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快死时法律仍不允许堕胎 怎么办?

2020-04-03 11:29:39 来源:时光网

茜德尼·弗拉尼根,《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剧照

真实新闻事件启发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获得2017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伊丽莎·希特曼,执导与编剧的新作,带观众跟随17岁未婚怀孕女孩奥顿的脚步,在表妹史凯乐陪同下,从宾州小镇到纽约大都会寻求堕胎的心路旅程。

2017年以《沙滩鼠》获得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最佳导演”的伊丽莎·希特曼,新作《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是今年圣丹斯影展备受关注的作品之一。电影以同样赤裸坦白的口吻,给观众罕见机会,体验美国女性寻求堕胎手术时遇到的重重困难。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故事灵感来自2012年爱尔兰的一则新闻,当时怀孕17周的准妈妈Savita Halappanavar是31岁的已婚女性,她因流产入院,即使腹中的胎儿已经没有存活机会,碍于当时爱尔兰法律规定,只要胎儿有心跳堕胎就属违法行为, 因此Savita的堕胎要求仍旧被拒绝。最后因流产引发败血症,隔天死于医院。

预告片这个故事让伊丽莎·希特曼开始思考,这些寻求堕胎的女性必须要旅行多远,得要克服多少法规和经济上的困难,才能得到堕胎的渠道?

“故事的主轴是探讨女性在寻求堕胎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美国想方设法设下非常真实的门槛,阻断合法的堕胎渠道,” 伊丽莎·希特曼接受专访时表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细心雕琢人性情绪的真实面, “我想讲一个成长故事,并探讨这个年轻女性在未婚怀孕到堕胎的旅途中,私底下内心经过的情绪悲痛。”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里没有太多冗长对白,也不太着墨在女主角奥顿的背景故事,电影从未明确透露奥顿肚里孩子的爸爸到底是谁。我们知道奥顿的妈妈个性温柔保守,却缺乏带着孩子走出逆境需要的强大心理素质。奥顿的继父则是一位举止猥亵、多数行为都令人皱眉的幼稚鬼。除了家中与父母辈疏远,从奥顿在学校的才艺表演秀的电影序幕,就可以看得出她在学校也面临人际关系的难题。

直到奥顿到了纽约堕胎诊所,与社工进行术前访谈的时候,我们才得知更多奥顿的背景讯息。社工不带情绪地口头询问问卷内容,让奥顿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选择回答,这也是片名的来源。不多话的奥顿虽然回答简短,但这些问题一个个解放她一路上试图压抑的情绪。奥顿逐渐溃堤的情绪由特写长镜头亲密捕捉,勾引观众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惹出难以收拾的大麻烦,当下内心的焦躁不安。

海报伊丽莎·希特曼的电影作品特色,在于她善用口头对白以外的电影元素,坦荡的铺陈与呈现角色内心情绪,让观众用心感受情绪温度,不是用大脑接收冰冷的文字讯息。“对我来讲,我不想要拍绚丽的电影,我想要观众真实感觉这些女孩独特的背景,” 伊丽莎·希特曼说。

到纽约求诊之前,奥顿一开始是先在家乡小镇的产科诊所确定怀孕,她面带极少表情地回家,自己拿了针和冰块,然后进浴室给自己穿鼻环。希特曼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电影环节之一,短暂的无对白片段,透露非常多有关奥顿的故事。

希特曼解释,“自己穿鼻环这举动,代表她想找回自己身体的自主权,但同时也有非常黑暗的一层意义,或许是因为过去发生过让人不舒服的事件,暗喻奥顿曾遭受过性暴力,而且也透露了奥顿是有可能伤害自己的。”

希特曼试镜的过程中相信自己的直觉,“问自己‘我想要看这个故事的哪个版本?’然后选择最能够把角色深度带上大银幕的演员。” 而她的直觉,带领她邀请从未演过戏的茜德尼·弗拉尼根,出演未婚怀孕的奥顿。

希特曼是在一场活动中偶遇音乐家茜德尼,之后两人透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从茜德尼分享的演唱视频中,希特曼看到一股独特气息,“茜德尼像一块粗糙的璞玉,符合我对这个角色形象的想法。她的大银幕演出很有深度,有时又让人感觉很熟悉。”

奥顿发现自己怀孕以后,试过几个注定失败的方法却徒劳无功。和她心灵相通的表妹兼好友史凯乐发现奥顿的异常,经过询问得知以后,二话不说陪着奥顿上纽约找堕胎诊所。青春洋溢、正面积极的史凯乐,成了奥顿最好、也是唯一的精神支柱。

今年柏林电影节上,左起:塔利娅·莱德、导演伊丽莎·希特曼与茜德尼·弗拉尼根

希特曼特别小心设计史凯乐的角色性格,“我想要她作为帮手,但我不想要她是个万事通,什么问题她都迎刃能解。” 史凯乐与身俱来的正面乐观,正是奥顿已经失去的童年,“我想让观众感受到史凯乐有一股青春活力,这个正面能量是奥顿已经失去的,但帮助她踏上这趟旅程。”

个性迥异的表姐妹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一个眼神就可以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希特曼以此描绘难关当下,女人彼此之间的心照不宣,“因为堕胎已经成为女人人生中被极度扭曲的禁忌,不是一个大家公开讨论的话题。所以她们一起前往纽约,但很多事不必要明讲。”

即将在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歌舞剧《西区故事》中露面的塔利娅·莱德,她与茜德尼因共同拍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才熟识,但导演希特曼只有一天半的时间,和两位女演员进行预演。为了让心灵相通的部分更可信,希特曼开了作文习题给她们,留两人单独在房间中写作,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剧照“我的目标是让她们俩在手头上有的短时间内,培养深刻的情谊,” 希特曼说,“我想要她们培养私底下的秘密,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情谊不仅是角色需求,而是来自塔利娅与茜德尼本身。”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探讨了当今社会,男性对女性那种相当于捕捉猎物的注意力。电影透露奥顿和史凯乐时常被骚扰(例如她们打工处的主管),个性阳光的史凯乐在前往纽约的巴士上,也被一位没有暴力意图的、20出头的年轻男生搭讪。

“史凯乐的遭遇描绘的是男性对女性的注意力,最终她学会运用男性注意力,帮助自己的处境,” 希特曼说。 “就年轻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言,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抉择。”

年纪轻轻的塔利娅·莱德,迅速成为新晋“小仙女”

希特曼替《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画上句点的方式,和《沙滩鼠》一样平铺直叙。“观众可以感受到松一口气的释怀,因为奥顿当下内心是平静的。虽然她从电影开始几乎没怎么睡,也经历过很多,但至少她现在要回家了,虽然家中还有很多问题等着她解决。某种程度上这也反应了我们国家制度里,更大的问题。”

虽然堕胎极具争议,但《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总是规范自己在“展示、不说教”的界线内,让出很多空间给观众自己脑补,猜测、感受角色经历当下,内心势必有怎样的感受。希特曼说自己极力避免让电影呈现严肃的说教口吻,“但电影把观众带到这些年轻女性的视角中,也替遥远的议题加上人性的面容和嗓音,让观众体验到堕胎议题更深层的观点和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