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军:中国的新导演正在创世纪
2013-08-30 01:09:04 来源:时光网
↑独家对话南方新干线总经理赵军↑
新人导演上位、中小成本影片吃香、青春爱情题材好卖、票房黑马频出、二三线影市崛起……从去年开始,大家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电影变天了。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到底为什么变了?
赵军从70年代上山下乡当知青开始,就和电影打上了交道,至今从业35年,是电影业内当之无愧的老江湖。他曾参与推动了中国的院线制改革,并从2002起成为新建的华影南方院线总经理,当年就带领团队把《英雄》在广东一地的票房做到3200万以上,在业内传为佳话。他也曾成功撮合南方华影和中影合并,把一家广东当地院线的业务拓展到全国,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第四大院线。
身处电影行业,经历过大风大浪,赵军长年关注电影产业的发展变化,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在他看来,《小时代》、《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每一个年龄层的观众,在2013年都找到了他们想看的影片。从本质上讲,这些影片反映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这帮年轻导演已经在创世纪了。”
近一年多,国产片变得非常吃香,而一向强势的国内外大片不再受捧,是中国观众的口味变了吗?赵军认为,这不仅仅是口味的问题,而是因为社会结构变了,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中国从农业文明跨入了城市文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了一个“价值观时代”。在此时期,表现都市人生活和情感变化的影片更接地气,所以引起了当下观众的共鸣。
电影业变化源自时代的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意味着社会意识形态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口述:赵军 整理:哈麦PARTⅠ时代透析■从农业文明跨入正式文明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宣布了一个你们都不太认为很重要的数字,那就是中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公布的结果是城市人口逼近农村人口,占49.68%,但其实它没有统计在城市打工的外来工、农民兄弟。如果包括这些,我们坚信,中国城市人口在中华文明5000年到7000年之后,出现了第一次破天荒的、里程碑的变化,就是中国已经从农业文明一步跨入了正式文明。
这意味着,从传统的周公、孔夫子,一直到孙中山,到毛泽东,社会意识形态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观众的口味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大批没有多少大银幕从业经验的,什么薛晓路、滕华涛、郭敬明,他们带着他们很青涩的电影语言,一下子就征服了整个电影时代。其实是这个时代在变化,这个时代已经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的文明状况,它的基础在发生变化。
“每一个年龄层的观众,在2013年都找到了他们想看的影片。”
■价值观时代接替物质主义时代我们看到90后喜欢《小时代》,80后喜欢《致青春》,70后喜欢《北京遇上西雅图》,60后喜欢《中国合伙人》,就是说每一个年龄层次的人,在2013年都看到了自己希望看到的影片。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在经历了物质主义,经历了经济狂飙之后,开始有一个社会创新,或者说会慢慢过度到国家创新。
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认为叫做“价值观时代”,它在颠覆过去的物质主义时代。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而不仅仅是口味问题。不是说我吃多了麦当劳,今天要换换星巴克。它有点时代背景,就像我们经常拍电影的人知道,场面调度,场景转换出现了。在一个时代变革的地平线上,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和明天将要出现的无限可能性。
电影观点这帮新导演已经在创世纪了电影反应社会价值观变迁中国电影的强项是精神的东西
“以前中国有过大都市题材的电影,那也是很局部的表现都市里的某些感情。”
PART Ⅱ电影观点■这帮新导演已经在创世纪了今天我们有一种创世纪的自豪感,投入到这样一个文明颠覆的时代。一千年后,人们谈论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创造,就像我们今天讨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除了那么多新导演能哗一下弄出5个亿、12个亿的票房外,在银幕上出现的高楼大厦、玻璃墙,在柏油马路上发生过的那么多故事,那样集中地表现这些故事背后人们的价值观、纠结,你说在以前的中国电影中有过吗?在第五代那种以农业文明为基本故事题材的影片中有看到过吗?
以前中国有过大都市题材的电影,那也是很局部的表现都市里的某些感情(像冯小刚的一些电影,周晓文的《疯狂的代价》、张泽鸣的《绝响》等),而没有像2013年我们所看到的,从《中国合伙人》到《小时代》,中间还包括《致青春》跟《西雅图》,那么大的一个层面去表现都市人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同时在每一部影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国际化的背景,这是中国以前的电影里所没有的。凭着这一点,我就说这帮导演已经在创世纪了。中国社会在发生着根本的转换,不知不觉地,创新已经到来。
“电影在当代发生过三次重大的寓言现象:封建宗法社会、生人社会、现代社会”
■电影反应社会价值观变迁电影在当代发生过三次重大的寓言现象,第一次是第五代拍的片子,比如说通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三部电影就很寓言似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封建宗法社会的瓦解。过了这个阶段之后,人们把这种理解又进一步地深化。农业文明社会的特点是什么呢?是熟人社会,有安全感跟信任感。
城市文明的特点是生人社会,就是陌生人。有一天我们突然看到了这样一批影片,比如看完《苹果》(李玉执导),夫妻靠不住;看完《色戒》(李安执导),情人靠不住;看完《投名状》,兄弟也是靠不住;看完《集结号》,主子靠不住。夫妻、情人、兄弟、主子本来都是熟人。这四部电影其实它讲了四个寓言,就是农业文明所带来的那种熟人社会在一天一天的瓦解。
