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培养世界最多影视人,仍缺乏人才

2020-08-29 22:12:09 来源:时光网

8月28日上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电影学术论坛“合作与创新:国际影视教育的新格局”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任委员李晓兵,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李小明,北京师范⼤学资深教授、中国⽂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学⽣电影节创始⼈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路春艳等出席论坛。

论坛邀请胡智锋、周星、尹鸿、李道新、王宜文、张宗伟等影视院校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以及伊丽莎白·戴利、赫曼·范·艾肯、邓肯·皮特里等国际影视院校院长,围绕影视教育现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趋势等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共同探讨了国际影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未来前景,为培养电影新力量献策献计。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推委会主席杨乘虎担任主持。

论坛第一单元围绕“国际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议题展开。北京师范⼤学资深教授、中国⽂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学⽣电影节创始⼈黄会林阐释了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的“知”与“行”两个面向,强调构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设立形态丰富的实践活动缺一不可。

北京师范⼤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将国家教育质量唯先、新文科教育的核心综合性拓展、从学科到专业到课程的综合铺展机制概括为点、线、面景观。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则表示,影视教育需面对人才培养出现的供求失衡和同质化现象,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改革。

“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讲要从一个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电影教育、影视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从一个影视教育大国向影视教育的强国迈进,而这个过程当中,和电影所面对的处境一模一样,我们电影发展从大国到强国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冲突实际上就是规模和质量的冲突,我们的电影数量规模很多,但是优质电影不足,教育也同样如此,其实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影视教育国家了,虽然我们培养了人,但是人才不足。”尹鸿表示。

论坛第二单元聚焦于“国际影视教育与人才培养”议题。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戴利倡导在跨学科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使命感,引导学生创造并呈现出新的媒介形式。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电影学院院长赫曼·范·艾肯认为,新技术革命和5G移动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构建新的叙事体系、弥补行业与飞速发展的技术之间的知识鸿沟势在必行。

英国约克大学戏剧影视与交互媒体系主任邓肯·皮特里认为,影视创意产业正在转型、复兴,全球影视学院应重视行业和社会内的平等、多样性、包容性,齐心协力实现教育理想。

各家争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中外交流,拼凑出共同的愿景。嘉宾们深信,瞬息万变的时代将为影视行业带来更为灿烂的未来,影视教育工作者们应抓紧机遇、直面挑战,教育、培养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优秀影视人才,在时代弄潮的同时,也能成为推动变革的一朵有力的浪花。

相关文章