星吴京演艺生涯也多次参与过华语科幻片,包括前文提到的《机器侠》,以及和导演陈木胜合作的《全城戒备》。
除此之外,尽管鲜少被大众提及,此前诞生的不少优秀的科幻短片、微电影、网大,也从各方面推动了中国科幻的发展。譬如2015年王壬执导的短片《水滴》,将刘慈欣《三体》小说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众人膜拜。乔飞执导的微电影《冬眠》、网大《全金属裂痕》等也在科幻迷中获得不错口碑。
当被问及“元年”时,郭帆自己表示:“《流浪地球》也许不代表中国科幻元年,但却是一个节点,让怀疑的声音少了一些,信任多了一些,让更多人愿意参与进来。”相比于外界的喧嚣,郭帆本人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显得更加务实。
《拓星者》导演张小北也认为,“元年是一个得回头说,事后总结回顾的东西”。“我们是有一批不错的科幻电影IP,但真正被资本看中的几乎都是刘慈欣老师一人的作品。而科幻电影产品也还未得到市场验证,现在定论科幻元年为时尚早。”
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导演之一克劳德·夏布洛尔曾说:“没有浪潮,只有海洋。”阿方索·卡隆在今年的奥斯卡获奖感言中也引用了这句话(他被认为是当今墨西哥电影新浪潮的旗手),并强调“我们都是海洋的一部分”。
这个比喻对于当下的国产科幻电影热潮也同样适用。无论再怎么汹涌澎湃,浪潮只能脱胎于海洋,浪潮永远是海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