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万达叶宁:再过五年《泰囧》就不算奇迹
2013-08-22 02:21:59 来源:时光网
↑独家对话万达文化副总裁叶宁↑中国内地的票房市场从11亿到120亿,只用了10年时间。而这背后直接关联着电影院产业的突飞猛进:截至2013年六月底,全国已有4256家影院,至今每天平均有12.5块数字银幕落成。
200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爆发的前夜,门外汉万达集团开始投资影院,杀入影视行业。凭借商业地产的优势,万达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从零开始,一路狂奔,如今已坐拥124家五星级影城和1084块银幕,稳居中国票房第一的市场份额。去年,万达并购美国AMC院线之后,一跃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作为内地如今最成功的电影院管理公司,万达影院的扩张模式不断被国内同行所借鉴。但持续多年的影院高速建设,也加剧了影院之间的竞争。2012年全国新建影院的增幅超过28%,银幕数增长41.7%,但2012年观众上座率也由2011年的32%,降至23%。在当前一线城市影院布局日趋饱和、二三线市场大环境变幻莫测、观影人群日趋年轻化的大趋势下,影院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成为产业讨论的热点。
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叶宁有着生意人的敏锐与精明,在接受专访中,这些电影市场的变化动态,对他而言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二三线城市的电影观众在大量回归,观影的主流人群正越来越年轻。怎样解读好新的观影人群,有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在叶宁眼中,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达到类型化细分与经营艺术影院的程度,“培养更多新观众的观影习惯”,才是当务之急。
在叶宁看来,一线市场的电影院也没有饱和,《泰囧》的票房很快也不再是奇迹,因为“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
随着影院建设的速度放缓,万达开始进军影视全产业链,迈入制片领域试水,并公开宣布,从2013年起,每年将投资不少于8部影片,其中《太极侠》、《宫锁沉香》今年已经率先公映。
市场变化——“解读好新的观影人群,可能是成功的关键”
《致青春》《小时代》等影片带来了中国电影新一代的观影主力人群 :从《失恋33天》起,大概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观众迎来了一批年轻导演的都市口味的现象电影,从类型细分的角度来说,这算不算是一个起步? 叶宁:还谈不上类型化。一个产业的细分是建立在竞争与成熟度的基础上的,我觉得现在还没达到这个阶段,来谈的话就为之尚早了。现在还只是很前期的阶段,说好电影故事,解读好电影故事,观众就会喜欢看。还是先把现在主流的商业化影片做好,再谈其他。如果说“细分”那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是必然的,有人爱看这种类型,有人爱看那种类型,而且每种类型的量大了,才能更健康地生存。有可能根据创作者,或者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就会出现这样的分化,那是第二步。 :说到青少年观众,之前有很多人预测,《小时代》之后影院观众的平均年龄降低了,差不多平均二十岁左右。就您的实际观察来看,的确如此吗? 叶宁:这是一个现实。中国从观影的观众群体来说,我觉得有两个趋势。第一个已经提到了,就是二三线城市的电影观众在大量的回归,或者有新生的观影的习惯,走入电影院看电影的观影习惯。第二个,就是观影的主流人群在下移,就是越来越年轻,这的确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所以对电影作品的挑战来说,怎样解读好这帮新的、而且非常有活力的观影人群,他们的所思所想或者所感,有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你要去适应,知道观众所思所想和所感。因为我们是做电影院的,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那怎么样和他们更好地沟通,而且这一群年轻人特别喜欢表达,善于用社交媒体,实际上这个对于电影的营销或者宣传,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机会。 :我们注意到,现在在北京及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艺术影院模式,这个趋势你们怎么看? 叶宁:我很感谢他们的坚持,而且我觉得非常的尊敬,因为在中国当下,要坚持艺术类电影,是不容易的,它绝对不是从生意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当下已经有些影城在坚持这种做法,是一种好事情。但是它如果要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有可能还有段路要走,有些问题不是影城单方面能解决的。包括现在的观影人群,还有包括现在的内容,是不是极大的丰富……这些都制约着它的健康发展,或者是形成一个商业。
