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道,蒂凡尼 奥黛丽赫本与半个世纪的早餐

2011-10-04 17:16:44 来源:时光网

与衣服有关的故事。她是派对动物,她是物质女孩。她还有一定数量的悲伤。《蒂凡尼早餐》相当于灰姑娘故事的一个变体。上流社会不只王子和水晶鞋那么简单。对于从德州农场来的露拉梅,它始终只能是一个类似于“蒂凡尼”的幻想。在那里和蔼可亲的服务人员制造了一种不论出身、阶级平等的幻象。在那里你可以用十美元在戒指上镶嵌上两人的名字,“在那里什么坏事也不会发生”,“我早说过那里好极了”。

但蒂凡尼始终是蒂凡尼,不是用来吃早饭的地方。露拉梅希望找到一个像蒂凡尼一样吃早饭的地方,她才会安定下来,才会给她的小猫一个名字,这注定了她永远只能像没有脚的飞鸟一样,无法停下来。这是露拉梅的命运。也是卡波特对一个胭脂水粉下依然保持着纯洁心灵的女性的幻想。在这之后的好莱坞,重复地讲着同一个故事,延续到今天的《穿普拉达的女王》甚至是《绯闻女孩》,但没人能讲得更好。

就像这个“蒂凡尼早餐”这个聪明的名字,卡波特在故事中加了一种美国式的纯真,让霍利·葛莱利区别于克里斯托夫·艾什伍德的萨拉·鲍尔斯。他自然反对让奥黛丽·赫本这个欧洲人来演绎这个角色。但好莱坞的制作人不这么想。用玛丽莲·梦露来演一名妓女,她或许会变成一个真的妓女。但你能相信赫本是一名真的妓女么?赫本是当时的好莱坞唯一一位生活中和银幕上的形象惊人重合的女演员。她演一位外出的公主,人们就相信她是公主。她演一个有着几分恼人的卖花姑娘,人们也就接受这样的女子可以麻雀变凤凰。换句话来说,赫本就像电影明星中的“蒂凡尼”,由她创造出了一种人人向往的幻想。我们看着银幕上的赫本,就像看着理想中的自己,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不存在一点违和感。

从纽约第五大道的出租车上走下那名穿着小黑裙的女子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年。她把黑框眼镜向下拉,出神地望着蒂凡尼的橱窗,嚼着手里的羊角面包。样子有点苦涩又很甜蜜。

不想睡不想死,只想上天堂逛牧场。

好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2011年10月5日是派拉蒙的这部《蒂凡尼早餐》上映50周年的日子,时至今日,影片中包含的很多社会信息或许早已过时,但奥黛丽·赫本的名字没人能够拒绝,同样区别于原著结尾的大圆满结尾也让这部动人的爱情影片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