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鲜肉"片酬吓呆欧洲资深影人?
2018-02-27 18:37:44 来源:时光网
2018年柏林电影节已经于25日落下帷幕。30年前的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亮相,一举拿下金熊奖最佳影片大奖,成为首个摘获三大电影节的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
在如今中美电影合作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关于欧洲与中国电影合作的讨论,显得有些冷清。而曾经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更成为中国文艺片的重要支持。在贾樟柯和王小帅的不少作品中,都能看到欧洲资本的身影。
周强(右)与贾樟柯(左)“以前拍电影很难的,因此会利用国际融资的方法,”有着近20年合拍经验的制片人周强说。他是多部贾樟柯电影的幕后推手,二人从《站台》就开始了合作。“比如我们以前会用一些法国的基金来拍电影,然后我们拍完之后就可以在海外做买卖,能去一些比较重要的电影节。”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资金已经不再是大问题,欧洲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改变的权力关系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在国内已经能够快速筹集到需要的资金,且若走合拍片的形式,还要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成本,以及申报官方合拍片的复杂程序和费用。“反而国产片近几年来越来越方便,事做起来更快更高效,”周强说。“近几年我合拍片做得没以前多了。”
已签订政府间合拍协议的20个国家需要解释一下的是,“官方合拍片”指的是基于两国政府合拍协议之上的合拍片;就好比一对跨国夫妻所生下的孩子,拥有两个国籍,在两国都能享受本土片的优待政策。目前中国已经与二十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合拍协议。
另一边,对于欧洲人来说,十至二十年前,中国电影的“异域风情”与“东方奇观”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尽管如今部分欧洲观众依旧这样看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多的欧洲电影人,看到的是来自这个新兴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波顿在《咖啡风暴》首映礼上“为中国拍电影,或与中国合作拍电影,意味着能够触及数量庞大的潜在观众。”意大利资深导演兼制片人克里斯提诺·波顿坦言。他的代表作包括2006年作品《听见天堂》;去年他执导了首部中意官方合拍片《咖啡风暴》,在中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取景拍摄,讲述了围绕“咖啡”展开的三段故事。
当然,中国观众口味的多元化也让欧洲电影人们看到了更多机会。印度片、泰国片相继在中国创造“爆款”,西班牙小成本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引进中国后创造票房佳绩,《冈仁波齐》《二十二》为代表的艺术片和纪录片获得过亿票房,这些都让欧洲影人相信中国市场存在着很大潜力。
中欧达到“互相需要的平衡点”
像《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这样的人才自然不必多说。活跃于中法两国的资深制片人娜塔莎·德维勒还表示:“中国电影工业常常在一些核心领域寻求海外人才的帮助,譬如视效制作。一些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在视效方面实力非常强,因此与中国在此领域存在合作。当然中国也会去欧洲寻找新的IP。”
活跃于中法两国的资深制片人娜塔莎·德维勒另外,在剧作方面,欧洲也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当中国的编剧还在抵触“剧本医生”介入自己的剧本时,欧洲的剧本医生一行已经十分发达。
在周强看来,合拍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他表示,去年内地大银幕约有400部国产片上映,其中只有二三十部真正赚钱,收入结构的单一是重要原因。反观好莱坞大片,海外市场的票房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
而合拍片会让项目从初始阶段,就具有国际化的“基因”,提升剧本的国际化视野,打通海外发行渠道。另外,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从很多方面学习到别人的技巧。
“中国的投资方,包括制片人,他们没完全意识到海外市场的真正潜力。”周强说。相比之下,凭着《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创下票房奇迹的印度电影,其实在国际化方面远走在中国前面。据报道,印度大片的海外票房收入一般能够占到总票房的35%左右;在印度移民集中的东南亚、中东和英国等地,印度电影的市场非常稳定。
那么中欧合拍,相比与其他国家的合拍、尤其是与美国的合拍,有什么区别?周强表示,好莱坞是“侵略式”的,其他国家的发言权很小,许多名义上的中美合拍,最终都变成了中国砸钱、再派个演员跑龙套。而欧洲国家的平等合作意识非常强烈,可以各自提出诉求,互相取长补短。
“我觉得,现在中国和欧洲已经达到互相需要的平衡点。”他这样判断。
“小鲜肉”片酬吓呆欧洲资深影人如今中欧要进行深度的合作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且这样的挑战多集中在商业片方面,中国演员的超高片酬更是给不少资深欧洲影人留下“心理阴影”。