未来前瞻——“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
大片退潮——“观影体验不好是直接伤到观众的”
叶宁表示,尤其对3D电影来说,票价高不是问题,观影体验才是关键 :有一种说法是,二三线市场观众并不是很认可好莱坞大片,情况确实如此吗? 叶宁:不能这么去说,对电影对艺术,它是一种创意,一个作品,每一个作品都付出了创作者全心的投入。所以不能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哪一个类型、哪一种语言大家就会喜欢看。的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因为它是打动心灵的东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情感的东西都会很自我,有可能会有些区域化。从我的理解只能说这段时期这个类型的,或者这个语言格式的影片故事打动了这帮人。我们觉得最重要的表现,的确还是好电影本身,好的故事本身。 :还有一种观点是,3D热潮已经在海外及中国开始退潮,确实如此吗? 叶宁:退潮了吗?我不这么认为,只是回归到一种更理性的东西。不管是3D,IMAX电影,我觉得都统一叫电影艺术的形式语言。一切都应该回归为内容,有些电影说实话可能并不适合做3D。它的镜头语言,有可能景深并不要求这么深,反而要淡淡的。所以这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关键在于你创作的时候,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见。所以相对的,我觉得这不叫“退潮”,应该叫“回稳”。3D是很好的技术,我们要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去促成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语境和更好地表达故事,关键在于运用的时候,要有很强的意识,你想去表达什么。 :在您看来,二三线城市,高票价和观影体验不好,哪一个造成的影响更大? 叶宁:高票价和观影体验不好,观影体验不好是根本的。观影体验不好是直接的体验不好,这是直接伤到观众的。不管怎么样,我来看一部电影,结果我没看好,有可能就对这个电影本身产生了困惑。我觉得一个好的电影创作是全流程的。第一要拍好这个电影,第二要呈现好这个电影。有很多环节会造成这种差的观影体验,所以对一个电影院的服务,包括直接到上游内容,到发行,都要关注到。 你能感动观众,你肯定能成功,你能感动他,观众就会排着队买票,票价高是一个问题吗?不是一个问题,你不感动他,你送他票他都不愿意看。为什么?现在大家有太多的时间成本。所以票价和体验,不是一个必然的联系。票价应该和价值相联系,他感觉到这个作品值,有可能他愿意付出更多,感觉到不值,有可能他觉得一钱不值,所以票价是相对的。
卖品广告——“这是吸引观众了解下部影片的最好方式”
如何增加卖品与映前广告的收入,是当下放映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成熟的美国电影产业,电影院票房收入所占比仅为三分之一,影院食品、电影映前广告才是影院经营的盈利点。但是在国内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差强人意,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叶宁:这个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是食品消费大国,有很深的饮食文化,不像西方食品很单一,所以你在电影院不可能调制出这么多可口的佳肴。消费文化习惯也是不一样的,在国外电影本身的饮食习惯就是爆米花和可乐,叫做“爆米花电影”,这是生活习惯所带来的。中国人能行吗?不行。 第二,我们的影院管理这几年才慢慢蓬勃发展起来,才真正进入到要求服务体验、品质管理这个环节。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空间挺大的。怎样能提高你的卖品,让观众有兴趣去买,学问就很多了,有可能得像星巴克学,得向麦当劳学,得向肯德基学,它卖的东西都很简单,不就是汉堡薯条吗?能卖的这么好,这里面是有大学问的,不是表面看到这么简单。 :这是放映业普遍关注的方向吗? 叶宁:会越来越关注。除了票房价值以外,广告的价值在影院里面,有可能是发展最快的一个。为什么?因为电影院只是一个空间,最有价值的是来电影院里看电影的观众。所以只要有观众,只要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观众有欲望、有想法、有能力去消费,电影院的广告价值会越来越高。但是你要知道广告价值来自于什么?来自你优质的观众;观众又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你有好的品牌和好的体验。 :的确,电影院的片前广告(预告片)是很重要的宣传阵地,但各影院都是要生存的,所以品牌广告居多,真正关于电影的广告少,这样会不会影响到回头客来看电影,您怎么看,怎么平衡这个问题? 叶宁:电影院的片前广告的确是很重要的宣传,有极大的商业价值,现在为什么放预告片片商不给钱呢?在国外片商都是要给钱的,这个要从根本上变化这个机制。对于万达来说,即使不收钱我们也会支持优秀影片,因为这是吸引观众、了解下一部影片的最好方式。现在我们有万达院线特制的trailer,给优质的中国电影定制,免费放。这对观众来说有新鲜感,对影院的品牌度、片方和中国电影都有很大很大的好处。
影院排片——“行业里很多家都是照搬我们的排片指导意见”