今天,我们又看到的中国电影中的第三次寓言,从《中国合伙人》到《小时代》,告诉我们,新文明到来中国,从60后到90后,他们价值观的变迁。比如《小时代》里面,物质主义时代所代表的傲慢和偏见,对年轻人的挑战。比如《中国合伙人》里面,大学什么对那帮年轻创业人的抛弃、鄙视。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那些大鳄对小人物汤唯,你以为小三很好当,人家一张卡冻结了,什么钱都没有了。这些都是社会对他们的那种压迫,已经被抛弃到边缘,然后他们开始奋斗,转变自己的价值观,确立自己在人生和社会中的地位,然后一步一步走回到正能量上面去。
“中国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上图为《万箭穿心》剧照
■中国电影的强项是精神的东西从《中国合伙人》、《致青春》,一直到《小时代》,我们最后看到的,都是我们新文明的价值观的胜利。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些电影都像寓言一样,在呼唤一种新文明的到来,也就是将来我们要面对的城市文明,我们的道德体系。我绝对不认为城市文明就是契约精神这么简单,有比契约精神更高的那种价值观,在西方可能叫宗教,那么在中国叫什么呢?这就让我们这一代人共同来完成这个命题。
中国现在还有超过一半人口在农村,如果这帮人再继续往城市转移,那么就意味着中国还会有更多城市出现,有更多的楼房和柏油马路出现,还有更多新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在发生。那么,中国人的情感还要经历更多的不光是快乐,还有阵痛,甚至会有悲剧。这些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些东西感情之细腻、演变之复杂、经历之曲折,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达得到。美国电影会给我们带来娱乐、浪漫的想象。但是中国电影会给我们带来情感的沉淀,还有更多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已经不是好莱坞电影所能够表达的了。
产业观察移动互联网助力电影业发飙小片最终会向大片过渡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营销方式,也能对电影的票房产生影响
PART Ⅲ产业观察■移动互联网助力电影业发飙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有了移动互联网,它让全社会的人在知情权,在资讯的掌握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东西是超民主的。当《泰囧》超过3亿票房的时候,徐峥已经无语了;超过5亿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无语了;超过10亿的时候,人们说这是恐怖片。为什么?它在贺岁档上映的那个结骨眼上,所有从城里回乡下的人,他们都从手机上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播发的关于《泰囧》那么多好玩好笑的信息,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厉害。
为什么今年说二、三线城市在发飙呢?因为二三线城市的很多观众不像一线城市那样在电脑上接受信息的。有了移动互联网,他们在手机上接受信息,这个观众群就出现了,市场就发飙了。中国电影,我认为它的春天刚刚到来。
纵观历史,电影一般都是经历“中小成本片→大片→中小成本片→大片”的循环
■小片最终会向大片过渡大家觉得好像大成本电影不吃香了,中小成本电影有了市场。其实任何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都是从小成本电影开始的。我从上山下乡当知青(1978年)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亲眼目睹了中国电影由衰而盛,由盛而衰,然后又再由衰而盛 ,整个一个马鞍形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中国电影每一次高潮的爆发,都是从小片子开始的。就说第五代吧,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这一波人,他们开始的时候,何尝不是拍小成本影片呢?
比如《红高粱》,张艺谋他们到山东高密去种了一片红高粱,整个投资也就100万。后来我们看到中国电影的整个运动,从《英雄》到《赤壁》,一度向大片、超级大片(迈进)。如果我们相信第五代就是经历了从小成本影片到大片的过渡,那么你就焉知今天中国电影的小片不会向大片过渡呢?比如《小时代》,从它大上海的背景,各种物质主义场面的展示,它就已经完全具备拍大片的种种可能了。
产业观察电影院卖体验,3D暂不会冷未来院线搞联盟,部署全产业链
“不管是很绚还是很朴实,只要能够抓住观众渴望体验的那种心态,就能成功。”
PART Ⅲ产业观察■电影院卖体验,3D暂不会冷电影为什么它不会消亡呢,因为电影是体验经济,体验消费。不管是很炫还是很朴实的,只要能够抓住观众渴望体验的那种心态。比如说《泰囧》,它就是很多人在一起乐的,这是一个喜剧的场,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说,你进场之前问问卖票员,这一场有多少观众?少于30人的,你别看了,坐在那边看一定不好笑的。
3D目前在中国还不会冷下去的,还要有一个过程。中国现在很多电影院正在走向巨幕,巨幕跟3D有一种匹配的关系。在小银幕上看3D,不一定很过瘾,但是在大银幕上看3D,它绝对是一种冲击。但是很多电影是不需要3D的,比如说《小时代》,它干嘛需要3D呢?3D也许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趋势,但它不是中国电影的方向,只要你能够把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拍好了,不管它是3D还是不是3D,它都一定能赢。
中国的电影(集团)公司大都向制片、发行、放映、影视周边全产业链发展
■未来院线搞联盟,部署全产业链我们院线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南方。现在十多年过去,广东已经成为全国第一市场。单独院线目前蓬勃爆发,它的天花板可能很快就会看到。我们去跟某家公司较劲,不是一两条院线跟它较劲,是二十几条院线抱团。现在我要做的就是,从广东走向全国的“联盟整合”。
第一步,我把广东市场的力量和江苏市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那边是江苏卫视,我们这边是珠影集团,共同组建一个依托院线的公司,叫华语圈影视发行公司,这个公司就是要去团结更多的其它院线,大江南北,大家一起组成一个联盟,去影响、支持,甚至支配中上游(编者按:指发行和制片)。
美国电影产业反垄断(反托拉斯)是在1948年,在这之前,美国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了。中国电影尽管现在年产量很高,但是很卖座的片子毕竟还很少。去年700部影片,卖座的影片有70部吗?没有。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刚刚才起步。所以在一段时间里面,只要生产力有需求,国家会允许它会继续发酵(编者按:不会反垄断),先把产业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