《勇士之门》剧照。这部中西合璧的电影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当与欧洲合作的艺术片佳作已经不罕见的时候,中欧合拍商业片的成绩依旧不尽人意。2016年中法合拍片《勇士之门》由吕克·贝松参与编剧,拥有倪妮搭档赵又廷的强大演员阵容,最终在国内只拿下2000万出头的票房。
“商业片才要面临真正的挑战,”娜塔莎表示。“艺术片总能找到自己的商机,受到公益基金赞助的它们回本的门槛也要低得多。商业片就难多了,因为电影要同时满足中国观众和欧洲观众,才能赚钱。”
“而且在目前阶段,中国的艺术片比商业片对外国观众更有吸引力。”娜塔莎补充道。
因此她强调,不能为了合拍而合拍。制作一个欧洲电影或中国电影的难度要比合拍片的难度小得多,在一开始,就应该仔细审查每个项目,判断它是否真的需要合拍。
在具体操作中,双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也是一道障碍。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中国区负责人吴漫曾在欧洲生活多年,对于中欧文化差异有深切的体会。她认为,无论是中国电影人的思维模式,还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都在向好莱坞靠拢,垄断、霸权倾向明显;而欧洲人的方式是互生、互利的。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更多地磨合。
被小鲜肉折腾到失眠的波顿,最终找到了谭盾然而在实操中,令欧洲电影人最苦恼的问题,竟来自中国的“小鲜肉”。克里斯提诺·波顿在准备《咖啡风暴》的过程中,原本谈好了一个中国“大牌男演员”,然而对方只给他四天时间,而且这还包含了路上的时间,他为此晚上焦虑得睡不着觉,思考如何将两周的拍摄缩短到四天。
“最大的问题是要找到好演员,因为中国现在的状况是,你能找到明星,但是有些明星演技却很烂。”波顿感慨。
娜塔莎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因为中国观众对于欧洲演员的认知度,要高于欧洲观众对于中国演员的认知度,因此在中欧合拍中,通常会先定下欧洲主角。如果这个人比较有名,将能吸引到中方的名演员参与。
然而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的中国演员的要价是那名欧洲演员的两三倍,这令娜塔莎感到很讽刺:“跟国际标准相比,中国演员的片酬太疯狂了。”
网大是未来合拍的新领域?尽管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但如今的环境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利于中欧电影的合作。
已经与中国签订官方合拍协议的欧洲国家在大环境上,通讯网络的高度发达更便于沟通,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长大,从语言技能到世界观都更易于与外国人合作。
从政策层面来看,与中国签订合拍协议的欧洲国家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12个。“官方签署的合拍协议是很重要的,因为可以带来很多便利,”周强说道。“虽然没有这个协议也能合作,但有这个条例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另外,现在还出现了像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将中国和欧洲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咖啡风暴》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4年前创办了这个协会,龙跃每年会在中国和欧洲举办论坛研讨会以及“龙跃计划”中欧合拍实验室,对被选中的合拍项目进行编剧和制片两方面的指导,且持续跟进项目的发展。
今年柏林电影节上举办的第四届中欧电影研讨会现场据协会中国区负责人吴漫回忆,当15年协会第一次在柏林办活动的时候,中国制片人还普遍对中欧合拍没有太大兴趣,觉得这只是局限于艺术片领域的事情。16年柏林,愿意参与的制片人多了起来,不过欧洲影人对于中国电影业的了解实在太少,那时候讲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譬如广电总局合拍公司是什么,中国主要的电影公司有哪些,等等。而到了今年第四届的研讨会已经在讨论“如何处理汇率问题”和“欧洲能如何参与中国网大”这样实操和前沿的议题。
2017年戛纳电影节市场中欧交流酒会。从左至右:龙跃中欧制片人协会创始人克里斯提诺·波顿、中国区负责人吴漫、First电影节创始人宋文“我拍合拍片已经20年了,该怎么做都很熟了。但欧洲制片人、中国年轻的制片人不一定有我的经历,所以他们很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周强也是龙跃的导师之一。“如果20年前有这种平台的话,可能对我也有很大帮助。”
波顿的影片《咖啡风暴》去年年底在中国上映,100万出头的票房数字似乎很不理想。然而他认为,《咖啡风暴》的探索意义超越一切,对于他个人职业生涯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作为制片人,波顿正为一个故事背景设在他家乡罗马的合拍片忙碌;作为导演,他受到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国小说家的邀请,来将她的小说搬上大银幕。尽管还不能透露太多消息,他表示这部电影将由一位中国女性搭档美国男性主演。
对于这位已经入行二十多年的资深电影人来说,中欧电影的合作现在还只是开始,未来的路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