万达影业投资的《太极侠》在各地万达影院的排片受到了业内瞩目 :我们都知道万达现在的影院、院线在全国已经非常有规模,也开始自己投资电影,能否请您谈一下影院在面对同公司投资的影片,如何合理排片这个问题? 叶宁: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太极侠》这部电影。第一个,自有的影片肯定要加强排片,这也是从生意的角度来说,别人的影片我只能拿到影院的分账,但如果排自己的影片,我上下的分账都可以拿,利润率要高很多啊。即使在同等情况下,我肯定也要加强自有影片的排片,毛利率高嘛。但是这种情况也不会无限度,对于影院的生意来说,还是会遵从组合最大化,还是要有策略地进行排场,实现总收入最大化,这才是目标。 :对于万达这样有影响力的院线来说,大片和中小片的档期您是怎么来安排的?比如今年七八月内地影市有50多部电影扎堆上映——60天50多部电影,万达方面一般怎样应对这样的问题? 叶宁:就像装石头一样,先装大个的,再装次个的,最后再掺些沙子和水……真正的大片其实是不需要推广的,品牌已经在那了,只需要上映之后弄好排场就行,排场最重要。难就难在小成本优质影片。要慧眼识珠它的确是优秀影片,这类片子的宣发预算有限,不可能有质地很完好的档期,所以宣发一定要有效,精准到达。具体的排片方式上,我们有一整套很科学的决策方式,每个月都会通过决策委员会来进行讨论。会考虑到影片的看片、素材、质量、买点以及区域化特点,我们的数据是精准到每一台POS机的。 :对于万达来说,各地的影院经理,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来说,自主排片和院线或管理集团的“总部意见”哪种更重要,或者说该怎么协调? 叶宁:我们会给一个排片上的指导意见,行业里很多家都是照搬我们的排片指导意见,有时候片方下午就拿到了排片,给我打电话:怎么给我排这么少?就是一个是指导原则,总部根据数据库系统进行排片,一整套运行下去,锁定到每个城市,虽然不会百分之百,但大概能够做到80%的排片。 :万达在并购AMC以后,美国方面有哪些管理、技术、经验被引进到国内了? 叶宁: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融为一体了,在各个环节都在开诚布公的在相互交流和学习。我们正在引进AMC很多丰富的管理经验,AMC也在学习万达院线一些有意思的经验,我们两个团队是结合在一块的,包括已经形成全球采购,在一块工作,在一块思考。
团购策略——“真正的品牌建立不能依靠低价”
近日,叶宁等人在影院行业交流会上对中国电影现状进行了探讨 :电影院在一些城市要促销,就会做团购,团购的确增加了流量,但是它把整个票价拉下来了。影院的利益和票价代表着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大部分片商并不希望影院的票价太低,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叶宁:这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价格的问题,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复杂是因为它的决定因素很多很多,简单是因为最终只有两个字——供需,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如果影院银幕很多观众很少,那就只好降低价格。第二个观点:价格又决定你的价值,对于影院来说,它其实是一种体验性的服务行业,关键是要能够让观众觉得“值”——这个“值”有很多决定因素,内容,观影体验,3D,IMAX,假如一票难求的话肯定价值就不一样了,所以不同影院、不同内容都应该有不同的价格。这很正常,完全是经济规律,政府要规定个价格什么的,完全不用。 再就是要“规范”,之前说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规范的市场上,不规范的话游戏规则就倾销了,所以对违规要严肃处理。在规范的情况下,假如他愿意赔着钱,那也是可以的。所以我觉得,“团购”(低价策略)只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方式,一种促销手段,真正的品牌建立不能依靠低价。你可以把团购当做一种宣传方式,为你所用就够了,只依靠它的话麻烦就大了,说明你不会经营。 :我注意到万达影城在一线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团购,但是二三线还是有一些的,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叶宁:它是我们的营销手段之一。对于团购,实际上它的优势是什么,绝对不是价格低,它的优势是它涉足面广,特别在初期培养一种习惯的时候,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消费行为。所以在有些观影习惯还不成熟的市场,团购是一部分的力量,可以借它的力去扩大观影人群和扩大观影的习惯。 实际上,我们运用的不仅是团购,包括一些服务商的合作都非常紧密,因为它会在很快的时间里,把这种观影信息传达给很大众的群体,引起他们的观影兴趣和观影习惯,这是很有用的。但是长期以往,还是要回归到刚才说的观影体验本身。为了价格而价格不是一个营销的概念,它只是促销的环节,应用的不好,有可能会损害到你的价值,会损害到你的观影体验,损害到你的品牌。所以一定要慎重,用什么样的市场工具,你一定要知道目的是什么,就像练武功一样,你不能走火入魔,走火入魔伤的是你自己,还没说你去打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